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市公安局喜洲派出所成立于1950年,一直沿革至今,是大理市最早成立的首批派出所,系二级公安派出所。目前,有民警10人、辅警35人,设立警务室13个,建所73年以来连续实现队伍“零违纪”。2023年1月,喜洲派出所被授予全省“枫桥式公安派出所”;2023年5月被中共大理市委组织部评为2022年度“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
自2023年1月荣膺省级“枫桥式”公安派出所以来,喜洲派出所更加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破难题、强基础、创特色、树标杆、争一流”思路,依托“一所一策”,聚焦“打、防、管、控、服”公安职能职责,立足于“五朵金花”发源地的“喜”地优势,用实际行动举措践行“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总要求,不断擦亮“党建引领•五花斗妍”金招牌,画好乡村治理“同心圆”,耕耘守护这片所辖163平方公里、13个行政村、54个自然村、171个村民组、6.89万常住人口的土地。
用好党建引领“指挥棒”,让“忠诚之花”开遍警营
局党委统筹、党支部统抓,打造以“一训一廊一体四堂课”为内涵忠诚教育学习体系。
创一条所训。总结“忠诚、厚民、崇法、廉洁、笃行”所训,以所训引领工作,提升凝聚力、激发战斗力。
设一条党建长廊。建立一条党建长廊,为党建活动、宣传教育提供场所,让党员民警有归属感。
建一个党建联盟体。与学校、单位党建同抓、活动同做、问题同解、发展同推、品牌同塑。
上“四堂”课。结合喜洲商帮文化、红色资源,开设乡贤会堂、网络课堂、实践讲堂、红色学堂“四堂课”。全年共推动支部9名党员兼任13个村委会党总支副书记,组织12名民警分5批参加全州公安机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政治轮训暨业务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班,6名民警获得2023年干部在线基层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网上专题班学习合格证书,不断在学懂弄通做实中熔铸忠诚之魂、筑牢信仰之基、彰显践行之力,让忠诚之花开遍警营。
构建基层联治“防护网”,让“平安之花”开遍古镇
抓科技赋能。依托喜洲镇数字化综治服务中心,加强对古镇乡村治理、治安防控、旅游服务、快警处置的综合调度管理,形成数据线上集成、问题线下解决,线上调度、线下调处、及时预警、快速处置的模式,实现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工作联动,用公安力量提升喜洲镇综治服务中心综合协调、快速反应及社会治理能力,着力构建与喜洲镇社区网格化社会治理相适应的警务新形态,探索具有喜洲特色、派出所特点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抓“六必”除患。建立健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必查、必参、必检、必包、必访、必签“六必”工作机制,从源头上消除各类隐患问题,今年来开展安全检查1265家(次),发现并责令整改安全隐患31处,处罚7家不按规定登记住宿旅客信息的客栈,取缔9家未获公安机关许可擅自经营的客栈。
抓联防联治。就地取材协助组建14支镇村两级专职、志愿消防队和“区域巡防队”,13支“义务护村队”,发动312名“红袖标”信息员、88名网格长、543名网格员、177名村级调解治保员等社会各阶层力量,常态化协助派出所开展矛盾纠纷排查、重点人员管控、出租房检查、人员核实等工作,全面提高社会治安管控能力。2023年共采集“一标三实”数据6.7万余条,整改问题数据1.2万余条,现场工作2848次。
用好周城警务站“快警点”,进一步推行“错时制”“弹性制”等实效实用勤务模式,把警力部署到周城、桃源片区等重要场所和部位,变“被动警务”为“主动警务”,变“全时警务”为“实效警务”,真正做到“白天见警察,晚上见警灯”。2023年以来,累计出动警力1254人(次),发动群防群治力量136人,开展巡逻414次,现场接受群众救助13次,及时化解矛盾纠纷18起,制止违法犯罪隐患苗头11次,共处置有效警情2346起,刑事拘留29人,取保候审23人,逮捕6人,移送起诉21人,移送起诉案件9件,解除取保候审2人,行政拘留67人,罚款73人,拘留并罚款89人,警告9人。较去年同期相比,行政、刑事处罚人员分别上升14.9%、70.6%,不断让“警察蓝”成为四季中人民群众最贴心温暖的“保护色”,平安之花开遍千年古镇。
唱响践行初心“主打歌”,让“服务之花”开遍心田
