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风采 > 学先进 树典型 > 正文
40载韶华守边关——访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县公安局城区派出所民警石林
发布时间:2022-10-11  责任编辑:符晓

2021年8月起,往返耿马县大花桥疫情防控执勤卡点的复工复产人员和车辆大约是往日的5倍,轰鸣的发动机,热腾腾的尾气,大家忙得口干舌燥,浑身乏力,饥肠辘辘,每天还是从早坚持到晚。

年近花甲的执勤小组组长石林,精神抖擞、脚步铿锵,面对形形色色的驾乘人员,一遍遍叮嘱队员:“适当拉开间隔距离,提高核查效率,切勿造成交通拥堵!”

“如愿以偿”来到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当然得把这道防“毒”的铜墙铁壁筑牢,这样想着,石林的思绪缓缓飘回18年前……

  舍生忘死 勇做禁毒斗争的“急先锋”

18年前,相邻不远的地点,同样是秋天,树林里,石林又带队蹲守着,这场蹲守,横跨了三个季度。

同行的一个战友裤兜里揣了一袋“酸木瓜”,石林含了一大片在嘴里,浑身一个激灵,像一个猎人一样紧盯前方。亚热带气候区,蚊蝇横行,让这个生长在本土的汉子都有点难以忍受,两个脚踝处被毒蚊咬得几乎和小腿一样粗。

石林记得很清楚,“收网”那天,专案组提前做了缜密的布置,双眼布满血丝的队员们异常兴奋,侦查历时近半年的案子,终于要有个“交代”了。一场激烈的抓捕后,那垒得一座小山高的毒品一过秤,整整463.92公斤。此案震惊国内外,打掉了中缅边境上这个活动猖獗的特大贩毒团伙,切断了一条从缅甸老街经临沧至昆明至泰国的贩毒通道。

“3.15”案件侦破后,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放下去了,人民的祸害又少了一个。

“回来时,我又瘦了10多斤。”常年风餐露宿,石林皮肤晒得黝黑,但他早已习惯这种工作节奏,高强度的分析研判和跟踪侦办。田间地头、繁华都市,常常是磨平了鞋底,汗水浸湿了衣衫,“一壶水、一个馒头、一包咸菜就是一顿饭”。越瘦越适合干这一行的卧底,他时常自我打趣。

他长期充当卧底深入前线办案。第一次化装侦察,石林假扮成“瘾君子”式的“马仔”,单枪匹马与多名持刀毒贩当面交易。双方见面之时,狡猾的毒贩面目狰狞,数双眼睛一直盯着石林,现场气氛异常紧张。为了打消毒贩的怀疑,石林不慌不忙地开始表演,打哈欠、流鼻涕、淌口水等各种精神萎靡不振的丑态表演得惟妙惟肖,毒贩确认他“毒瘾”发作后才肯进行交易。当毒贩拿出毒品的一刹那,石林和前期埋伏的战友果断出击,当场抓获毒贩6名,缴获砍刀5把、海洛因10公斤。

除了辛苦,还有危险。这个战场,从来没少过“速度与激情”。

1984年冬季的一个黄昏,石林和战友在边境巡逻中发现2名男子行迹可疑,便主动上前盘问,2名男子害怕罪行暴露,扔下背包撒腿就跑,石林眼疾手快,一个鞭腿就撂倒1名嫌疑人,并与战友合力抓获另一名嫌疑人,缴获鸦片20多公斤。抓捕毒贩过程中,由于一心想着抓捕毒贩,石林的小腿被石块划出一道深深的伤口他都没有察觉,事后才感觉到一阵阵钻心的疼痛。

1994年8月31日,石林作为专案组的一员,与战友共同伏击境外毒贩,在战友张从顺、王世洲遇险的危急关头,他们分兵两路抢救战友、追击毒贩。石林担负追击任务,他不顾危险,冲锋在前,连夜追击,成功抓捕了其余毒贩。

在后来的岁月中,类似经历成为石林和战友们缉毒工作中的家常便饭。疯狂在城郊道路上逃窜的嫌疑车辆,那么巧地就被迎面驶来的货车逼停,毒贩欲做最后的挣扎,被石林和战友火速破窗控制,稳住局面后车内搜出的枪支都上了膛。还有一次,石林和战友在追击毒贩时,因路滑车辆“抱”住了路前方的一棵大树,战友们都不同程度受伤,但他们从来没有退缩过。还有一次……

