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风采 > 那些人 那些事 > 正文
追思法官杨学明:一生坚守 一生热爱
发布时间:2022-12-20  责任编辑:符晓

杨学明,1968年12月4日出生于迪庆州维西县永春乡拖枝村,普米族,1987年12月参加工作,2012年6月29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杨学明于1987年12月起成为维西县人民法院书记员,于1992年9月任维西县法院助理审判员;2004年3月任维西县法院审判员;2008年6月至2010年11月任维西县法院民庭副庭长,2008年7月被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云南省司法厅授予“全省法院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2010年11月至2018年8月任维西县法院审判监督庭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任维西县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一级法官;2019年10月起任维西县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四级高级法官。

自参加工作以来,杨学明35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在每一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一步一个脚印,用实干书写芳华,用热爱诠释抉择,用奉献致敬生命,为“司法为民、公正司法”贡献了自己毕生的心血。

以赤子之心一路风尘

2021年1月,面对法官青黄不接,断层严重的情况,出于有序培养和发展年轻法官队伍的考量,已近退休的杨学明主动请缨,从审专委退下来,到民事审判一线进行审判工作。在两年的时间里,他以高涨的工作热情,投身到每一起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共承办案件127件,参审43件。从他身上看到了一位老法官对工作矢志不渝的热爱,对群众始终如一的深厚感情,对司法公正的孜孜以求。

2021年,因为法官人员限制,繁简分流尚未深入推进,民庭承办大量婚姻家庭纠纷、相邻权纠纷、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案件。这类案件的处理往往通过实地查看,才能更好、更准确掌握案件事实,因本地老百姓多居住在高寒山区、半山区,虽然多半都已通路通车,但山高路远,出行总是要耽误田中、家中活计,也增加安全风险。

为了减轻当事人诉累,让群众不出门也能有效化解急难愁盼,回应群众关切,杨学明不知疲倦地奔波在下乡的山路间,在鸡犬相闻的田间瓦舍里悬挂起庄严的法徽,敲响定分止争的铮铮法槌,在人间烟火里播下法治的星星火苗,留下司法为民的浓浓深情。

记得一起离婚纠纷案件,开庭那天一直下着小雨,考虑到当事人双方均在攀天阁乡,来回路途遥远,家里出行的交通工具只有摩托车,不遮风不挡雨,出行极为不安全。为了不失信于当事人,杨学明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带着法官助理和书记员,冒雨驱车前往当事人家里,警车在雾气弥漫的羊肠山路上一路颠簸,杨学明全神贯注地盯着崎岖的山路,不敢丝毫松懈。

车终于开到村委会,剩下的路太窄,只能靠脚走,在当事人看到一行人冒雨蹚水出现在门口时,满脸讶异和感动,赶忙热情地迎出来。也许因着感动,也许因着相通的语言带来的民族认同,调解工作进行得很顺利,杨学明与当事人围坐在火塘边,用民族语言与双方进行真诚、耐心的沟通,最终,双方自愿和好。

杨学明用民族语言说:“锅碗瓢盆都会有磕碰的时候,牙齿还会咬到舌头,夫妻过日子难免小吵小闹,但要多想对方好,少念对方坏,希望你们以后能像这火塘里的火,把日子过得越来越旺。”回去的路上,大雾稍散,雨却未停,冰释前嫌的双方当事人几次挽留吃饭再走,都被杨学明一行人婉言谢绝了。上了车,杨学明说:“虽然回程也得几个小时,但为民办事,职责在身,只要他们今后把日子经营好就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好回报”。

在1997年的一次送达诉讼材料的路上,因三轮摩托车侧翻杨学明的腰受过伤,此后凡劳累过度的时候,受过伤的腰便会旧病复发,走路的时候脚会不自觉地稍微拖着地,身体随之微微倾斜。

有一起林地纠纷案件,协调了林业局做现地核实。现勘那天,杨学明不顾劝阻,坚持到了现场,林地面积大、坡陡,为了准确界定界线,找的点多,他硬是跟着年轻干警走完了每一个点,认真指导法官助理做好坐标记录。终于弄清楚争议界线,他如释重负。从山上下来,他鞋上、裤腿上沾满黏土,却轻松地笑着说不枉此行。脚下粘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回来看到他好几天拖着脚走路上班,我们又心疼又难过,他却甘之如饴。

