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风采 > 那些人 那些事 > 正文
在边境防控中筑起坚不可摧的人民防线
发布时间:2022-09-22  责任编辑:符晓

怒江州与缅甸接壤,辖泸水、福贡、贡山三个边境县(市),边境线长450公里,占云南全省中缅边境线的22.3%。境内群山耸立、江河纵横,横断山脉贯穿其间,98%的面积都是高山峡谷,最高海拔5128米,给全州边境管控、防范境外疫情输入、打击跨境违法犯罪等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近年来,怒江各族人民群众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举全州之力、集人民智慧、聚民族精神,克服山高谷深、交通不便、天气恶劣等因素,扎实推进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与应用,物防技防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手段保障支撑能力得到翻天覆地的加强,涌现出了“全国模范公安单位独龙江边境派出所”“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独龙江交警中队”“全国最美家庭亚坪夫妻警务室刘明佳家庭”等守边护边先进典型。

在榜样典型的影响和带领下,更多不畏艰险、勇于奉献、意志坚定的边境人防力量不断涌现,合力筑起了坚不可摧的人民防线,坚决守住境外疫情零输入、境内疫情零病例的“双零”战果,不断践行着“坚决防止新冠病毒翻越高黎贡山、跨越怒江大河”的铮铮誓言。

贡山县独龙族群众迪志新一家三代守护界碑

迪志新是贡山县独龙江乡马库村的村民,从小耳濡目染父辈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14岁就开始跟随老一辈界务员爬坡过坎、进原始森林、上雪山巡护祖国的边界。

1999年10月,迪志新跟随边防官兵历时16天,完成对39号、40号、41号、42号界碑的巡护任务。2014年,迪志新正式成为马库村界务员,五年来,他与村里的5位界务员从未间断过对界碑的巡护。

2017年开始,迪志新便带着自己17岁的儿子跟随自己开始执行界碑巡护任务。他说:“我喜欢当界务员,等我老了,让儿子也当界务员,永远都要守好界碑、守好边疆,我们要让守护边疆的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努力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在众多像迪志新一样的独龙族群众合力强边固边下,独龙江乡连续四年未发生命案、恶性刑事案件和毒品案件,28个村民小组连续两年实现“零报警”和“零发案”,2019年独龙江乡荣获第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称号。

泸水市傈僳族女子组建“然门然护边防疫志愿队”

“然门然”一词在傈僳语里是女子弩弓手、巾帼英雄的意思。在新冠疫情发生后,泸水市片马镇的“然门然”看到村里大部分青壮年投身到疫情防控和守边固边工作中,都想出自己的一份力。于是片马镇妇联、各村妇女小组充分发挥妇女“半边天”作用,坚持以党员为核心,聚集了妇女小组长、缅籍婚嫁妇女等群众,充分运用缅籍婚嫁妇女熟悉边境情况和妇女同胞特有的优势,将全镇妇女力量化零为整,组建“然门然护边防疫志愿队”,积极主动参与村寨疫情防控、巡边守边、矛盾纠纷调解等任务,支持助力疫情防控和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工作。

其中,缅籍妇女五阿妹几年前嫁到片马镇,去年1月她的丈夫因病去世,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和80多岁双目失明的婆婆,日子一下子变得非常困难,五阿妹萌生了带着孩子回缅甸生活的念头。志愿队知道情况后,经常到她家看望她,跟她谈心,安慰她,帮助她搞好生产生活。得到大家的关心帮助,五阿妹心里暖洋洋的,她打消了回缅甸的想法。她说中国就是她的家,志愿队队员们就是她的亲姐妹。

福贡县多民族群众齐心协力守边护家园

福贡县上帕镇古泉村通过基层党组织引领,充分调动傈僳族、怒族、白族等多民族群众力量,探索出一条群策群力扎实扎牢边境疫情防控线的基层实践之路。

推行“10户联防”邻里守望模式,以网格为基本单位,全面加强边境外来人员管理,不断优化调整,将原有的1个“中网格”和12个“小网格”,45名“10户联防网格员”在三网合一后调整为1个四级网格(5名网格长),21个网格(A角网格长21名,B角网格长21名),联防总户数446户2110人,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联动、人人排查、人人上报的良好格局。

实行“专职人员+轮职人员+边检站+边境派出所+村‘三委班子’”多级联动机制,整合队伍力量,充实联防员队伍。全村共有执勤人员56名,巡逻人员60名,实现卡点有人守,边境有人巡,不定时不间断对边境一线通道、便道、小道进行巡逻,及时排查防控隐患,适时调整优化执勤点和巡逻路线,扛牢边境疫情防控的重大政治责任。

实行全村公益性岗位轮流值班制度,选派政治站位高,身体素质好的群众扎根一线,常态化开展执勤值守工作,践行“守好多个点,护好一座城”的使命。将群众“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意识发挥到了最大效度,做到群众人人都是疫情防控践行者、人人都是平安建设守护者。(兰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