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与缅甸接壤,边境线长170公里,总人口241.8万,辖区内有彝族、傈僳族、布朗族等12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10.9%。防范边境邪教渗透、避免广大群众被邪教裹挟等风险压力较大,近年来,保山市坚持“源头治理”思维,以精细化研判和信息化手段为支撑,关口前移打好反邪宣教的主动战,斩断邪教传播途径,工作成效显著。
突出统筹谋划
推动宣教阵地实现“全域覆盖”
保山市委政法委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的职能,对历年来相关数据开展综合性分析研判,找准易受邪教裹挟的重点群体、易发生邪教活动的重点地区规律特点和“传播链”,确保反邪宣教工作有的放矢。
统筹推动全市955个村(社区)反邪教警示宣传教育“一墙一窗”全覆盖,确保传统阵地建设不留死角。以全市政法机关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体账号为依托,开展反邪知识、案例警示等内容的宣传教育,确保网络阵地不留盲区。以全市9000余个“全科网格”、1.2万余名专兼职网格员和挂村干警、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为节点,贯通涉邪重点人员排查、关爱帮扶转化和对普通群众的身边案例宣讲、“敲门送法”等各个工作环节,确保基层阵地不留漏洞。
突出风险评判
推动重点群体实现“应教尽教”
强化易受邪教裹挟群体宣教工作。结合留守妇女、老年人、文化程度较低群体、城乡结合部及偏远农村地区群众易受邪教裹挟的情况,保山市以关爱服务家庭等基层基础工程为抓手,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重点群体的反邪宣教工作。
结合关爱服务家庭评估排查工作,重点排查出有易受邪教裹挟群体的家庭和涉邪人员家庭,并按规定评估登记建档,对重点关爱服务家庭每半月一次、关爱服务家庭每月一次开展入户走访、宣传教育等工作。在重点群体相对密集的场所,有针对性布局建设群众性法治文化广场(公园)10个、法治文化阵地41个、反邪教主题休闲长廊1个。
统筹全市各机关单位、社会团体、志愿者服务队伍在开展“法治宣传6+N进”“乡村振兴进村入户”“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全国科技周”“全国科普日”“科普大篷车宣展”“流动科技馆巡展”“留守家庭关爱服务”等活动中,以上述群体为重点受众目标,全面开展反邪教警示宣传教育。
强化边境少数民族群众宣教工作。结合保山市边境少数民族群众信教较多易遭邪教诱骗的情况,以“用民族干部宣讲、用民族语言传播、用民族文字诠释、用民族节庆展示、用民族文化体现”的“五用工作法”为抓手,通过普法强基和强边固防工作开展边境民族地区的反邪宣教。
针对保山市辖区边民傈僳族较多,部分年长者不识汉字、不懂汉语的实际情况,以傈僳族群众最为熟悉的音乐《傈僳三杯酒》为蓝本,制作《邪教不是宗教》宣传片;编排融合民族小调、用民族语言阐释、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反邪文化节目。
强化学校师生宣教工作。结合校园师生尤其是青少年认知能力不足易成为邪教侵蚀对象的情况,开展专项行动,重点排查教职工群体是否存在参与邪教活动人员,切断邪教传播的“代际传播”链。在全市1774所大中小学重点打造37个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674个反邪教警示教育室,全市884所中小学实现校内反邪宣教阵地全覆盖。
保山市昌宁县第三中学建设的反邪教警示教育基地,设置12个板块主题展区,使用案例、数据,深刻揭露邪教组织的邪恶本质和现实危害,常态化开展县城及周边乡镇中小学师生、干部职工、学生家长的反邪知识宣讲。
突出科技手段
推动重点区域实现“智治支撑”
打造村(社区)反邪警示教育信息化基地。建成集声、光、电,听、看、演等为一体的村(社区)级反邪警示教育信息化基地,针对基层干部群众,使用不同模板开展有针对性的反邪宣教。建成以来,已有23万余人次群众和党员干部接受教育。
打造反邪防邪意识形态信息化平台。依托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建成“平安保山”智慧平台,融合边境立体化技防体系和网信、网安部门常态化网络巡查,强化智能运用,提高对边境态势、边境重点涉邪人员、境外互联网信息的感知、监控、管理能力。
扎牢边境防线,堵住境外反宣文化产品的输入渠道,精准化推送、查删倒灌的境外互联网涉邪有害信息,全方位铲除保山市邪教网上反宣内容滋生、蔓延的土壤,挤压邪教反宣空间。切实做到守住反邪宣教红色主阵地,旗帜鲜明斗争压缩负面黑色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