左门乡位于楚雄州姚安县的边远高寒山区,地广人稀,彝族人口占比在90%以上,是葫芦笙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承地。针对当地村寨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条件艰苦、经济来源少、受教育程度低的实际,姚安县人民法院将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工作责任制,扎实开展精准务实的专项普法行动,以群众看得见、听得懂、感受得到的方式沉浸式普法。
提升普法“主战力”
姚安县人民法院抽调9名业务骨干充实全县普法工作组队伍,其中民事审判庭庭长周兴春、刑事审判庭庭长杨瑞分别担任县普法工作组四组、五组组长。为进一步开展普法宣传工作,姚安县人民法院组建7个普法工作组,深入全县各乡镇、各村(社区)开展普法宣传。杨瑞挂包联系指导左门乡,自开展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以来,他带领普法五组成员深入左门乡各村充分调研,听取了法律明白人和广大群众的意见,与当地党委政府积极沟通,相互配合,指导乡党委政府制定了《左门乡2023年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组建左门乡专项普法工作队,明确各自的责任和工作任务,确保人人有任务、事事有落实,普法工作有序开展。
坚定宣传“主方向”
针对老百姓普遍文化水平低,法律知识欠缺,法治意识淡薄,对法律知识难以理解的实际,普法组以鲜活的案例宣讲法律政策,努力做到形象生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左门乡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班上,以“农村常见易发的犯罪”为主题,结合当地发生的案例,讲解危险驾驶罪、帮信罪、涉枪及涉野生动物类犯罪,警示广大党员群众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法官黄志雄坚持奔走在左门乡的村村寨寨,以案释法,为老百姓讲解涉及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农村常见的民事法律知识和当地常见易发的涉刑事法律知识。结合近年案例和左门乡实际,讲解涉农土地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引导群众依法合理保护和利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民警何炳学、法官黄志雄为当地中小学校师生讲解未成年人保护、防欺凌、防性侵、防电诈等法律知识,呵护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
瞄准教育“主对象”
针对左门乡大多数青壮年已外出打工的实际情况,普法组与左门乡党委政府采用微信的方式进行普法,确保普法无死角,普法对象一个都不会少。各村认真整理外出务工人员名单,按村组建立微信群,法律明白人将整理好的普法小视频发在微信群内,提醒群内人员观看。与群内的普法对象互动,整理出大家普遍关心的法律问题,或直接解答,或交由普法组的专业人员。
唱响法治“主旋律”
为破解将群众聚拢难、普法枯燥无味的难题,左门乡普法队利用群众酷爱葫芦笙的习惯,组建了葫芦笙普法队。当夜幕降临时,葫芦笙队就吹起了葫芦笙,跳起了葫芦笙舞。群众也就从四面八方赶过来,加入了这一行列。一曲终了,大家在休息的时候,普法队就借机开展普法宣传,在与群众家长里短唠家常中,为他们解答各种法律问题,寓教于乐。法律明白人还会利用彝族语言将有关法律问题通俗易懂地讲解给群众听,让群众真听懂、真理解。双语普法和葫芦笙普法,让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与民族风俗习惯深度融合,既达到了普法目的,也深化了各族群众的团结融和。
火塘调解“有温度”
结合无讼乡镇创建、诉源治理、梅葛调解、诉调对接和政法干警进万家等工作,普法组与法律明白人决定化解矛盾纠纷时不再将当事人通知到派出所、司法所等场所,而是由当地德高望重的乡贤和法律明白人将其约到家中,大家围坐在火煻边,吃着蜂蜜核桃,吹起葫芦笙,让矛盾双方在舒缓、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消减怨气。待双方怨气消得差不多的时候,普法人员与群众拉起家常,了解矛盾纠纷的来龙去脉,掌握各自的诉求和心理,根据法律和当地的风俗习惯,提出既合理合法、又符合民风民俗,还兼顾双方诉求的最佳调解意见,妥善化解矛盾纠纷,让当事人嘴里甜、心里暖,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握手言和,案结事了,化解纷争。这种柔性舒缓的调解方法,在方便了群众的同时,又真正稳妥解决了纠纷,群众反映较好。
2023年以来,左门乡无一件矛盾纠纷起诉到法院。近十年来无命案发生,真正实现平安乡镇、无讼乡镇创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