临沧市是全国禁毒斗争的主战场,是强边固防的前沿阵地,与缅甸山水相连的耿马县,更是关键点之一。

谈起禁毒经历,已过不惑之年的石林平静地告诉记者:“80年代初期的边疆耿马,经济发展相对祖国内地要落后,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普遍困难,贩毒分子气焰嚣张,贩运毒品屡禁不止,毒品严重危害边疆群众,搞得很多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让人很是痛心,这种令人揪心的社会现象坚定了我立志做一名公安缉毒民警的信心和决心。”

“我想报考缉毒民警,为边疆地区缉毒事业尽一份力量”,1982年8月,正在耿马县读高三的石林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把这一想法告知了父母。“缉毒民警的工作很辛苦,也非常危险,不是闹着玩的,你要考虑好。”父母语重心长地对他说。

“你正处于读书学习的大好时光,应该继续努力学习,高中毕业考一所好的大学,大学毕业后找一份好的工作,好好建设自己的家乡。”班主任老师也耐心地开导他。但性格倔强的石林还是毅然报考了缉毒警察,并顺利通过了招录和集训,光荣地加入了共和国第一批边境公安缉毒民警队伍。

“组建缉毒大队初期,为尽快掌握和熟悉工作业务,石林总是积极主动抢着参与办案,诚恳虚心地向老民警请教学习。工作上,他有一种细致入微、奋勇争先、不甘落后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韧个性。”已经退休的老民警黄绍良说。

一路走来,正如他在日记中所写的“经历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总感觉有一束光在指引着自己不断前进,这束光就是组织的召唤、英烈的身影、使命的号令。”也正是这束光一直指引着他在从警道路上义无反顾勇毅前行。

高挑纤瘦的个子,干净利落的短发下是一双坦率、透明的眼睛……如果一身便装的石林走在人群中,很少会有人将他与一名优秀的禁毒警察联系在一起。而事实上,在27年的禁毒生涯中,石林共参与侦办各类毒品案件670余件、抓获毒贩800余人,参与缴获各类毒品近4吨、各类易制毒化学药品700多吨,是备受尊重的禁毒前辈,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禁毒斗争都作出了突出贡献。

面对工作成绩,他从不向别人炫耀,也不向组织提要求,而是把更多的立功受奖的机会让给战友。他常说:“对比逝去战友,我能够活着就是最大的荣誉和褒奖。作为共和国的第一批公安缉毒民警,我的战友们有的牺牲了,有的到了其他岗位,有的退休,但没有一个人会后悔。干禁毒警察虽然很累很危险,但是回想起来,却也是我一生中最精彩的回忆!”石林在接受采访时说,作为一名禁毒警察,他最大的心愿是烈士名单中不再增加任何新名字。

  坚守边关 勇挑边境抗疫一线“重险担”

“我申请,到疫情防控的最前线!我有着丰富的侦查经验,能帮上忙。”2020年初,石林积极响应号召,克服家庭困难,主动申请到耿马县大花桥疫情防控执勤点,“青年同志工作任务和家庭负担都比较重,上有老、下有小,我的妻子和孩子已不需要过多的照顾。”这就是他主动报名和长期值守的简单理由。

耿马县作为云南省25个少数民族边境县之一,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前沿阵地。耿马大花桥疫情防控执勤点作为中缅边境临沧段的第一道关卡,也是全县人流量最集中的卡点,长年气候炎热,疫情防控任务艰巨。

青山满目,斜阳脉脉,这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常青本色,大花桥疫情防控执勤点,成为一名禁毒老民警的第二战场。

孟定坝子常年湿热,午间地表温度最高可达50多摄氏度,执勤一天下来,经常因流汗过多几近虚脱,但他始终咬牙坚守,这一咬牙,就是560天。在耿马县“11.04”和“2.24”两次疫情处置中,知天命年纪的他,在高强度高节奏的数据流调专班里,依然是重要骨干的角色。

