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风采 > 那些人 那些事 > 正文
彭鑫亮:把法徽打造成民族和谐的“平安符”
发布时间:2022-06-22  责任编辑:符晓

怒江州兰坪县地处横断山脉纵谷地带。这里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之一,也是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14个少数民族的总人口占当地人口的98%以上。同时,这里还是水利资源、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的大县。

行走在群山之间,彭鑫亮说不清那份坚守从何而来。这些年,他背着国徽翻越过雪山,遭遇过泥石流,看到过阳光下案结事了的当事人开心的笑容……

在法院工作的10余年里,从书记员到审判员,从法庭庭长到执行局副局长,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干警彭鑫亮凭借着不怕苦、不气馁的胆识和执着,一步一个脚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探索出独到的工作方法,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10余年间,彭鑫亮始终保持最初的正义之心,坚守在办案一线,努力为人民群众解决矛盾纠纷,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关切和期待。他将青春洒在了沧江峡谷,将青春年华奉献给了人民。

一个信仰,书写无悔的青春

彭鑫亮出生在兰坪县金顶镇官坪村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彭鑫亮的父亲学习成绩很好,但是,因为家庭贫困,父亲在读初中时被迫辍学。

在彭鑫亮小的时候,村里许多孩子都去矿上挣钱。父亲不想再让辍学的遗憾发生在孩子身上,坚持让4个孩子都去上学。后来,父亲无力维持家庭开支,彭鑫亮的母亲便随父亲来到矿区打工。当得知母亲要背一百多斤重的矿石时,孩子们提出了辍学挣钱的想法。但是,彭鑫亮的父母说:“我们再苦再累,就是变成牛马,也要供你们上学。”就这样,彭鑫亮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读高中时,彭鑫亮经常路过法院,还曾到里面旁听过庭审,觉得法院里的工作人员都是公平正义的化身。那时,当法官就已成为彭鑫亮向往的职业。

作为一名追梦人,彭鑫亮时常想象自己身着法袍,端坐于审判席,敲响庄严的法槌,守护公平正义的场景。2007年,彭鑫亮被任命为通甸人民法庭庭长,带着“法袍梦”终于实现的喜悦,他告别新婚的妻子,来到通甸法庭。

为了匹配法袍的神圣,彭鑫亮特意买了一双新皮鞋。他审理的第一个案件是一起离婚案件。为了审理好案子,他认真阅卷,整理庭审提纲,熟悉庭审程序,对庭审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好预案。在这期间,他兴奋得一连几个晚上都睡不好觉。

在一段紧张的等待之后,终于迎来了开庭的日子。彭鑫亮穿上崭新的法袍和刚买的皮鞋,怀着激动的心情坐在审判台上。开庭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可被告迟迟未到庭。十分钟、二十分钟……仍然不见被告的身影。于是,彭鑫亮拨通了被告的电话。由于电话信号不是很好,话筒中传来了被告断断续续的声音:“我在山上放羊呢,今天来不了了。”“你不知道今天开庭吗?”“知道的,但今天羊没人放,要等到周末我儿子放假才有时间。”彭鑫亮说:“你今天不来开庭的话,媳妇就没了!”被告听后急得快哭出声来,请求案件能够安排在周末开庭。彭鑫亮考虑到案件的特殊性,原告也同意延期到周末开庭,他准许了被告的请求。第一次穿法袍却没有开庭,彭鑫亮默默地脱下了法袍。这件事让他意识到,要想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不仅仅是穿上法袍审理一起案件那么简单。

通甸法庭所在地位于高寒山区,当地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诉讼成本较高,许多当事人无法按时到庭应诉,甚至不愿应诉。要切实解决群众诉讼难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法院“搬到”当事人家里。因此,彭鑫亮和同事工作的地点变成了村里、厂矿里、田地里……他们穿上胶鞋,带上办公文具,在泥泞的道路上丈量司法为民初心。

彭鑫亮(左一)行走在雪山之间,开展巡回审判

彭鑫亮办理的案件,很多都是看上去比较小,但正是这些“小”案件却牵系着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在办理借款纠纷案件时,因涉及当事人的民族习惯,他主动去了解情况,从审理到执行,都以温和的过程去化解。在执行一起标的物是小猪的案件时,为了使申请执行人顺利拿到案款,彭鑫亮和同事便前往被执行人家的猪圈中抓小猪,泥渍沾满了制服,案件最终顺利执结;在遇到村里因两棵核桃树引发争议的纠纷时,他坚持徒步4小时到实地查看,却利用十几分钟就快速解决了纠纷……

