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又是一年春耕时节,大理州弥渡县大荒地村博润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蔬菜大棚里一派繁忙景象,社员们正在细心照料着一垄垄绿油油的黄瓜幼苗。
大荒地村隶属弥渡县新街镇董和村委会,国土面积0.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7亩,全村65户267人。昔日的大荒地“产业差、基础差、环境差、村风差”,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四差”村。近年来,大荒地村立足村情、敢想敢干、先试先行,坚持绿色发展优先,抓实“两强四化五好”,探索出独具特色的“龙头企业绑合作社、合作社绑农户”的“双绑”蔬菜产业发展模式,“双绑”模式在“绑”住利益的同时也“绑”住了人心,走出了一条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子,实现村庄规划好、生态环境好、村容村貌好、产业发展好、乡风文明好,实现荒凉之地、破乱之村向“幸福地”的蝶变。
聚焦“两强”,党建引领壮大村集体经济
坚持党建引领,建强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弥渡博润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理事会,由支部书记、村民小组长兼任合作社理事长。党支部召开党员会议、户主会议,发动群众流转土地,党员带头宣传产业变革和“双绑”模式,6名党员率先流转自家土地,3名党员主动加入合作社。建立“双绑”模式,做强集体经济。合作社组建后,14户农户以土地、资金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参与生产、按率分红,合作社通过向银行贷款,社员投入风险金,共流转土地165亩建设设施蔬菜大棚,实现“合作社绑农户”,合作社引进省级龙头企业大理耘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由公司提供种植技术指导、日常管理和销售渠道,实现“龙头企业绑合作社”。2021年,大荒地村“双绑”模式累计销售精品黄瓜46386件,纯收入达308.61万元,村集体收益达9.26万元,有效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推动“四化”,利益联结做精设施农业
推动土地集约化。从规划编制和规划审批入手,通过组织发动,向120户农户集中流转土地165亩用于建设设施大棚及附属设施,推动土地资源要素向优质高效领域集中,实现土地集约化、机械化、现代化经营利用,全面降低土地经营成本。推动农业企业化。合作社按照“统一种苗、统一农业投入、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五统一”标准进行生产,建立章程,明确职责,实行企业化生产模式和管理方式,确保合作社管理规范、运转高效。目前已有耘飞、寅新等5家种植企业,立晟、益丰等4家冷链企业进驻。推动农民职业化。农户加入合作社后,采用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技术进行生产,负责生产端,合作社负责组织管理端,龙头企业负责技术端和销售端,有效解决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技术和销售两大难题。目前大荒地村14户社员实现由“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有效推动农民职业化。合作社聘用本村及周边村镇农民就近就便务工就业,从事采摘、分拣、包装、运输及管理等工作。2021年提供固定就业岗位70个,临时性务工每月210人次,累计支付薪金66万元。推动农村特色化。依托“双绑”模式,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结合大荒地交通便捷、土地连片、气候适宜等资源优势,打造出设施蔬菜的特色产业,实现“一村一品”,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产业特色村。
争创“五好”,齐头并进助推乡村振兴
科学布局,村庄规划好。结合一户一宅“空心房”整治和“宅基地超占有偿使用”等工作,科学布局农民生活区和农业生产区,实现村庄风貌建设园林化,生产基地建设标准化,村庄规划更科学合理。绿色发展,生态环境好。坚持绿色为底色发展“双绑”模式,通过企业统一技术指导和农户科学生产种植,改变“大肥大水”的传统生产习惯,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水质、土壤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好转。整治提升,村容村貌好。发动群众持续开展“五净一绿一规范”活动,拆危拆旧拆违、栽花栽树栽菜、治脏治乱治污,清“五堆”建“三园”,村内人居环境实现从“脏、乱、差”到“净、畅、丽”转变。先试先行,产业发展好。结合市场调研和行情分析,优先选择黄瓜为主要种植品种,通过整合人、财、物等各项资源,着力打响“大荒地黄瓜”特色品牌。目前,“大荒地黄瓜”品牌已在上海、广东、四川、贵州等地初步打响,销售量从单件购买向批量销售增加。凝聚人心,乡风民俗好。“双绑”模式在“绑”住利益的同时也“绑”住了人心,充分调动了群众生产积极性,有效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打造示范庭院、设置“红黑榜”等方式,鼓励村民参与清洁工作,提升乡风文明,形成了民风淳朴、邻里和睦、诚信和谐的良好氛围,村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