一起雇员受损责任纠纷案件,被告是维登新化一矿洞的承包人,原告起诉的时候,矿洞已经关停,根据原告提供的信息,一直无法联系上被告,他说“还是得去一趟”。矿山上简易修建的泥土路早被运矿车压得面目全非,警车的两只轮子有时高高架在路沿上,有时又陷到泥塘里,他和随行的干警一路垫石,一路推车,终于有惊无险地到达,却只看到矿洞口立了一扇生锈的铁制栅栏门,铁门上落了一把生锈的大锁,还有一辆丢弃日久的皮卡车。

正当大家都觉得没戏了时,杨学明突然大步朝不远处临时搭建的一座木板房走去,经过交谈,才知道被告在矿洞被关停后就离开了,离开前雇人守着矿洞。终于拿到被告的联系方式,他当即拨通对方号码,在征得对方同意后将诉讼材料通过微信送达给对方,保证了案件顺利开庭。回来的路上,车子不堪重负,在一段连续下坡的碎石路上爆胎了。还好,驾驶员处理得当,大家齐心协力换好备胎,才得以安全回家。

百变调解还岁月静好

作为老民庭,杨学明有着丰富的民事审判工作经验,尤善调解。在他两年来审理的127起案件中,调撤结案87件,调撤率为68.5%。在调解过程中,他共情但不代入,对不同的当事人,不同的案件,在不同的场合,寻找不同的方法还当事人以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关系到每个老年人晚年福祉,亦是社会幸福度高低的衡量标准之一,在工作中,杨学明始终注重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2022年,他承办了一起特殊的离婚案件,当事人是两位70多岁的老人,经过多方了解,两位老人离婚的背后却是为了不同的子女,老人原有四个子女,两个儿子已在先离开人世,大女儿出嫁后因触犯法律坐牢离婚回来,与一直在家的妹妹发生了矛盾,老大爷对回家的大女儿也恨铁不成钢,老太太为了护大女儿,将有退休金的老大爷告上法庭,请求离婚、分割夫妻共同财产,并支付扶养费。

考虑到双方上了年纪,诉讼能力受限,杨学明多次到村里走访了解情况,到当事人家里进行劝解。在调解时,对两个女儿进行说服教育。最终,双方达成协议,平分夫妻共同存款,由老大爷每月支付老太太生活费2000元。当老太太从杨学明手中接过第一个月的生活费和分割到的存款后,感激的泪水在她浑浊的眼里不停地打转,她用满是老茧的手揩着眼泪,哽咽着不停地说谢谢。案件虽然结案了,但杨学明在之后的每个月,都会在履行期限将近时打电话提醒二女儿和老大爷及时支付扶养费。

一起相邻采光、排水纠纷案件,原被告双方老屋基相邻,2021年,被告拆旧建新,放线确认界线时没有事先知会原告,占了原来土墙的包坎位置,原告一方面认为自己是大辈,被告闷声不透气就改变原状未将自己放在眼里,另一方面也为着以后自家建房不便考虑,一气之下,把被告告上法庭。

杨学明拿到案件,第一时间到现场进行实地勘查,分别到双方家里、村委会了解情况。回来后对收集的材料进行研判分析,确定时间进行调解。调解那天,在摇晃的车里,他分析道:“这个案件双方因为建房的问题经常发生争吵,派出所也出过警,双方在长久的争吵过程中都憋着一口气,调解难度很大,被告的房子已经建好,虽然并没有超过地界,但确实改变了原状,影响双方今后屋檐滴水。但相邻权纠纷案件,两家人门对门,以后鼻子杵眼睛,脸不是脸,没法过日子,所以,今天大家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

果然如他所说,刚开始的一个多小时,双方都各讲各的理,互不相让,言语间又要起冲突,杨学明及时分开双方,进行分别调解,平复好双方情绪,杨学明语重心长地对被告说:“你建房是没有越界,但隔壁邻舍,是不是要相互尊重,何况原告还是你的大辈……”

