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文山州富宁县花甲乡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建立融合“智慧党建”“智慧花甲”为一体的“花甲一码通”新平台,在基层党建、乡村治理工作中推广使用“一码通”,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实现基层治理智能化、智慧化、精细化。
通过“一码通”建设,打通乡直各单位、各村委会、群众之间的信息共享渠道,让各类矛盾纠纷等基层治理难题在“网格”内就地化解,实现“小事不出格,大事码上联动”“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党建引领,基层组织阵地越“扫”越红
强化党建在基层治理中的“红色引擎”作用,积极探索抓党建促乡村治理新途径、新支点。
“码”上搭建学习教育新载体。定期推送学习内容,破解农村党员开展学习教育难集中、时间错不开等难题,确保学习教育“一个都不少”,真正实现“党员行千里,学习教育不断线”。
“码”上建强支部新阵地。将流动党员管理搬上“指尖”,解决去向难掌握、管理难落实、活动难开展等问题,确保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
“码”上晒“我为群众办实事”。党员把“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缩影在“码”上晒,用“身边事”影响“身边人”、感染“身边人”。截至2022年上半年,登记流动党员120名及信息1800余条,晾晒好事实事600余件。
便民为民,服务群众动脉越“扫”越通
聚焦基层发展堵点、民生痛点、治理难点,实现便民事项“一件事、一次跑、一次办”。
“线上+线下”,变革服务模式。线上线下同时开展“一码通”操作宣传与指导,加快政务服务“线上线下”深度融合。
“大数据+网格化”,提升服务水平。梳理11个单位39类便民事项,通过扫“码”,即可一键通查,由“多头问”变“一码查”,按下民生服务“快捷键”。
“主动扫+被动扫”,优化办事流程。开通线上预约模式,让群众“最多跑一次”,做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截至2022年上半年,党员干部、网格员3000余人次入户宣传手把手教操作,累计扫码41万余次,收藏423条,累计受益群众1万余人次。
高效直通,信息流通渠道越“扫”越畅
架起党群干群、服务企业的沟通桥梁,打通双向交流的渠道。
实现政策宣传“一码通”。各类政策要求通过“一码通”公示公告,群众足不出户便“掌”上了解,宣传触角直达群众。
实现问题信息“一码通”。通过“码”上征集意见和问题等多形式的基层治理交流,畅通困难诉求、建言献策渠道,推动党建、政务从“单向”交流向“多向”交流转变。
实现网格管理“一码通”。通过设置疫情防控、矛盾排查、灾情报送、困难诉求等专栏,做到“民意反馈在线上、政策落实在线上、问题解决在线上”。截至2022年上半年,发布通知公告28条,疫情防控情况“码”上报3000余条,返乡人员信息4362条,防贫监测12条,劳动力转移就业495条,灾情上报14条。
智慧花甲,云上治理格局越“扫”越实
不断加强和创新网格化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优化网格管理服务,“一格兜底”。形成“一张网格、一支队伍、包格负责”的基层治理服务体系,科学划分1个“乡一级网格”、8个“村二级网格”、105个“组三级网格”和484个“微四级网格”,将特殊群体管理、困难救助等民生事项经“四议两公开”程序后立“码”上报,让“一约四会”“四议两公开”在网格中落地落实。
网格凝聚各方力量,“一格多元”。通过搭建以乡、村、组、网格员等一体的多级联动管理平台,实现“一码通”信息数据库与网格化管理平台联动。“一码通”即时上报突发事件、涉民事项,支部书记即时了解,乡村组干部即时掌握,全乡数据共享互通,把“看得见”的问题“码”上化解在“管得住”的萌芽状态。
推动网格科技融合,“智慧花甲”。探索建设基层网格事件办理智慧平台,开通“民情管理直通车”,织密全乡基层治理“一张网”,全力打造网格化“智慧花甲”。
经验启示
“领头羊”带动。基层治理要抓好,党员“领头”不可少。抓好了各村党员,就是抓住了基层治理的“龙头”。不断完善“乡党委书记带头抓+党政班子成员分片抓+村两委具体抓”的党建责任体系,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深化“抓乡促村”,切实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水平,为乡村治理、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建制度”领航。实施乡村治理重在制度机制推进,全乡率先推广运用“四议两公开”,让各级网格员既有责也有权,做到权责拉“等号”。科学制定“一约四会”,突出“管、教、奖、惩”相结合,让村民自治成为治理的行动自觉,“约”出新风尚、“会”出新活力,为示范带动全乡全面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抓主体”引路。示范引领,以点带面,有效的全面提升治理能力和基层治理水平。全乡通过在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美丽村庄建设、微网格治理中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团结群众,让群众主体作用、主人翁身份得到有效发挥,成为“团结干事”的有力抓手和途径,也成为基层治理的又一有效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