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开展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以来,文山州紧扣“谁来普”“向谁普”“怎么普”,以“五个千万”工程为工作抓手,全面提升普法精准性和实效性,走出一条普法强基“新路子”。截至今年5月,文山州信访总量1199件,同比下降9.7%;受理矛盾纠纷6043件,同比下降9.05%;发生命案4起,同比下降63.64%,降幅排名全省前列。
紧扣“谁来普”,让干部队伍在普法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所有机关单位整体融入专项普法工作中。
各级党委书记挂帅领战,实施“五级书记”抓普法,把专项普法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
州、县(市)党委政法委书记调度促战,把专项普法作为州、县(市)常委会议题、党政领导述职、乡村振兴考核、“红黑榜”“打擂台”、纪委监督的主要内容。
党委政府班子成员分片督战,州委、州政府领导挂包县(市),直插乡镇(街道);县(市)领导挂包乡镇(街道),直插村(社区)组,州、县(市)123名党政领导分片包干,推动专项普法“下抓两级”。
专项普法工作队员一线实战,州、县(市)两级派出89支464人的专项普法工作队,与省第八专项普法工作队混编成组,直达基层,成为专项普法的主力军。
机关单位协同作战,依托乡村振兴“挂包帮”,推行“千个单位包万村”,州、县(市)、乡镇(街道)1053个单位挂到村,以2256名驻村工作队员为骨干,与所挂村形成普法责任共同体,实现普法不漏户不漏人,推动专项普法“全域全覆盖”。
“三官一师”全员参战,推行“千名干警抓万村”,4183名“三官一师”全员出动,挂包到1002个村(社区)869个重点自然村,对重点地区、重点对象开展精准普法,推动专项普法“重点全覆盖”。
注重精准定责,将各级各部门普法职责划分为“四个类别”,行业牵头单位抓“点”管“面”,政法部门包村、联户,行政执法单位现场普法、挂点普法,其他单位定点包村,让不同单位有不同普法任务;注重把握节奏,运用“三个一”(一本手册、一张报表、一个清单)把普法任务量化、细化、具体化,每季度每个单位到挂包村开展专项普法不少于1场次,让不同时段有不同普法重点。
紧扣“向谁普”,让普法工作落到一对一、点对点、面对面上
在完成省级提出的“重点全覆盖”目标基础上,自我加压提出“全域全覆盖”的目标。紧盯专项普法中的每个一,实施分众化普法。
不漏掉每一个普法对象。坚持“均等普惠”“抓重点带一般”原则相结合,让每一个公民都成为普法对象的同时,重点锁定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农村“三留守”重点人员、乡镇中小学师生及不良行为青少年、边境地区群众和琐事口角、婚恋家庭、邻里关系、经济纠纷等矛盾突出双方当事人等6类普法重点人群100万人,实现“一对一”重点普法全覆盖。
不放过每一个区域。把普法重点对象集中且与社会问题关联的村寨确定为普法重点地区,精准排查近3年发生过命案或严重刑事案件的村(社区)、治安相对混乱的村(社区)、矛盾纠纷突出的村寨、抵边自然村、信访问题突出的村寨5类普法重点村869个,配备“法治村长”1091名,采取“1+N”(“1”指普法工作队,“N”指“三官一师”、挂包单位、基层组织等)模式推进重点普法。
落实到每一个家庭。把网格最小单元与家庭最小细胞结合起来,出台家庭分级评估服务标准,聚焦可能引发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人”和“事”,把重点普法对象评定高、中、低3类风险等级,实行一、二、三级挂包普法服务。
积极探索专项普法融入基层治理新路子,推进“五个融合”
与强边固防融合,聚焦“后疫情时代”边境管控,开展新一轮中越边境联合普法,千方百计提升边境地区普法渗透率。
与命案防控融合,进一步摸清重点普法对象底数,专项普法工作队员及基层干部每天走访见面1到2名重点对象,因人施策开展精准普法。
与学生安全融合,推行“千名干警挂万班”,完成1270所学校的法治副校长配备,整合全州3434名政法干警,挂钩10768个班级担任“第二班主任”,突出防欺凌、防性侵、防诈骗、防事故、防极端行为,完成12796班次的普法宣讲,为86多万名学生扣好法治“第一颗扣子”。
与预防犯罪融合,紧盯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双下降”目标,开展“百团进千校”普法大宣讲,推进在校学生“一般预防”普法;创办5所普职融合学校,推进问题学生“临界预防”普法;办好文山州未成年人专门学校,推进触法少年“再预防”普法,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万人比、侵犯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万人比在全省排名从今年第一季度的“双第2”降到“双第5”。
与留守安全融合,创办5170个“少年儿童之家”,发动基层干部、教师、返乡大学生等1.7万人担任辅导员,让全州45万少年儿童假期和周末有人陪伴,学生溺水事故起数实现“两个70%双连降”(2022年下降75%、2023年1-5月下降71%)。
紧扣“怎么普”,让“扫盲式”普法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
坚持什么方式管用就用什么方式,克服干巴巴的条文讲解,以贴近民众、贴近生活的普法模式,从群众视角和语言开展精准普法。
文艺式普法。出台《文化振兴促基层治理工作方案》,推行“千场演出进万村”文艺普法,按照“政法部门出素材、文化部门作指导、人民群众办演出”的思路,编排快板、相声、小品等普法节目533个,紧扣民族节日举办法治文艺演出1450场,普法受众达101.7万人,讲好法治故事、唱响法治声音,深受群众欢迎。
故事式普法。推行“千个案例进万村”普法,全州501个行政执法单位参与,目前完成案例入库1159个,发动基层干部运用喇叭、广播等方式“以案讲法”,组织“三官一师”解读案例普法,摒弃“读法律条文”的传统普法方式,选取典型案例像讲故事一样普法,让听众深受触动,引发感情共鸣,进而在自我反省中“让每个人都成为自我普法的主体”。
服务式普法。坚持人民立场,推行“四必到、五必访”(有矛盾纠纷、有突发事件、有红白喜事、有不满情绪必到,长期外出返乡家庭、困难家庭、新分户家庭、留守家庭、特殊情况家庭必访),让干部主动“走下去”,在服务中普法、在普法中服务,打通普法“最后一公里”,全州乡村两级干部每月为群众办事2万件以上,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党委、政府的温暖和法律的力量。
网红式普法。立足网络生活新空间,以互联网思维和全媒体视角开展“网红普法”,制作570个普法小视频作品,运用“两微一端”及门户网站进行法治宣传2.72万次,初步形成“报、网、端、微、屏”于一体的矩阵式普法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