“用心”便民利民。在喜洲派出所服务大厅配置桌椅、饮用水、老花镜、手机充电设备、纸笔、雨伞等便民物品,倡导见到群众有笑脸、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的“一笑三声”日常服务,用真诚的微笑、体贴的服务、高效的工作拉近警民距离。
“尽心”全时服务。充分运用“互联网+政务服务”“公安便民服务超市”开展延时、预约、上门服务,分门别类建立校园、社区、客栈、门店、旅游等警务服务微信群,让群众少跑一趟路、少等一分钟、少排一次队。
“爱心”志愿服务。用好主动定点服务,限期办结,做到件件均落实;主动上门服务,了解服务需求,做到服务到位的“两主动、两到位”工作机制,不断赋予群众“点菜”、民警“做菜”的“菜单式”服务新内涵,架起警民“连心桥”。全年累计为群众办实事283件,通过微信平台为群众解决问题497人(次),办理游客业务316次,更是涌现出“15分钟抢通生命通道”“男子心脏骤停、民警紧急救援”等意义深、反响强、传播广的先进事迹,赢得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不断让“服务之花”开遍群众心田。
激活源头治理“火花塞”,让“和谐之花”开遍村寨
打造“石榴籽”工作室。针对喜洲15个民族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的实际,成立“石榴籽工作室”,围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十进”活动和“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作,按照各族群众诉求提供法律咨询、文化宣传等多领域服务,着力在化解矛盾、服务群众上下功夫,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打造警民和畅、民族和睦、邻里和善、社会和谐的新天地,绘制“人文大理·幸福喜洲”的美丽画卷。
建立“三联”机制。深化联动部门、社区、群众“三联”和“摸”“谋”“结”“访”“四步”机制,组成社会矛盾调解“大联盟”,每月召开联席会、每周开展研判,用“大联盟”的合力推动矛盾化解关口前移,最大限度减少和解决群众揪心、烦心、闹心的“鸡毛蒜皮”和“家长里短”。
喜洲镇王某春户与王某标户、王某清户系南北相邻邻居,2014年3月王某春户将共用通道围入自家院内,三方因屋檐滴水和共同通道等问题多次发生纠纷。经人民法院两次判决后,王某清户不服从判决,接连在王某春户家门口擅自挖地界,再次引发双方矛盾。2023年3月2日,喜洲派出所积极联动喜洲法庭、喜洲镇综治中心、桃源村委会等部门单位,在派出所“阿鹏调解室”开展调解工作,在三方的调解下,王某清户与王某春户达成一致调解协议,双方当事人满怀欣喜现场签订调解协议,最终促使8年的土地纠纷一朝化解,受到了当事人的一致称赞。
成立“阿鹏”调解室。打造“阿鹏调解室”民族特色调解品牌,探索摸、谋、结、访“四步”疗法,充分发挥“人力+情报”优势,找准关键人、关键事、关键点,通过说事实、摆道理、讲法律等方式,化解当事人间的矛盾纠纷,总结经验,固化成果,跟踪检查,督促履行。2023年共排查矛盾纠纷线索83条,化解81起,矛盾纠纷调解率达98%,获取内幕性、预警性信息36条,不断让“和谐之花”开遍村寨。
深化绿水青山“实践课”,让“生态之花”开遍苍洱
开展“马背上”的警务。在海拔2900米高的苍山花甸坝设立派出所执勤点,开展“马背上”的警务,全力守护“蓝天、碧水、净土”,推进苍山洱海一体化保护治理,做到缺氧不缺精神。
开展“立体化”的保护。依托“院坝(楼宇)协商会”等活动,聚焦“山水林田湖河土”的保护和治理,到辖区单位、学校、村落开展宣传活动,向群众详细讲解环境安全相关法律知识,宣讲保护苍山洱海、禁磷禁白工作的重要性,及时解决“治水、治山、治土”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提高群众环境保护和环保意识。
开展“嵌入式”的治理。主动聚焦文化重镇、旅游强镇、农业大镇、特色小镇建设,扎实开展“三清洁”“河湖警长制”“森林警长制”,重拳整治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违法行为,积极为洱海保护“三线”划定、环湖截污工程、生态廊道、“1806”小镇建设、苍山十八溪绿廊、喜洲田园综合体创建、农文旅新业态发展等提供执法服务保障,加强与环保、应急等职能部门联勤联动,建立信息互通、定期会商等机制,及时解决“治水、治山、治土”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交流重要工作信息,分析存在问题,提出下步工作措施,形成联合联动合力,不断让“生态之花”开遍苍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