“我最实用的衣服是制式服装,最实用的鞋子是适合跋山涉水的胶鞋。我默默地将法袍重新挂回衣柜里,因为我知道,当一件件纠纷在我和同事的努力之下得到化解,当一个个剑拔弩张的当事人在我们的引导下握手言和,当一张张走进法庭时无助的脸在离开法庭时绽放出满意的笑容,有没有机会穿法袍又有什么关系呢。”彭鑫亮笑着说道。

一种习惯,倾听百姓的心声

彭鑫亮在办理案件时,善于倾听老百姓的心声,找准案件背后隐藏的问题的实质,从源头上将矛盾化解。

“基层法庭每天面对的既有家长里短的矛盾,也有关乎民生福祉的纠纷。这些看似简单的矛盾纠纷,如果不及时调解,很有可能发生不堪设想的后果。”彭鑫亮说。群众之事无小事,必须及时调解好每一件小事,调处好每一件矛盾纠纷,才能守护住一份安定和谐。

“彭庭长,新华村委会有个相邻权纠纷案子,我们调解了多次都没有解决,想请您帮忙调解一下。”兰坪县营盘镇司法所所长急匆匆赶到彭鑫亮办公室。

和某与李某两家是邻居,宅基地界限发生争议后,关系一直不和。和某将双方共用的排水沟堵上,使得李某一家无法正常排水。趁和某一家外出打工,李某把自家柴火堆在了两家地界上。和某回家后,把李某家的柴火全部扔到了公路上,并在地界上砌了一堵墙……两家的矛盾越积越深。

了解情况后,第二天一大早,彭鑫亮一行赶到纠纷地,看到两家各集结了一帮亲友,正剑拔弩张地争吵。

“安静,安静!你们都别吵了,听我说,两家各派一个代表跟我来,其他人马上离开现场!”眼看双方吵得越来越激烈,彭鑫亮一个箭步冲进人群中大声喊道。见彭鑫亮严词厉色,渐渐地,人群吵闹声小了,其他人员逐渐离开了现场。

“邻居之间讲究和睦相处、团结互助,为了这个小小的地界弄成这样,这结果不是你们想要的吧?”彭鑫亮对李某说。

“邻居嘛,抬头不见低头见,也是危难中最先的依靠。这个地界你过来一点,我过去一点,大家都没有损失。为了一个小小的地界,天天吵吵闹闹,争来抢去,大家都不开心。”彭鑫亮对和某说。

经过彭鑫亮与二人单独交流、劝解,双方都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认为邻居和睦相处最重要,都希望闹了多年的矛盾能够得到彻底解决。

“彭庭长,请你一次性帮我们解决好界限问题,我们相信你。”和、李两家从没法调解到主动要求调和。

见两家人已心平气和,彭鑫亮当即把双方带到地界上,给他们划界限、钉界桩,并拟定了协议书,还让双方一起按新界线挖了一条共用排水沟、一起捡回被扔到公路上的柴火。

彭鑫亮经常跟身边的年轻法官干警交流:“派出法庭面对的多是思想保守而又缺乏法律知识的老百姓,他们起诉到法院,目的只是为了争一口气,说一个理,讨一个公道。有些案件看似鸡毛蒜皮,背后却隐藏着老百姓最在乎的情与理。面对这样的案件,法庭审理的不仅是法律关系,更要倾听百姓的心声。不然即使案件判决结案了,面对生硬的法律文书,老百姓可能依然不懂,难以达到以案释法、普法析理的目的。”

一份执着,寻找有效的方法

为了有效化解矛盾,彭鑫亮不断摸索寻找规律,经过反复思考后,他认为设立派出法庭的目的是既要化解好群众的矛盾纠纷,又要方便人民群众诉讼。因此,必须找准方法,才能真正实现司法为民的宗旨。

彭鑫亮在法庭工作期间,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调解方法——“四个一”法则:

坚持一张笑脸。他说:“我们法官在审理案件中以礼待人,用言感人,以行教人,当事人对我们就不会产生敌意,与我们说话的语气也会变得和气。大家在和颜悦色的气氛中调解案件,何愁解不开当事人的心结。”

