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间,我已经工作了9年。蓦然回首,在楚雄州大姚县湾碧乡从警的6年时光始终让我难以忘怀,也是这6年,我有幸见证了这个偏远小镇翻天覆地的变化。
初到湾碧,思绪万千。2013年10月,刚参加工作的我得知被分配到全县最偏远的乡镇——湾碧乡工作,我对这个未曾到访过的小镇充满了好奇,错落有致的老房子、碧光涟涟的金沙水、甘甜的热带水果,一幅幅美好的画面不禁浮现在脑海里。
接送的车辆从县城缓缓出发,我们穿过熙熙攘攘的街道、富饶的田坝、茂密的森林,窗外美好的一切无不让我对湾碧心驰神往。一路千回百转,经过6小时的车程,柏油路逐渐变为了弹石路,最后索性就成了土路,坑坑洼洼的道路让原本就缓慢的车子前行变得更加艰难。窗外的热浪阵阵袭来,荒凉的山脊像一个个瘦弱的汉子矗立在道路两旁,仿佛在昭示着这里生活的不易,我脸上的表情逐渐变得凝重起来。
傍晚时分,车辆进入湾碧集镇,狭窄的街道,破旧的房子,驻足观看老人和小孩,我似乎从他们好奇的眼神里读懂了些什么,车辆经过时两旁扬起的灰尘给我留下了对这地方最初的印记。不一会儿,车子稳稳地停在一处破旧低矮的两层小楼面前,楼顶悬挂的警徽让我认出了这里,我即将坚守的地方——湾碧派出所。院内一辆服役2年的警车用它那沧桑的面孔诉说着这里的一切,一台老空调成为我们度过炎炎烈日唯一的依靠。
湾碧因常年气候炎热,素有楚雄州“小版纳”之称,由于受交通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多年来发展滞后,一度成为大姚最贫困的乡镇之一。
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项目规划,2012年经国务院常务会议核准,在金沙江中游河段修建观音岩水电站,海拔1134米以下的地方均列入观音岩水电站建设淹没区。湾碧乡涉及1个集镇、4个村委会31个村民小组809户3019人,借着西部开发这股强劲的东方,湾碧人民踏上了“幸福之船”。
2014年,移民搬迁工作按下“加速键”,全乡干部职工抗高温、战酷暑,全身心投入搬迁安置工作,随着工作的深入,安置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美化、绿化、亮化等工程相聚铺开。不到一年时间,金沙江边一座座整齐明亮的砖房拔地而起,一排排行道树整齐划一排列在街道两旁。移民群众彻底告别故土,幸福生活图景徐徐展开。
这一年,我的工作和住宿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新盖的办公楼宽敞明亮、住宿区绿树环绕,空调成了标配,那一刻,我切身体会到了家家户户搬新房的喜悦,让我更加坚定了扎根基层的决心。
为了解决移民群众搬迁入住后持续发展的问题,政府加大芒果种植等产业的扶持力度。多年下来,核桃树、芒果树、花椒树散布田间地头,贫瘠的土地焕发出了崭新的容颜。“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我对湾碧乡村道路的最初印象,在移民搬迁配套设施推进的同时,乡村道路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拓宽和硬化,湾碧乡到县城的车程也缩短至三个半小时,湾碧真正实现了“加速度”。
2015年,脱贫攻坚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在春风的沐浴下,湾碧乡又再一次踏上了脱贫攻坚这辆“幸福号”列车,朝着康庄大道缓缓前进。
湾碧乡是大姚4个贫困乡之一,12个贫困村中就有10个深度贫困村,全乡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45户6444人,贫困人口涵盖了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点多面广、贫困程度深成了扶贫最大的难题。
还记得第一次到松坪子小组出警我们来回步行4小时磨破双脚时的场景;依然记得一次到群众家中采集身份证照片时得知七旬老人至今都未曾到过集镇时我满脸的惊愕;数不清发生过多少次到少数民族村落出警问路时被不敢见陌生人的村民拒之门外;还有那个坐落于金沙江边坡陡箐深至今未通电,依然过着“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的落后日子的直过民族村落——乜波罗小组……
这一切彻底刷新了我对贫困的认识,一幕幕都宛如昨日。也是这年,我被赋予了一个光荣的职责——挂包干部,我的身份从警察到挂包干部来回切换,同其他的挂包干部一样,我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中。在力度空前的帮扶下,湾碧乡277户1037人直过民族实现整族脱贫,脱贫攻坚中这块“最难啃得硬骨头”被啃下,标志着全乡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2018年,经过第三方评估验收,湾碧乡从此摆脱了深度贫困的帽子。
现在的湾碧乡,碧波荡漾、百果飘香、甘蔗甘甜,俨然一幅彝州“小版纳”的面貌。每当夕阳西下,晚霞的余晖映照在平静的江面上,与岸上绚丽的灯光交相辉映,我不由得感慨生逢这个伟大的时代,感谢新时代的太阳,照进高山峡谷,在全体扶贫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2019年初,因工作变动,我离开了这个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但对于湾碧,我始终“牵挂于心、念之于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