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洒镇地处三州五县交通交汇处,是连接滇中、滇南和滇西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是玉溪市新平县第一经济重镇。以傣族、彝族为主的11个少数民族在此聚居,曾被《国家地理》誉为“中国最美浪漫栖居地”,同时也是“第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单位)”和“云南省第一批少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今年以来,戛洒派出所坚持创新社会治理理念,以党建引领实施“网格”化警务深化“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把服务群众、企业作为首要任务,实现了辖区社会治安持续向好,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更加绚丽。
坚持党建引领 建强网格队伍
戛洒派出所以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和积分制管理打造战斗堡垒,激发民警忠诚担当、服务百姓的公安形象。把党支部融入村(社区)党组织建设,社区警务融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多网合一”工作,通过参与议事决策、治安力量领导,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治理能力。
同时,戛洒派出所推动警力下沉社区,常态化带领、发动网格员开展治安巡逻、法治宣传等活动,推广“熟知傣乡民俗、发动傣家群众、扎根傣家土壤”的工作法,实现村(社区)社会治理力量从十到百的量变。
“我们把民族村、社区自治融入派出所的社会综治工作当中,通过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形成工作合力。”戛洒派出所所长介绍。
聚焦风险防范 实现“矛盾不上交”
戛洒派出所深耕“枫桥经验”,组织网格力量,依托综治中心、“枫桥式”网上公安派出所及玉溪市党建引领市域治理智慧平台,运用“玉溪共治通”APP采集信息和事件,实现矛盾纠纷和社会管理事件从网上流转,形成矛盾纠纷排查上报、分级调处、考核评价的闭环管理。
戛洒派出所以村级“大岗位制”改革“红旗村”评比为契机,落实网格员“一事一补”“以案定补”等奖励政策,激发网格员工作热情;通过联合应用党支部、党总支、镇党委三级书记化解矛盾纠纷,“三调联动”和“律师进所”等工作机制,对矛盾纠纷实现了从排查到落地的环环相扣。
“现在我们由之前的事后调解到现在的事前预防,很大程度降低了辖区的矛盾纠纷。另外,我们通过‘玉溪共治通’APP网上流转,也提高了调解效率。”戛洒社区民警方明说。
强化履职担当 实现“平安不出事”
戛洒派出所采取“三四五”工作法,发挥勤务指挥室中枢作用,推行“四个融入”开展网格化工作,组建彝傣巡逻防控队、破“小案”专班,提升“打、防、管、控、建、治”的公安效能。
在大红山矿区,警务室整合矿区群防群治力量,采用“见事就管、见问题就解决”的方法,打造当地少数民族与矿山职工团结共建的平安和谐矿区。
“大红山矿区职工达4000余人,流动人口近3000人,治安情况复杂,我们警务室整合矿区安保力量,共同参与整个矿区的巡防工作。今年以来,大红山矿区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大红山社区民警杨晓东说。
戛洒村(社区)警务室与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站同址办公,做到组织领导、场所力量、基础工作、考核奖惩“四个”全面融入。勤务指挥室实时对网格员进行调度,全面掌握治安动态和社情民意。戛洒派出所根据社区特点,在矿区建警企联合“护矿网”、果寨建“护果网”、 街面建户户“联防网”、接边建区域警务“协作网”、技防建前端感知“智护网”,全面筑牢平安建设“防火墙”。
聚焦惠民利民,实现“服务不缺位”
群众的需要在哪里,服务就到哪里。戛洒派出所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扎实开展“五小工程”,依托互联网社交平台,搭建警民“连心桥”,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实现了向群众汇报、征询、宣传,代办、预约等便民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出延时、彝傣“双语”服务等惠民措施。今年以来,共办理各类服务事项1200余件,服务群众1万余人。
耀南警务室组建花腰傣救援服务队,执行常态和应急勤务模式,做好旅游景区突发性案(事)件应急处置和救援服务。今年以来,共处置游客报警求助42件,服务群众3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