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两级法院高位推进人民法院一站式建设,主动融入地方诉源治理体系和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切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人民群众提供分层次、多途径、高效率、低成本的纠纷解决模式,形成了大理苍洱特色诉讼服务品牌。其中,大理市人民法院在推进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中,对“枫桥经验”进行有益探索和实践,秉承“以和为贵、调纷息讼、无讼促和”的理念,守护“最美法治乡愁”,深耕基层法治土壤,创造性打造“金花+N”一站式解纷模式。
喜洲人民法庭坐落于苍山、洱海之间,毗邻喜洲古镇,管辖四个白族乡镇的民事案件,辖区面积572平方公里,人口15万人,白族人口约占90%,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基层人民法庭。早在2012年,大理市人民法院遵循当地民族文化,在喜洲人民法庭创设了首家具有民族特色的基层法庭调解室“金花调解室”。“金花调解室”由熟悉法律政策、通晓白族语言、知晓民风民俗的“金花”作为调解员,帮助辖区群众调处婚姻家庭、赡养、抚养、相邻等纠纷,及时化解矛盾,受到了各族人民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以“金花调解”为载体,喜洲法庭寻找民族习惯与法律规定的契合点,经过十年发展,探索出的“金花+N”多元解纷机制成效显著。
提升司法为民之效
法官与“金花调解员”进机关、入学校、到乡村,建立“家和万事兴”公益讲坛,讲法律、讲家风、讲正确婚恋、讲邻里和谐,预防纠纷。“金花”变身“金花家事调查员”,结合白族文化中“堂屋”功能作用以及“家族长”的特殊地位,打造“大厘堂屋”家事调解室。在法庭准备阶段,前置播放自编自导自演的法治宣传微电影,夯实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基础,推广正确合理的解纷方式。调解过程把当地民族的良风善俗与审判实践相结合,采用“刚性引导、柔性疏导”的方式,主动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以“诉前+诉中+诉后”的“连环调解模块”为主导,设立回访制度,有效调处矛盾,避免二次纠纷。
融入“金花”积极完善网格化的司法塑造,主动处理非诉纠纷、化解成诉纠纷,在家事诉讼程序、家事调查、心理疏导等方面为民族群众量身定制更具民族特色、更有温度的司法服务,充分运用排查和过滤功能,发挥纠纷调解的灵活性、权威性和有效性,使法律服务体系融入基层治理系统。建立“网络全覆盖、资源共分享、服务无盲区”的法律服务模式,强化“云解纷”平台的集成解纷功能,积极构建“政治、法治、自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及时分析司法实践数据,判断矛盾纠纷的起因、类型和社会影响,提供信息源,集中防控重点纠纷,通过法律风险防控预案、司法建议、白皮书、大数据研究报告等化身前哨,为党委政府全面准确掌握基层社会矛盾纠纷态势夯实基础,服务党委政府决策。
完善多元解纷体系
依托大理大学的博士资源,将法律、心理、人类社会等专业人才引入诉讼工作中,组建“金花+博士”的双调解模式。喜洲法庭将灵活变通的手段放在诉讼前端,充分满足多元司法需求,延伸司法功能,加强诉源治理,全方位提高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助力“无讼乡村”建设,到全市村级第一个专业诉讼服务站点“双廊村妇女儿童维权服务站”启动,大理市人民法院强化诉前委派调解工作,特邀法律工作者、人民调解员、行业调解员、人大代表、乡绅乡贤等“特邀调解员”加入诉源治理、多元解纷“朋友圈”,形成了以“金花调解”为主,博士调解、诉前委派调解、乡绅乡贤调解、网格人民调解等协同发力的“金花+N”多元解纷工作模式,有效促进了自治、德治与法治相融合,走出了一条把法律规范、政策引导和情理感化融为一体的新路子,开创了少数民族地区多元解纷工作的新局面。
打造“无讼乡村”
法官和“金花调解员”进驻诉讼服务站,开展示范调解、指导人民调解、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指引、普法等服务,为群众咨询法律、指引诉讼,与村委会建立定期联席会议机制,共同化解纠纷,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借助云南省委政法委“云解纷”平台,创新线上司法服务,“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金花调解”成员从成立之初的5名“金花”,十年来逐步壮大为近60人的队伍。“遇事找金花,纠纷想金花”已经成为当地人民群众的共识。“金花调解室”成立以来,共参与调处家事、相邻等各类纠纷案件1952件。2022年法庭首次出现了同期诉讼案件低于非诉讼案件“负增长”态势,多元解纷工作成效显著。
“金花调解+N”已被“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人民法院报》头版推介。在这里,和煦春风传送公平正义,繁茂花朵绽放法治社会,皑皑白雪渲染法治精神,皎洁明月映照法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