打造一个平台。一直以来,彭鑫亮与当地司法所、派出所、各村调解委员会等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以此作为指导人民调解、加强沟通交流的平台。

完善一套机制。彭鑫亮不断完善以法庭为中心,创设以基层调解组织为主体,以人民陪审员、人民调解员为依托的调解工作网络,充分发挥网络在帮助送达法律文书、劝说当事人出庭应诉、配合诉讼调解等方面的作用。

掌握一套方法。针对不同案件,彭鑫亮会采用全员调解法、冷热处理法、个案示范法、唤起旧情法、现场处理法等做好调解工作。通过这套方法,彭鑫亮办理案件总是得心应手。

此外,彭鑫亮还是一个敢于大胆创新实践的法官。他较早实施巡回审判制度、设立巡回办案点,并开设“街天法庭”“节假日法庭”“深夜法庭”“电话法庭”“微信法庭”等,其设立的便民诉讼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彭鑫亮常说:“我们办理的案件是别人的人生,要坚持司法为民,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努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一股正气,永葆清廉的本色

多年的法官生涯,彭鑫亮始终坚守公正廉洁的行为准则,用铁肩担起公平和正义的天平,用实际行动把胸前熠熠发光的法徽打造成民族和谐的“平安符”。

“一名合格的法官,不仅要多办案、办好案,还要顶得住金钱的诱惑、私情的缠绕,坚决维护法律的公正和尊严。”这是彭鑫亮始终如一的坚守。

在黄登水电站建设过程中,曾有一被告公司拖欠他人工程款,原告要求尽快还款。在中秋佳节之夜,该公司负责人以一起过个节为由,提着几袋名贵烟酒来到法庭找彭鑫亮“过节”。

“请你带着你的东西马上走!”见有人提着“礼品”进来,彭鑫亮极为严肃。

“彭庭长,你别多想,我只是想和你一起过个节,聊聊天。”持“礼品”的人笑呵呵地说。

“你有事就光明正大来我办公室说事。你再不提着东西走,我打电话举报了。”持“礼品”人见彭鑫亮一脸严肃,只好提着东西匆匆走人。

“有人打官司说情送礼,那是对法律的不信任,也是对法官的不尊重。人民法官公正办案,是党和人民通过法律形式赋予法官的职责,唯有干净做人,公正办案,才无愧于胸前熠熠生辉的法徽。”彭鑫亮说。

彭鑫亮办理每一个案件都始终坚持原则,从不办人情案、关系案。他的正义和公正“得罪”了许多新老朋友,他偶尔也会觉得自己有些不近人情,但更多时候是感到一种自豪:“自己每天忙碌着办理案件,处理矛盾纠纷,就是在帮整个社会的忙,就是为了社会更和谐,更是为了在全社会树立公平公正的法官形象,维护法律尊严。”

有个贵州籍的当事人为了感谢他秉公办案,从老家将自己绣的一双鞋垫寄送给彭鑫亮,被他婉拒了。他听说有个当事人拿到赔偿款后准备制作锦旗送给法庭时,彭鑫亮立即打电话给该当事人说:“别送了,这是我们的职责!”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家躬着腰,右手拄着拐杖,怀里抱着篮子,步履蹒跚地来到法庭对彭鑫亮说:“想着法官办案太辛苦了,就想给你们送点鸡蛋来。”彭鑫亮想拒绝的话还没说出口,老人家就说:“我们农村人,家里也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这点鸡蛋不值什么钱,你放心收下吧。”彭鑫亮执拗不过,只好把鸡蛋收下。在老人家走的时候,彭鑫亮便给老人家塞了点钱,让其买点补品。

十余年来,在他审理的1000余起案件中,审结率达99%以上,调撤率达80%,无一超审限、涉诉上访案件。他办理的案件总是综合考虑了本地普米族、白族、彝族、汉族、藏族等各民族同胞之间不同的生产、生活习俗。这对化解大理、怒江、迪庆不同地区人民群众的矛盾起到良好作用。他的工作一直得到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和好评。

因为对法律的信仰,所以无怨无悔;因为对百姓的初心,所以甘愿奉献;因为对党的忠诚,所以公正廉明。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在喧嚣中沉静,在磨砺中坚守。彭鑫亮就是这样一名克己奉公的新时代优秀法官。(常翔宇 赵晓云 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