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大建设 > 平安建设 > 正文
晋宁探索“集约式”乡村治理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2-01-07  责任编辑:尹润云

社会治理重在基层、难在基层。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进程中,晋宁区积极探索符合现阶段实际、务实管用、接地气的城乡社会治理模式,把城乡社会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相融合,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多元发展探索“晋宁模式”。

制度先行

基层社会治理“有章可循”

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晋宁区先后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城乡社会治理实施生态、和谐、美丽村(社区)建设三年行动(2020年—2022年)的指导意见》《晋宁区建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红黑榜”公示和“评分体系”跟踪问效机制实施方案(试行)》《关于充分发挥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推进“协商在基层”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

与此同时,晋宁区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打造30个城乡社会治理“示范村(社区)”,做到“一村一策”“一社区一品牌”。

例如,旧寨村通过党建引领“五聚焦”“五强化”,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和家事调解室为平台,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市级文明村”等14项荣誉称号;福安村探索“福”字治理体系,实施“捆绑式”治理模式,实现整村全面发展提升,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卫生村”“省级文明村”等多项荣誉。

创新机制

构建“一平台、四体系、三保障”治理模式

市域社会治理涉及面广、任务繁重、资源分散,难以形成合力。

2021年4月,晋宁区在全省率先建立社会治理指挥中心,通过构建“一平台、四体系、三保障”管理运行模式,整合各部门资源力量。晋宁区社会治理指挥中心在社会治安、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社情民意收集、群众诉求办理解决、应急处突等方面充分发挥统一调度指挥功能,整体提升全区城乡社会治理工作能力和水平。

据统计,中心建设以来,已受理城管案件9000余件,受理群众投诉求助15000多件,属于职能范畴的已全部解决,属于其他职能部门的,已全部告知群众解决途径,已组织相关单位排查化解矛盾纠纷4000余件,及时解决一批群众关心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

整合资源

探索“集约式”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以人民为中心,这是社会治理的宝贵经验,也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晋宁区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把基层社会治理变成人人参与的生动实践,就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真正为群众谋幸福。

今年3月,晋宁区出台《关于创新实施“一平台、三服务、一张网、三包保”乡村治理晋宁模式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要强基层、建机制、补短板、重实效,打造“一平台、三服务、一张网、三包保”的乡村治理晋宁新模式。

“乡村治理晋宁新模式”是指在打造好村级党群服务中心、综治中心、集体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为民服务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三中心、两站”的基础上,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河道治理、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等各项工作融入一个综合服务平台,做好服务农民、服务农村、服务企业“三服务”工作,通过创新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把资源、服务和管理放到基层,优化乡镇(街道)服务职能,有效整合多部门资源,融合综治、城管、安全、农机等多个网格,建立信息一体化的社会治理综合网。

以晋宁区“集体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为例,中心组织发包、出租、入股、抵押、对外投资,让群众参与经营管理,真正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目前,双河彝族乡、夕阳彝族乡已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空壳村”清零,昆阳、宝峰、晋城、二街、上蒜、六街6个镇(街道)已实现所有农村集体经济不低于10万元,通过共建共治激发基层活力、增强群众获得感。(唐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