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理州弥渡县新街镇董和村委会大荒地村以创建“枫桥经验”示范村为契机,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社会治理的主线,在弥渡县公安局新街派出所的全力帮助指导下,突出党建引领,创新推动自治、德治、法治、智治“四治融合”,努力构建“自治凝人心、德治树新风、法治扬正道、智治强服务”的社会治理生态,走出一条别具特色的现代化乡村治理“新模式”,实现由乱到治、“零发案”“零非访”的转变,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显著提升。
突出“党建”引领,把稳乡村治理之舵
4年前,大荒地路是“泥灰路”,房是“破旧房”,环境“脏、乱、差、杂”,基层组织“软、懒、散、涣”,矛盾纠纷多,案件多,社会治安差,一度被辖区派出所列为社会治安乱点、难点地区。
要改变这一现状,突出党建引领,建强领导核心至关重要。2017年,大荒地村支部改选,选拔出了1名政治素养高、带富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村党支部书记,把群众威信高、公道正派的乡贤人士和党员群众选入支委班子、村理事会及监事会,将党员选入理事会,实行村支部书记兼任理事长,全面加强党对理事会的领导,确保社会治理“不偏航”,把党组织的根深深扎进群众之中。
改选后的党支部在驻村民警的帮助指导下,将支部党员分为两个法治宣传组,分片包干对群众进行法治宣传和监督,同时将村民党员列为法治宣传员,法治宣传组成员由原来的两名增加到16名。村党支部充分履职、积极带领群众参与村联防队巡逻,分片包保农户,主动化解矛盾纠纷,主动联系服务群众,引导群众主动配合村庄治理和村内环境综合整治,自觉维护平安和谐邻里氛围和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
以“自治”凝人心,夯实乡村治理之基
找准自治发力点,完善自治机制,大荒地村进一步划清群众自治权的边界,完善村民议事的规范化制度和流程,对涉及村内的一切大小事务,如危房改造、低保评定、产业发展等,一律交由全村户主会议讨论决定,保证村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和决策权。
进一步规范村务监督工作,保证重大事项按照“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程序开展。积极探索特色自治“合约管理”,由村组牵头,驻村民警协助指导,在法律的框架内制定出村民共同认可的村规民约。
发挥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由党员、村民代表、村民理事会按照村规民约规定,对村民办理客事和村内大小事物进行管理和监督,从而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自我管理格局。发挥全体党员、村民理事会、驻村民警作用,做实做细群众宣传和动员引导工作,树立“集体是我家,我为自家出份力”的思想意识,进一步激发群众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村民“自治”成为全体村民的共同意识。近几年来,大荒地在村庄基础设施改造过程中,全体村民主动参与配合,无一户阻挠施工,无一人上访。
以“德治”树新风,铸就乡村治理之魂
突出道德在乡村治理的示范、教化作用,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大荒地村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着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引导和激励广大家庭培育向美、向善、崇德、重义的良好家风,塑造乡村文明新风尚,营造友爱奉献的社会和谐氛围。
大力开展以道德修养、禁种铲毒、扫黄禁赌、防火防盗为主题的“墙体文化”;深入开展“平安先进家庭”评选活动,评选出的“平安先进家庭”严格由驻村民警审核把关,一旦该户家庭成员有违纪违法行为,悬挂在家门口的匾牌随时会被摘牌,以此引导村民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定期举办敬老节,让村民尊老、敬老、邻里友善的传统美德重新回归;推广“村贤巧妇”,创新“红白理事会”做法,充分发挥村贤巧妇的道德模范感化作用,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行为自觉,涵养守望相助、崇德向善的文明风尚。
以“法治”扬正道,筑牢乡村治理之本
大荒地村进一步完善公共法律服务站建设,每次召开村民理事会议前,都要邀请驻村民警、法律工作者参会指导,主动征求法律意见,在确保村民事务让村民“唱主角”的同时,保障议事决议合法有效。
进一步推进法治教育,利用身边人、身边事“现身说法”“以案说法”。同时,利用微信群、宣传栏、墙体文化、农村“大喇叭”等形式,向村民宣传宪法、民法典、反邪教、扫黑除恶、缉枪治爆、防诈反诈等与居民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小知识,引导村民积极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治意识,切实维护好自身权益。
在驻村民警的指导下,成立女子调解队、女子特殊群体关爱服务队、女子文艺队、女子三清洁队四支队伍,建立规范的调解工作室,配齐配强调解人员。“四支队伍”中的女子调解队和女子特殊群体关爱服务队活跃乡村,润物无声通民心、顺民意、解民困、美乡村,既让群众感受到组织的温暖,疏通民心,又丰富全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村内群众知法、守法、护法的自觉。实现近4年来“无一上访事件,无一涉毒违法犯罪、调解不出村组”的现象。
以“智治”强服务,插上乡村治理之翼
针对大荒地村社会治安差、矛盾纠纷多的实际,新街派出所在大荒地村率先建立村级警务室,把警务室建在村民家门口,面对面服务群众,使警务室真正成为民警驻村工作的“落脚点”,掌握社情民意的“信息点”,矛盾纠纷的“化解点”,搞好治安防范的“值勤点”,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服务点”。
在创建“枫桥式派出所”活动中,新街派出所在该村组建集人民调解、治安信息员、法治宣传员、交通安全员、义务消防员“五员”为一体的多功能巡防调处治保工作组织。
适时开展联户联防、联村联防、邻里守望等多种形式的“平安守护”活动,在大蒜、烤烟等农作物收获季节,由驻村民警带领护村联防队员加大巡防力度,确保农户财产安全。
在加强“人防”“物防”的同时,大荒地村打造“智治”示范,依托现代化科技手段,积极推进“天网工程”和“雪亮工程”智慧乡村建设,在村庄主要路口、重点区域、路段,安装视频监控探头31个,在大大提升村民安全感的同时,实现村庄监控无死角全覆盖,2017年至今未发生一起盗抢案件。
提升治理有效,开启乡村振兴新局
通过创新“四治”融合,推动乡村乡风文明,实现乡村高效治理。据统计,大荒地村近4年“零发案”“零非访”,村民心气顺,百事新,群众思想高度统一到凝心聚力谋发展上。
在党员示范引领下,大荒地村积极探索“双绑”模式(“双绑”模式是指农户绑合作社,合作社绑龙头企业,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捆绑发展),带动群众发展蔬菜产业,成立博润蔬菜种植农户合作社,实现流转土地162亩,建成标准化蔬菜大棚8个,蔬菜年产量约1200吨,产值约500万元。有16户农户建立合作社,龙头企业负责技术端和销售端,合作社负责组织管理端。利益分配按照优先扣除成本后,提3%作为村集体经济,提5%作为风险准备金,纯利润80%归农户,20%归龙头企业。
如今,大荒地村民的腰包鼓了,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在大荒地蔚然成风,全村呈现出安宁祥和、兴旺发达的景象,群众的生活质量,生活环境得到根本性提高,幸福感、安全感、满意度大幅提升,“枫桥经验”在基层村组开花结果。2019年度,大荒地村获得“首届美丽乡村全国百家范例村”称号,“平安村庄”,已成为美丽宜居的大荒地新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