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江城县公安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认识政治建警统领公安工作的重大意义,将文化育警作为贯穿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战略性工程,牢牢把握“江城公安特色”,对内改善环境、凝聚士气,对外注重引导、提升形象,实现警营文化正能量的倍增效应,统筹推进软硬实力“双建设”,实现业务和队伍“双提升”。
坚持“1”个遵循,打造强队伍
紧跟时代抓好文化育警。全面贯彻“文化育警、文化励警、文化律警、文化强警”,一体推进公安党建文化、廉洁文化、职业文化建设。对室外文化、墙面文化、工作区、生活区、过道等警营文化建设逐一分析研讨,从细微处着手,以小见大布局,优化主题设计,创新载体形式,不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提升公安队伍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
突出“2”个重点,营造“暖氛围”
江城县公安局按照“一支部一特色、一所一亮点”打造思路,在警营文化氛围营造中,绘好红色育警线路图,让“无形”变“有形”。
突出“警”文化。突出公安“警魂”塑造,融入区域元素,墙面上以公安传承、荣光、警容风貌为主调,彰显派出所历史和荣誉;在办公区、过道走廊,分层次、分主题展示民警工作作风、精神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文化内容,突出视觉冲击力、心灵震撼力,民警辅警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化修养,警示行为养成,坚定价值追求。
突出“家”文化。落实暖警爱警措施,为有需求的外地在江民警辅警提供公租房房源,建设温馨食堂,确保民警辅警喝热汤吃热菜,办公室内摆放盆栽绿植、院内种植花草树木,设置党员活动室、老干部活动室、警体馆等学习活动场所,大力加强和谐警营文化建设,增强广大民警的职业认同感与归属感。
抓好“3”个关键,筑牢“硬支撑”
坚持人人都是公安代言人理念,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抓人才培养,注重激励引导。持续优化职能体系和编制配置,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青年民警战略教育培养,选优配强各层级领导干部,推动机关民警下沉,加大干部轮岗交流和年轻干部培养力度,引导激励干部干事创业,严格辅警队伍规范管理,不断深化招录培养机制改革,为公安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内在动能。
抓文化活动,注重日常熏陶。党支部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党员学习,充分运用江城县烈士陵园、山神庙垭口阻击战遗址、召存信民族团结楷模展示馆等红色资源和党性教育基地,强化红色文化赋能党性教育,引领带动全体党员民警理解革命历史、重温激情岁月、感怀时代变迁,不断激发和调动党员民警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抓典型引导,注重榜样带动。江城县公安局弘扬英烈精神,铸牢忠诚警魂,以培育建功立业精神为重点,大力宣扬身边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组织学习全国公安战线二级英模,原江城县公安民警陶学峰烈士的英雄事迹,教育引导全警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在铭记历史中坚定前行意志,从中汲取榜样力量,奋进担当作为。
强化“4”个拓展,增添“新动力”
将警营文化与公安工作深度融合,全力打造水乳交融的亲民服务。
进一步拓展教育引导形式。坚持以党内教育引导和带动全社会的学习,利用进村入户开展走访、普法工作等时机,让党的二十大精神等飞到边境最前沿、大山最深处、寻常百姓家。
进一步拓展警务宣传招式。充分利用电视、微信、微博、短信等媒介的力量向社会各界展示公安法治宣传工作。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及其他新媒体平台,发布各类电信网络诈骗防范提示、交通预警、法律法规宣传、公安工作动态等信息1000余条,通过警务新媒体“以一传百”的方式,营造网上网下两个同心圆,实现同频共振,让民警真正实现由受众者变为宣传工作的主动参与者。
进一步拓展“三警联勤”模式。整合特警、派出所、交警警力以及社区网格员、“红袖标”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量,落实“1、3、5”快速处置机制,推动警力向治安复杂区域精准投放,将巡逻勤务向晚间时段和重点部位延伸。采取“车巡+步巡+夜巡”和定点守护相结合巡防模式,着力实现“最近警力响应、最短距离处置、最优服务群众”工作目标,形成面上布网格、线上抓巡逻、点上布重兵、动中巡处警模式,及时发现和处置各类风险隐患。
进一步拓展警校联动方式。将警力前移,以学校为主阵地,结合普法强基进校园,落实公安机关领导班子成员挂钩联系学校制度,法治副校长协助学校、幼儿园上好安全防范教育“法治课”,健全完善公安、教育等相关部门会商研判、定期通报、联合整治、联动处置等工作机制,全面加大法治、安全教育工作力度,引导师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全面增强安全防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