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法强基在行动 > 正文
文山州打好普法宣传“组合拳”,提升全民法治素养
发布时间:2023-04-07  责任编辑:资朗

为提高普法宣传质效,文山州紧紧围绕“谁来普”“向谁普”“普什么”“怎么普”发力,把专项普法工作落到一对一、点对点、面对面上,推动普法工作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

聚焦“谁来普”,构建“大普法”格局

按照“不同类型的单位履行不同的普法职责”的工作思路,细化四类职责。

参谋部。政法、宣传、司法行政、乡村振兴、教育体育等部门分别是普法强基补短板“五个千万”工程的参谋部,既抓好挂包普法的“点”,又从各自牵头角度统筹全州整个普法的“面”,推动全州“一盘棋”,打好专项普法攻坚战。

主力军。政法机关作为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的主力军,突出包村、联户、到人的工作职责,实行政法干警“挂两头”,一头挂村寨抓好重点地区、重点对象的普法,一头挂班级抓好青少年学生普法。

排头兵。行政执法单位将普法融入执法全过程,当好普法宣传“排头兵”,带动其他单位抓好挂包点的普法,让严格执法照进现实,成为最好的普法教材。

生力军。群团组织建立普法志愿者队伍,政法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把村干部、网格员、驻村辅警、“法律明白人”等培养成“永远不走的普法工作队”,让每个人都成为自我普法的主体,让法治声音抵达人心。

聚焦“向谁普”,明确专项普法重点

把普法重点对象精准界定为6类,即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农村“三留守”人员;乡镇中小学师生及不良行为青少年;边境地区群众;琐事口角、婚恋家庭、邻里关系、经济纠纷等矛盾突出双方当事人。

同时,结合普法重点对象明确3类普法重点地区,即近三年发生过命案或严重刑事案件的村(社区);外出务工人员多的村寨;矛盾纠纷突出的农村地区。各单位尤其是政法单位会同所挂包的乡镇(街道)、村(社区)认真开展摸排,以乡镇(街道)为单元,列出普法重点对象、重点地区名单,实施分众化普法。

聚焦“普什么”,推出务实管用的普法产品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人员和不同的时节,提出“三因制宜”工作思路。

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地区突出不同的普法重点。命案多发地区,着重普及妨碍社会管理秩序、人身权益保护等法律常识;矛盾纠纷突出地区,着重从尊重法律、敬畏生命、遇事找法等方面普法;边境地区,着重开展国家安全、边境管理等普法教育,努力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因人制宜:针对不同人员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普法内容。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普法从娃娃抓起,重点开展防范欺凌、性侵、拐卖、诈骗及安全风险等法治宣传教育,让法律构筑起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堤坝;务工群体普法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结合敦亲睦邻、移风易俗、权益维护等,利用返乡高峰季节和微信群等开展普法;针对婚姻家庭矛盾突出人员,在关系调适中开展反家庭暴力、妇女权益保障等法治宣传,避免婚恋家庭矛盾激化升级。

因时制宜:不同季节的社会问题表现形式往往不同,比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季婚姻家庭纠纷多发,春暖花开季精神障碍患者容易发病,炎热夏季火灾事故高发,春耕和秋收两季山林土地纠纷易发,根据季度特点开展不同主题的普法宣传,防止普法自说自话、无效传播。

聚焦“怎么普”,创新普法工作模式

以群众视角和语言开展精准普法,让社会公众感受法律阳光带来的温暖。

剧场化普法:认真总结长期普法实践中形成的有效做法。针对农村地区空巢家庭多、留守老人和儿童多等特点,运用喇叭、广播、入户等方式,同时把普法编排成小品、快板等文艺节目,生动活泼、寓教于乐,打通普法“最后一公里”,让普法沉下去、暖起来。

互动式普法:网络空间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文山州集中优势资源开展网络普法,以互联网思维和全媒体视角开展“智慧普法”,形成“报、网、端、微、屏”于一体的矩阵式普法效应,让普法传开来、热起来。

案例式普法:利用以案普法生动直观的优势,完善以案释法制度和典型案例发布制度,推动旁听庭审常态化,培育以案普法品牌,组织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入解读,使之成为全民普法的公开课,让普法实起来、活起来,让法治精神深入人心,走进人民群众日常生活。

目前,全州在重点地区开展法治宣传1850场次,对重点对象开展法治宣传100万余人次,进学校开展法治授课2725班次16万余人;制作案例671个、音视频392个,编排文艺节目250个,开展线上、线下演出668场次,开办网络直播普法栏目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