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强边固防 > 正文
红河河口:“1445”治理模式 筑牢国门安全屏障
发布时间:2023-09-05  责任编辑:汪雨春

近年来,红河州河口县强化党建引领,把组织联合起来、党群凝聚起来、资源整合起来、作用发挥出来,全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边境基层治理新格局,进一步筑牢筑实边境安全屏障。

河口县立足沿边、跨境、民族的特点,坚持国门党建为统领,以筑牢强边固防坚强防线为目标,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着力点,以防范和化解社会治理难点问题为突破,推行“国门党建+边境基层治理”的“1445”模式,努力引领边境地区人民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

 

(边境村寨国旗飘飘)

 

健全“一套体系”实现边境基层治理“一杆到底”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边疆治理全过程各方面。

“一体化”统起来。出台“1+1+6”创新体系,成立国门“一体化”大党委,构建“党建+N”工作模式,下设国门党建、强边固防、基层治理等6个工作组,建立组织联建、队伍联抓、机制、服务、保障的“一体化”共驻共建机制。

“段长制”管到边。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边防”和“五个全面”“五个管住”要求,统筹整合守边力量,合理分段、科学分工,选强配优县级段长30名、乡级段长48名、村级段长353名,形成统一的指挥平台和指挥链条,切实把“五级段长制”落实到193公里的每一寸边境线上。

“网格化”去盲区。在主城区划分“组、片、点、楼栋、单元”五级网格2172个,在乡镇划分“乡镇、村、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网格721个,实行网格内定人定责,全面提升党建引领边境治理效能。

“驻点制”沉到底。在485个执勤卡点派驻人员2772人,向112个抵边村(居)民小组全覆盖选派第一书记和驻组干部112人,在一线作战参与值守巡逻、人员管控等,切实守住“点”、管住“线”、控住“面”。选派15名实职正科级干部到现代化边境小康村驻点开展工作。

 

(党政军警民联合开展边境巡逻)

 

组建“四支队伍” 实现边境基层治理“无缝链接”

充分发挥和调动基层干部、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区域大党建新格局。

建立党员战斗队。健全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工作机制,抓好边疆党建长廊“四位一体”建设项目,持续实施“双整百千”四级联创,加强边境乡镇、抵边村寨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施“查强补”及党员空白村“清零”专项行动,推动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创建“强边固防”省级示范村4个、省级规范化示范党支部2个。

建立群众服务队。在村(社区)成立“一线服务队”,发动群众担任网格楼栋长、单元长,就地选人用人,充分发挥居民自治作用。

建立应急先锋队。组建3个攻坚“百人团”(即100名“党员先锋队”、100名“青年突击队”、100名“银发援助队”),到边境一线应对突发状况,同时在农村组建以党员为骨干、民兵和群众等参与的护村队,深入村组开展人员摸排、边境执勤值守等工作,以红色力量守好国门“坚固防线”。

发挥“四个作用” 浇灌边境基层治理“向阳之花”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防范化解群众急难愁盼为着力点,充分发挥服务、保障、选拔、凝心、监督5个作用,提升群众幸福感、归属感。

服务在一线。以“划定责任区域、制定责任清单、指定责任人”的“三定”形式提升服务质量,运用家访式、敲门式、菜单式等服务模式,梳理村民需求清单6360个,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难题2560件,将网格内服务事项搬到居民“家门口”办理。

保障在一线。乡镇、村(社区)构建“村(社区)+群团组织”“村(社区)+两新组织”“社区+新业态企业”等党建联盟,联动做好基层治理工作中法律咨询、日常帮办、农产品销售、物资代购等多样化便民服务等志愿服务,惠及抵边村(社区)群众30000余人。

选拔在一线。实施一线考察识别干部,严格落实凡提必家访制度,发函至村(社区)征求干部在强边固防中的表现。派出4个分析研判组,深入边境基层一线,对下派至抵边驻村干部、公职人员开展党建引领边疆基层治理网格化管理工作进行分析研判,动态掌握一批实绩突出、群众认可的硬核干部。

凝心在一线。盘活业(物)委会、“河口大妈”、居民商户等周边资源及社会各界力量,组建“爱心妈妈团”志愿服务队,协调配送“儿童爱心餐”2000余份。对“老弱病残幼孕”等特殊群体进行精准摸排,实行一对一帮扶。

 

(到一线考察识别干部)

 

制定“五级职责” 激活边境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以党组织的全覆盖带动边境治理工作的真落地,明确“五长”工作职责,做到“一人一岗一责”,推动基层治理有“魂”、有序、有力、有效。

当好“总舵手”。对五级网格管理负总责,加强对所属网格内各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明确职责分工,推动党员干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坚决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当好“新管家”。充分发挥统一调度、统一指挥、统一落实的职能作用,做好辖区内宣传教育、排查管控、隔离监测、消毒消杀及网格化管理工作,架起贯通上下的桥梁和枢纽。

当好“守门员”。整合国门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系统“AI智能研判派遣”等功能,详细录入县域房屋3.92万间,形成“线上+线下”基层治理双网格“河口模式”,以科技优势拓宽网格化治理服务能力。

当好“快递员”。组建网格管理工作群,把服务对象全部纳入群内,及时对特殊困难群体予以实时关注,加强楼栋、住户管理,做好信息报送、代办服务、“送策上门”等工作,确保管理有力度、更有温度。

当好“宣传员”。在边境一线组织党员干部开展“走边关”“界碑前誓言”“国旗下微党课”等系列活动230余期3560余人次,在112个抵边村寨全覆盖实施“红旗飘飘”工程,完成2870户“共产党员户”公示标牌,进一步增强国门、国土、国民、国家、国防意识。

 

(界碑下讲党课)

 

坚持党建引领,探索边境基层治理新路径。河口作为外树国家形象、内提国门品位的祖国门户,守护着193公里的边境防线。加强边境基层治理,必须坚持以《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为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南,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河口社会治理的一条主线,在基层党的政治引领、组织引领、制度引领等方面持续发力。

强化责任担当,夯实边境基层治理新模式。河口县作为边境防控重要前线,边境压力持续增大。加强边境基层治理,必须推动各级党组织书记全面落实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主责主业,压实边疆基层治理“第一责任”。要严格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健全抵边乡镇和抵边村(社区)社会治理重点工作(强边固防、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等)领导体制机制,全面提升乡村组三级党组织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的能力。

发挥组织力量,激发边境社会治理新活力。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基层的战斗堡垒。加强边境基层治理,要持续加大沿边村小组党员发展及党员空白村“清零”工作,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两个覆盖”,特别是要不断完善基层治理组织架构,推动党的组织和工作向村(居)民小组、小区、楼栋、管理网格等最小治理单元延伸,向业主委员会、行业协会、非公经济组织等治理主体覆盖。

号召社会参与,塑造边境基层治理新气象。边境地区是开放最前沿,也是国防主阵地,基层治理多元化是必然趋势。加强边境基层治理,必须引导激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其在行业优势和资源支撑等方面的功能作用,通过协同参与边境基层治理,提供专业化服务及资源,以项目促服务,创新边境基层治理新模式,营造“共商共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