经过苦口婆心的劝解,终于做通了被告的工作,他主动向原告道歉,杨学明又对原告说:“小辈不懂事,您老也多体谅,远亲不如近邻,以后彼此还要有个照应的……”杨学明还和双方讲了三尺巷的典故,调解工作终于有了进展,被告主动提出在滴水处设卡槽把雨水接出去,双方握手言和,一场干戈化为玉帛。从中午出门到夜色渐浓,他们已经超负荷工作了9个多小时,回城的路上,霓虹灯透过车窗投下昏黄的光影,杨学明靠在车椅里沉沉睡去,外面星光满天,夜那么安静。

勇于裁判点法治明灯

就像每一滴水珠都能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样,每一个案件都会反映办案法官的用心。无论案件大小,杨学明都一视同仁,从阅卷到裁判,一丝不苟,兢兢业业。法官办案,如果仅仅只囿于案件本身并不算上乘,一位好法官,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法官,不仅要把案件办扎实,更要通过案件向社会传递公平正义、诚信的价值取向,成为引领民众走向法治的灯塔。

2021年6月的一天,经营钢构店的杨某将一面写有“怀爱民之心,办利民之事”的锦旗送到维西法院民事审判庭杨学明的手里。被告蜂某某于2017年多次到杨某经营的钢构店购买材料,在支付部分材料款后便不再支付剩余所欠材料款,最终核算欠款为4226元。虽然钱款不多,但蜂某某从此不接电话,和杨某玩起了人间消失,杨某无奈将蜂某某起诉至法院。

杨学明拿到案件后,亟待解决的便是联系被告,他多方打听,从村委会到小组组长再到隔壁邻居、家人、朋友,终于加到蜂某某的微信,几经周转联系上蜂某某,通知双方进行庭前调解,通过释法明理,蜂某某在义正言辞的杨学明面前深刻检讨自己的不诚信行为,郑重承诺于2021年5月30日前归还钱款。

另一起离婚案件,原被告经调解和好后不到六个月,女方以有新情况、新理由再次提起离婚诉讼,该案立案后,杨学明到当事人家里及村委会进行多次查访,发现男方经常喝酒,酒后爱闹事,动辄找女方气恼,半夜吵架、打闹是常事,都闹到派出所去了。

开庭前几天,男方几次酒气熏天地找到民事审判庭,气势汹汹地扬言谁要敢判离婚他就和谁没完。杨学明叫法警将其约束至酒醒,对其喝酒闹事的行为给予严正告诫,并叮嘱他准时参加庭审。开庭如期举行,根据庭审查明案件事实,杨学明当庭宣判双方离婚。在法庭上,他释明道:“夫妻感情有赖于双方用心经营,在柴米油盐的日子里彼此包容和理解,当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婚姻不能也不应该成为困住彼此的牢笼。”

从书记员到审判员,杨学明用双脚丈量过七乡三镇的寸寸土地,用温言抚慰过因父母离婚而彷徨无助的孩子,用双手揩拭过孤苦老人的辛酸泪水……为着办案,他啃过干馒头,喝过山泉水;为着办案,他连夜走过山路,蜷在车里过夜;为着办案,他爬过最险的坡,越过最深的沟;为着办案,他寒来暑往,风雨无阻……最是无情是光阴,日子追着日子,不知不觉间,青丝熬成了白发。

任时光流转,那颗不变的心,依然还在燃烧着热情的火焰,呜呼哀哉,悲兮痛兮,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在挂念着两个未完成的参审案件,他念兹在兹的,仍然是坚守了一生的工作。

一个星期前的一次下乡,同行干警说:“今天还好有你在。”杨学明稍微沉咛,真诚地说:“还好,我们都在。”

在维西法院,在迪庆高原,还有许许多多和他一样在心里种花的人,那些奔忙在审判一线的他和她,都挥洒着和他一样的汗水,奉献着和他一样的辛劳,闪耀着和他一样的光芒,积蓄着和他一样的热爱,为法治维西、法治雪域贡献着自己微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