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连接了人民西路和昆州路的民兴路,是一条交通繁忙的城市背街小巷,周边汇聚了社区、老厂矿家属区、私营企业、行政单位等。通过两个多月的优化改造,道路人行道平整了、停车方便了、交通顺畅了、城市记忆走心了,民兴路摇身变成了民“新”路,回应了民“心”所盼。这是昆明市西山区马街街道党工委始终把群众当家人、把群众事当家事、把群众盼当家计,积极回应民生关切、切实办好民生实事的一个缩影。
凝心聚力办实事,办好群众心坎事
马街街道党工委抓牢民生福祉工作,始终坚持把务实笃行的态度作为回应群众关切问题的关键。
完善社会治理扁平化机制。马街街道党工委在建立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过程中,着力下沉管理服务力量,完善街道统抓、资源统筹、社区统管、居民共商的机制,破解“基层发现得了但解决不了、部门想要解决但难以发现”的症结。在磷肥厂家属区“银发驿站”居民议事会上,群众反映民兴路无序停车交通混乱,希望进行整治。西丽园社区党委实地了解到民兴路路权属张峰社区且道路整治涉及多家公共单位和行政部门,于是及时将情况上报街道党工委协调处置。
建立街道大工委协同化治理。“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马街街道党工委充分发挥街道大工委作用,通过“街社吹哨、部门报到”“协商在基层”等机制,发挥好街道党工委“轴心统筹”职责、部门“资源支持”职责、社区党组织“具体实施”职责、激发群众参与的“主人翁”意识,实现各类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民兴路路面狭窄、停车泊位无人管理、沿线公共单位多、交通压力大等多重问题交织。街道、社区多次组织“院坝会议”商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公共单位出谋划策,形成了“一路一策”提升方案,列入“街道党工委书记抓基层党建领航项目”统筹实施。
探索因地制宜多样化治理。马街街道党工委致力于结合各项目实际,不断创新治理体制机制,全力满足群众便利化和个性化需求,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民兴路改造工程凝聚了西山区住建局、交警大队等职能部门力量,由街道、社区开具交办清单,实现了“三提升”:交警一、四大队合力加强日常巡查,提升了道路交通精细化管理水平;在西山区住建局指导下,马街街道党工委负责修缮提升了人行道设施质量;由西山区城管局整治漫滩经营及行道树日常维护管养,提升了道路周边人居环境。
群众参与齐出力,共享民生心愿事
马街街道党工委着力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始终坚持把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支撑。
完善社情民意制度化渠道。 马街街道党工委通过延伸党组织“触角”,实现由居民“找”社区转变为社区“进”小区,党员“跑”支部转变为支部“建”在小区里,社区居民“等”治理转变为社区居民“共”治理的基层社会治理新局面。西丽园社区党委、磷肥厂家属区党支部及小区物业通力合作,建立了“银发驿站”议事会,定期召集居民共同商议管理事宜,解决了小区电动车停放、绿化补植等问题。
培育居民自治多元化主体。通过社区党委指导,小区党支部带领,党员发挥带头作用,实现了突出居民自治主体、凝聚居民共治力量的成功实践。在民兴路改造项目中,磷肥厂家属区居民、周边商户自发筹款5万余元参与道路建设;张峰社区在规范民兴路停车泊位管理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每年将停车费收益约30%用于道路日常管护,实现了壮大集体经济与“反哺”社区环境的“双赢”局面;周边群众积极参与文化走廊建设,提供创意思路、老照片、老故事等资料,共同唤醒城市记忆。
推动城市历史文化性融入。马街街道党工委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以自治为基础、以法治为保障、以德治为补充,有效发挥“三治”的“乘法效应”。通过挖掘城市文化、打造城市记忆、树立城市品牌,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软实力”。在整治民兴路的同时,建设了“马街记忆 · 城市乡愁”文化走廊,还原了生产中国第一根电缆线的昆明电缆厂、生产云南第一台变压器的云南变压器厂以及云南磷肥厂等马街老工业旧貌,展示了马街作为茶马古道上“云南第一镇”的赶集习俗。马街在漫长历史岁月中沉淀的记忆符号得以重现。
强基固本筑堡垒,建设群众“心”家园
马街街道党工委聚焦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始终坚持把做强基层组织建设作为群众袒露心声的基础。
强化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马街街道作为云南老工业聚集地,在国企社会化移交过程中,街道党工委着力建好建强基层党组织,累计接收党员1247名、新建离退休党支部22个,整合“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党群服务站+‘两新’组织党群服务站+小区及离退休党支部”力量,将党建、政务、治理、服务等资源相融合,形成以街道党工委引领、社区党委主抓、下辖党支部带动的“共商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局面,打造满足居民思想教育、业务办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马街15分钟服务圈”。
拓宽群众参与全面化维度。马街街道党工委结合实际,从生活环境、文化体育、社会秩序等多方面入手,通过院坝议事、银龄学院等民生工程等,组建“银发”志愿队、开设老年大学,开展“亭院”党课、邻里守望“邻”距离等多种活动,实现党建赋能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化、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主体化。
保障民生福祉普惠化落地。“道虽弥,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马街街道党工委始终贯彻落实“一线工作法”,倾听民声、尊重民意、顺应民心,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难事。近年来稳妥完成了辖区7000余户群众回迁安置,采空片区植被修复,农贸市场周边交通秩序整治,电缆厂、碳素厂等老旧小区改造等一系列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总结了“小网格”激发基层治理“大效能”“四中心”融合赋能基层矛盾多元化解新局面、“银发红心”等基层社会治理经验,闯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落细落小落实的马街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