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动态 > 警界传真 > 正文
古城派出所:打造“旅游警务” 谱写“乡愁枫桥”
发布时间:2023-12-25  责任编辑:符晓

大理市公安局古城派出所坐落于苍山脚下、洱海之滨,是一个集城区、乡村、旅游景区为一体的派出所,年均接警1万余起。现有民警35人、辅警129人,是大理市警力最多的派出所。

大理古城作为大理旅游名片,“辖区就是景区、中外杂居、多民族聚居、旅居学合一、吃住行一体”的新形势给公安工作带来了“非传统”冲击。古城派出所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以大理争创世界级一流旅游城市为载体,坚持和发扬“枫桥经验”,结合大理市公安局党委“一所一策”部署,打造“旅游警务”,谱写“乡愁枫桥”,为广大游客擘画了宾至如归的诗和远方。

党建引领,打造“党建+旅游警务”品牌

强化理论武装。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政治建警,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政治轮训,做到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锻造过硬队伍。依托大理市公安局预防违法违纪 “四道防线”、队伍建设 “针刺疗法”、禁酒令、队伍隐患月排查、暖警惠警“七项工作机制”等制度,在从严管党治警和从优待警两个维度上持续发力,树立越来越严的主基调,营造拴心留人局面。近年来,队伍实现“零违纪”。

奋力创先争优。逢旗必扛、逢先必争,全力打造典型示范工程,不断增强队伍集体荣誉感、凝聚力和战斗力,扎实推动基层派出所正规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先后收获“全国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公安部一级派出所、云南省公安机关“爱民模范集体”等荣誉。

破立并举,打造“巡防+现代警务”品牌

优结构。2022年3月,原古城派出所划分为苍山、古城两个派出所。立足于新辖区、新形势,积极探索“一室两队”新模式,将原有的6个中队优化整合为勤务指挥室、案件办理队、社区警务队,大力推动“情指勤督舆”和“情指行”一体化实战化建设,精耕基层基础工作,全所70%的警力投身于街面防控、警情处理、基层基础等工作,辖区治安形势持续向好,两抢案件实现连续4年零发案。

建快警。严格落实“1、3、5”分钟快速响应,在大理古城南门、复兴路、玉洱路、风花雪月酒店路口等人员密集区域,布设4个街面快警点,形成“点上守、线上巡、圈上固、面上控”巡防格局,实现常见警情不升级、突发案事件立马控的工作目标,被群众赞誉为“家门口的派出所”。2023年,快速处置警情3200余起,有效处置率达90%。

布慧眼。深入推动“慧眼工程”,发动企事业单位、村居委会、客栈业主安装视频探头,组建视频值机队伍,24小时开展网上巡逻,全面提升预警预测预防能力。安装公共探头1063个,客栈业主自费安装探头1.31万个,覆盖率达98%。2023年以来,共通过监控视频服务、帮助游客1000余起。

综合施策,打造“守护+平安警务”品牌

构筑平安大格局。严格按照上级部署,扎实开展“夏季行动”“苍洱利剑1号”专项行动等工作,结合古城实际同步开展网络电信诈骗打击治理、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用实际行动向广大游客交出满分报表、满意答卷。2023年以来,接处警15889起;立刑事案件457起,破案139起;受理行政案件811起、结案482起;检查酒店客栈2493家、出租房1340家,发现隐患300余处,下达整改通知200余份。

规范旅游市场。按照大理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开展古城暑期综合整治“百日攻坚”行动,将古城分为4个片区,会同文旅、消防、市场监管等部门,围绕市容市貌、交通秩序、安全生产、消防安全、旅游秩序、市场秩序等方面扎实开展涉旅安全隐患大检查大整治。行动开展以来,出动警力325人次,整治旅游乱点60余处。

营造和谐大环境。大力发扬“枫桥”经验,创建“金花调解室”“阿鹏调解室”等涉旅纠纷调解“样板工程”,设立“旅游巡回法庭”,建立健全矛盾纠纷调处“敲门、叩门、串门、守门”工作机制,及时调处涉旅纠纷。成功调解矛盾纠纷253起,纠纷调解满意率达到100%。

精耕基础,打造“共治+主动警务”品牌

抓实社情民意感知。坚持以“预”为先,立足预测预警预防,大力推动“红袖标”社情民意感知系统运用,广泛发展信息员,建立起一支汇聚社会各方力量、触角灵敏、感知迅捷的情报队伍。系统启用以来,发展“红袖标”1045名,收到线索160条,形成“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生动实践。

抓细院坝楼宇协商会。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云南公安党旗红”“百名局长千名所长万名民警大走访”等活动,社区民警在社区内每半月开展1次院坝(楼宇)协商会,面对面与群众“促膝长谈”,当好为民办事“服务员”、百姓安全“守护员”、矛盾纠纷“化解员”、群众心声“接线员”、法律政策“宣传员”。2023年,共召开276场次,帮助群众解决问题300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