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丽江市司法局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坚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司法行政事业“双融合、双促进、双提升”,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推出“六个聚焦”创建模式,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各族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为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夯实法治基础。
聚焦加强组织领导 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基础
丽江市司法局党委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不断加强对创建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做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与司法行政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形成“党委领导、局长负责、科(部)室推进、全员参与”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制定《丽江市司法局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实施方案》,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综合考核目标,有计划地选派少数民族干部交流岗位、挂职锻炼、培训学习,不断提升少数民族干部整体素质,举全局之力积极投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
聚焦深化普法依法治理宣传 努力营造良好法治氛围
充分发挥丽江市司法局在法治宣传教育的牵头抓总作用,将《民族区域自治法》《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等民族法律法规宣传纳入丽江市“八五”普法规划。针对涉及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联合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和普法志愿者开展多形式“送法进少数民族自治县、村社区、校园”等活动。采用“汉语+彝语”“汉语+纳西语”“汉语+傈僳语”等双语普法的方式开展宣讲,面对面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专项法律服务。
通过摆摊设点、志愿者入户宣传、田间地头普法、深入浅出讲法、集中宣传释法、法律进村民大会、党史进校园等活动,向广大群众普及宪法、民法典、民族团结示范创建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营造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浓厚氛围。
依托少数民族工作人员开展“双语”普法宣传,积极发挥“法治副校长”作用,定期开展青少年法律知识讲座,进一步推动民族区域地区“五用工作法”落地见效,结合民族特色,将法治文化与民族、民俗文化相融合,利用“三多节”“火把节”“彝族年”“转山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集中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将法治文化与纳西族、彝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文化有机融合,形成独特的民族法治文化特色。
2021年,丽江市司法局组织相关部门集中开展民族团结主题法治宣传活动100余场次,出动流动宣传车50余车次,共发放宣传材料21000余份,受教育人数达5万余人次。
聚焦强化人民调解职能 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探索民族地区化解纠纷的新方法、新措施,利用“双语调解”“流动调解”等方法,主动化解社会矛盾,积极打造流动调解室,把调解室搬到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在调解中以案释法,采取“法理情”有机融合的方式,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村组,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发挥“化解小矛盾、铸就大平安”的重要作用。
聚焦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维护各族群众合法权益
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网络、热线平台建设,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464个,形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备、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体系。同时,发动丽江市160多名律师为全市472个村(社区)担任法律顾问,使广大农村群众不出村即可享受优质法律服务,全面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此外,围绕服务和保障民生,扎实开展法律援助为民办实事工作,加大对少数民族的法律援助力度,对少数民族维权案件,选派具有专业特长的优秀律师办理案件,建立案件回访机制,确保案件质量。
2021年,丽江市公共法律服务机构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839件,其中为少数民族提供法律援助320次,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基础不断夯实。
聚焦法治扶贫 精准助力脱贫攻坚
丽江市司法局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民族问题的总钥匙,始终围绕“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目标,始终坚定“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决心,不断增强民族地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丽江市司法局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脱贫攻坚工作有机结合,在定点扶贫点宁蒗县西川乡竹山村,深入开展挂包结对帮扶活动,深化“万民律师进街下乡”法律服务助推脱贫攻坚专项行动,充分发挥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等法律资源优势作用。
经过5年来的重点帮扶,普米族、傈僳族、彝族等多民族聚居的竹山村2021年实现整村脱贫出列,344户1470人贫困人口2021年实现全部脱贫,丽江市司法局前后在竹山村协调投入资金达200余万元。
聚焦“互联网+”宣传 巩固民族团结创建成果
利用法治丽江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创建工作动态、民族团结进步有关政策知识、创建的好经验好做法。在法治丽江微信公众号开设“八五”普法专栏、“以案普法”专栏,定期推送与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知识,提升民族政策法规的知晓率,引导各族群众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