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保山市施甸县公安局到辖区各民族村寨开展普法强基工作。通过将普法强基和公安基础工作紧紧“拴牢”在一起同步开展的举措,促进辖区群众法律意识明显提升,社会管理更加和谐稳定。
将普法强基融入公安工作神经末梢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都明确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所有权,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都属于集体所有,个人只享有使用权……”
这是施甸县公安局姚关派出所调处一起矛盾积怨长达20年的纠纷调处现场,民警正在给已经握手言和的兄弟二人普及法律知识。同期,旧城乡张某酒后因财产分割、老人赡养问题与兄弟发生争吵,旧城派出所民警围绕相关法律法规边调边普,以普促调,最终成功化解矛盾纠纷。
把普法工作融入公安基础工作,走进民族村寨群众家,已成为施甸县公安局民警当下的一种“工作状态”。这也是施甸县公安局进一步加强对普法强基,提高民族地区“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意识的又一举措。这种将普法宣传与日常执法相结合,坚持宣传跟着警情走,内容跟着警情变的积极“送法进乡村活动”,最大限度拓展了法律宣传的基层覆盖面。
为了将普法强基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民警在充分利用接处警、赶集、节庆活动、小组会、“校园法治课”等时机进行积极普法的基础上,还重点对低文化程度人员、婚恋家庭矛盾突出人员、陈年矛盾纠纷家庭、在校不良行为青少年等人员群体着重开展法治宣传。
政法干警进乡村零距离、面对面接触群众普法,结合实际案例为村民解读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将普法工作融入日常防范、化解、管理、巡防工作已经成了一种常态。
今年以来,通过这样边化解矛盾边普法,全县公安机关共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336起,化解315起,普法率达100%,化解率达93.7%。
“花样式”普法凝民族之力解社区之难
根据民族区域群众需求的导向,施甸县公安局还进一步创新普法方式,对甸阳、旧城、摆榔、由旺、木老元等民族聚居乡镇开展“花样式”普法活动。
通过“施甸警方”“平安施甸365”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建立施甸公安普法集群矩阵,开设“普法强基”专栏,通过以案释法、宣传海报、短视频、在线答题等形式,对普法工作进行高频次宣传报道。
同时,还在全县公安机关办证窗口或显眼位置张贴普法强基宣传画册,所有LED显示屏不间断滚动播放普法强基宣传标语,设置宣传展板、发放宣传单及书籍,营造浓厚普法氛围。
禁毒大队在利用无人机“空中扫毒”立体巡查的同时携带音频开展禁种铲毒、防范电诈、安全出行、森林防火等法治宣传,使群众在田间地头劳作间也能接受到法律宣传。
各辖区派出所则是结合民族习惯、习俗等特点,利用“草皮街”“庙会”“乡镇街子天”等民俗节日“节点”,以“摆摊设置法律咨询点”“围炉煮茶话家常”“村民小组院坝会”“农家火塘会”等多种方式,面对面向群众宣传各种法律法规,呼吁大家理性对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矛盾纠纷,学会“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
目前,施甸县公安机关已制作张贴宣传标语60余条、滚动播放普法宣传标语8万余条次,刊发普法强基宣传报道480余篇(条)、拍摄法宣视频22个,通过无人机开展宣传400余飞次。
群众“点菜”补齐短板增加普法针对性
民警在工作中发现,现行法律规定很多,要面面俱到并全部“灌输”并不现实。群众在接受普法宣传上,不能真正获得对自己帮助最大的法律咨询,曾经一度成为普法强基的难点。
针对这个问题,施甸县公安局在对应警务对症普法的基础上,强化“群众点菜”的普法形式,将提问权交给服务对象和人民群众。
这种“点菜式”的法律咨询,切实提升了施甸县公安局普法强基工作的针对性和服务性,让群众真正能够了解到与自己当下困境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
同时,民警还结合辖区实际,聚焦命案防范、矛盾纠纷化解、社会治安秩序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保护、民族团结等内容,下沉警力到辖区集中对与群众生产生活衔接度较高的法律法规进行重点宣传。
针对补全群众亟需解决的涉法问题,如防范电信诈骗、妇女权益保护、杜绝校园欺凌、禁毒禁赌、交通安全、防火防灾、民族团结进步等知识,强化宣传预防工作。
遇到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社会事务类等法律法规,民警难以准确解答的,会及时联系检察院、法院、司法所等协调解答。期间,群众咨询相关法律问题147个,解决了群众所需所盼。
目前,施甸县公安机关已开展集中宣传宣讲78场次,重点单位、部位、区域普法宣传560余家次,发放宣传单2万余份,覆盖施甸县13个乡镇,受宣传教育群众16万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