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州市动态 > 正文
普洱成为人象和谐的幸福家园
发布时间:2022-01-24  责任编辑:尹润云

普洱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加强监测研究和规律分析,全力推进栖息地改造,加快建设“大象食堂”,全力推动亚洲象国家公园建设,形成人象和谐共生的长期生动实践,探索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有效路径,全面构建人象和谐的幸福家园。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

普洱市广大干部群众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保护好绿水青山、蓝天白云、良田沃土为己任,“世界大象日”“世界野生动植物保护日”“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日”等活动已成为干部群众积极参加的活动;建设生物多样性展馆,亚洲象保护宣传“进单位、进学校、进社区、进村寨”,基层群众不定期召开亚洲象保护座谈会进行经验交流;中小学生以开展话剧表演、野生动物保护辩论赛、优秀作文大赛、主题绘画比赛等活动表达对大象的喜爱,全民牢固的生态保护意识得到充分体现。

  建设亚洲象适宜的栖息地

普洱市气候优势明显,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全市平均相对湿度为79%,是“七彩云南”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缩影,素有“云南动植物王国的王宫”之称。在4.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养育着全国近三分之一的物种,有高等植物5600种、动物1496种。普洱市把守好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作为首要政治责任,在全国率先推行GDP与GEP双核算、双运行,在全国首家发布GEP核算成果。全面推行林长制,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启动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人工商品用材林资源调查、公益林优化确认、天然林核实认定等工作。通过实施封山育林、天然林保护、天然商品林停伐补助、退耕还林还草、退化草原修复、湿地保护修复、陡坡地生态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加强亚洲象栖息地改造,为亚洲象建设适宜种群生存繁衍的空间。强化资源监管责任,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林地面积、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均排名全省前列,天然林保留着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是北回归线上最大的生态绿洲,成为了亚洲象适宜的栖息地。

  全民创造人象和谐共处环境

普洱市民风淳朴,秉承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人象和谐相处,为亚洲象创造了良好的栖息环境。从1992年亚洲象进入普洱到2021年亚洲象北上南归,象数量最多时达9个象群181头,占全国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的60%以上,分布区域涉及7个县(区)31个乡(镇)138个自然村。亚洲象外表敦厚老实,被人们奉为吉祥物,北上南归象群一路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和欢迎。人与象在相处中了解彼此的世界,在陪伴中收获相互的信任,成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生动范例,向全球展示了温情美丽普洱样本,得到国家林草局通报表扬。

开展科研监测构建和谐家园

普洱市加强科研监测,建立监测队伍100余名,组建专业护象队伍20名,利用无人机跟踪监测,大力开展亚洲象行为学、病理学、生态学等科研工作,积极开展亚洲象活动规律和生活习性研究。加快人象和谐家园建设,相关部门在群众和象群出入的重叠路段,安装太阳能路灯800余盏,建好人象“安全之灯”;在群众生产生活区和亚洲象活动重叠区域,抓好乡村道路改造扩宽,建好人象“安全之路”;在亚洲象活动的村组、学校附近,建设观象塔和安全护象设施,建好人象“安全之家”。

  亚洲象国家公园前期创建工作全面展开

普洱市森林资源丰富,自然保护地体系健全,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5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区11个,国家湿地公园1个,国家森林公园3个,省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6个,自然保护地面积30.07万公顷;境内日照充足,积温高,降雨充沛,植被恢复快;农业生产一年3至4熟,四季食物丰富,已成为亚洲象最稳定的栖息地。普洱市全面展开亚洲象国家公园的资源调查、范围论证、社区访谈,已启动集“科研、救助、自然教育、食物源基地、保护小区”等一体化的亚洲象公园规划,为建设亚洲象国家公园奠定基础。

大象“食堂”成为“象往”的地方

实行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出台奖励补助政策,开设“大象食堂”。鼓励群众种植亚洲象喜食的芭蕉、玉米、棕叶芦等作物。在亚洲象主要活动区域规划建设食物源基地10000亩,已种植4000余亩,配套建设野外硝塘,在重点区域、重要时段定点投食,解决好春夏之交食物短缺问题。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我们的家也是大象的家”,这是普洱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缩影,大象北上南归之路也是普洱守护自然的生动实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