没有人再去劝他少干点,不是不想,而是劝不动。

“他在单位参加值守人员中年纪最大,但在工作中,从不讲条件,不叫苦。”青年民警小张说。哪怕在盛夏时节,卡点温度40摄氏度以上,他依然每天身着防护服、头戴护目镜,一丝不苟的查验过往车辆和行人,有时因流汗过多几近虚脱,战友们心疼他年纪大吃不消,劝他休息一下,但他总是微笑着摆摆手说:“我没事。”

值守两年多的时间里,孟定两次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卡点值守和巡逻执勤民警的防控任务艰巨、职业暴露风险极高,但是石林和其他的战友们从不惧怕和退缩,尤其是在防控形势最严峻的时候,他们冒着被疫情感染的风险,昼夜奋战在疫情管控的第一线。“只要我们咬紧牙关,团结一致,坚持下去,疫情定会被我们战胜。”石林总是这样对同事们说。在卡点连续值守40多天不能回家对他来说是常事,但他总是默默坚守工作岗位,从不埋怨。

年轻时禁“毒”,现在防控新冠病毒,石林用40年如一日的坚守,誓与边关禁“毒”杠到底。

  真情为民 甘当边疆民族群众“贴心人”

2019年起,成为城区派出所社区民警的石林,工作节奏却没有慢下来过。苦学傣族语言、调解矛盾纠纷、帮助吸毒人员重返正轨,一腔热血、满怀温情。

调离禁毒岗位后,石林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始终把维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己任。2019年,54岁的石林主动申请退出基层领导岗位,到派出所担任社区民警,致力于“破小案、办小事、解小忧、帮小忙、助小康”。

为更好地接近群众、了解群众和服务群众,他和群众学习少数民族语言,走村串寨了解社情民意,全面掌握了解辖区情况,帮助辖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辖区吸毒后成功戒毒的张某某坦诚地说:“石林大爹带我走出了人生困境,是帮助我最多的人,他就是我的再生父母。”这是石林教育引导辖区吸毒青年张某某创业成功的案例。刚到辖区工作的他,得知张某某因吸食毒品导致妻离子散的情况后,积极帮助他到社区戒毒,戒毒成功后继续鼓励他参加职业技术培训,并开办了养殖场和坚果种植产业,帮助他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2020年4月,辖区两个村民小组因土地纠纷引发矛盾,得知消息后,石林立即赶赴村民家中走访座谈了解情况,来回奔波在两个村组之间,夜里加班梳理问题建议,白天向村民讲法律、讲政策,两天两夜都没有合眼,最终促使双方握手言和,有效避免了群体性事件发生。

3年多的社区警务工作,石林参与各类专项排查整治50余次、走访群众6000余人次、化解矛盾纠纷200余起,责任区命案零发生、人员零上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基层是社区民警的工作平台,必须用心、用情、用力,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这是石林长期基层从警工作的座右铭,也是他人生追求的真实写照。

“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是我工作的最大动力,只有舍小家才能顾大家。”面对急、难、繁、重、险的任务,石林总是这样乐观的鼓励大家。

在同事的眼里,石林就是榜样就是向心力。妻子和女儿虽然对他的聚少离多产生怨言,但是父亲多年的忠诚与执着却深深感染着女儿,在高考时她果断报考了警校,毕业后毅然选择了从警之路。已经退休的妻子希望石林可以放慢工作的脚步,时常到昆明陪伴女儿照顾家庭,但是石林忙碌的身影依旧出现在祖国西南边疆强边固防的第一线。

2021年底,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的记者2次走近石林进行采访,当问到“是什么支撑着您仍在坚守”这个问题时,他坚定地说:“我能活到现在,干一辈子公安,我很值得。”

40年峥嵘岁月,40年风吹雨打,从禁绝毒品到戍守边关、从满头青丝到缕缕白发,石林“为国守边、为民尽责”的初心不变。如今,渐渐迈向退休年龄的他依旧沿着英雄的足迹,踔厉奋发奋战在祖国的边境线上。正因有无数个和石林一样默默无闻地在祖国边境线上坚定守护的人民公安民警,才有边境地区的繁荣安定。他们的执着坚守既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又是一道无形的钢铁长城。为国守边,他们此生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