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纯粹的人,纯粹地做人,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这既是和正的座右铭,也是他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始终秉持的原则和坚守的底线。和正,一个典型的纳西族汉子,皮肤黝黑,目光深邃,年逾六十的他,当过普通教员、中学校长、人民法官、人民调解指导员,如今是特邀调解员。每一个角色都是这个来自贫困山区的刚毅的男子,矢志不渝为热爱的事业砥砺奋进的历程。而他的故事就在一个一个的角色里。
心有大爱,从业路上多繁花
三十多年前,和正所在的丽江市玉龙县鲁甸乡还是一个“三不通”的偏远山村,在那里和正把知识的种子播撒在大山里的孩子们心中,教他们读书、识字,做人的道理。他的学生都说,和正老师是一个非常敬业、严谨、负责的老师,他为人谦逊、和蔼可亲。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鲁甸,老百姓靠砍伐林木发家致富,有的老师辞职下海去当木材老板,毕竟在当时拉一根木料卖相当于教师们一个月的工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许多家长和学生开始认为“知识无用”,许多孩子辍学去砍树,看到课堂里孩子们少了一个又一个,和正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始终坚信:山里的孩子唯有靠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才能走出大山。于是他一次又一次翻山越岭去辍学的孩子家中家访,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说服他们回学校复学,在他的规劝下有的孩子重返课堂,他们中有的后来靠知识真正走出了大山,干出了一番事业。
当年和正任教的鲁甸中学没有一个像样的学生食堂,住得远的孩子是背着干粮来上学,除了学习,山里的孩子还得操心柴米油盐,下课后还要自己在学校临时搭建的阴暗潮湿的板房里做饭。在这恶劣的环境里,孩子们经常生病,没法安心学习。为了改变学校艰苦学习生活环境,和正多次向乡政府反映,争取资金,改造学校食堂,购置炊具并根据学校的实际组织学生轮流排班帮厨。下课后孩子们终于可以吃到干净卫生的热饭热菜,生病的孩子少了,学习的时间多了,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就这样,和正17年如一日扎根山区,坚守三尺讲台,甘为孺子牛,他把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
从调解“新兵”到“快调”达人
1995年, 和正通过公务员考试成为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前)人民法院的一名工作人员。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更何况是一个年逾不惑,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为了尽快融入法院工作,他使出狠劲、拼劲和钻劲,深居简出,苦心专研,自学法律,研读大量的法律书籍。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短短几年,和正通过自学完成了法学本科自学考试,并通过了在当时连法律科班出身的“正规军”都不容易通过的全国法院系统审判资格考试,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人民法官。
鲜有人知道,这个看上去似乎有点“木讷”但其实非常睿智的汉子,除了事业还要扛起生活的重担。年迈的老父亲常年患病,农村来的妻子没有稳定收入固定职业,靠打零工补贴家用,一大家子的生活开销、老父亲的医药费和两个未成年子女的学费全靠他微薄的收入,家庭经济拮据,几乎捉襟见肘。即便如此,和正从来没有在困难面前退却过。一个曾经的中学校长从书记员这份法院最基础的工作干起,一步一个脚印从助理审判员、审判员、副庭长、庭长到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在法院工作25年,他先后在过巨甸法庭、石鼓法庭、大研法庭三个基层法庭,从事过少年刑事审判工作、刑事审判工作、民事审判工作以及人民调解工作。办理了无数案件,撰写过数以千计的裁判文书。
常常有同事嘲笑和正喜欢“咬文嚼字”,爱“钻牛角尖”,就是凭这样一股子韧性和钻劲,一年又一年,他从一个“门外汉”到法律专家,当年曾经小觑过他半路出家的“正规军”们也渐渐开始认同这个“杂牌军”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他经办的案件很少发回重审、调撤率和服判息诉率都很高,他撰写的裁判文书针对性强、逻辑严谨、说理透彻,经常被同事和年轻后辈法官作为学习的范本。人民法院的裁判文书不仅仅是一纸简简单单的法律文书,是浓缩和定格的审判过程,更是一个法官为审判事业孜孜以求的坚实例证。“优秀法官”“调解能手”“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优秀公务员”等等荣誉称号是对他从事基层审判工作卓越成绩的褒奖。
情理交融,筑一座司法温暖的桥
退休后的和正,没有回家颐养天年,而是选择为他热爱的法律工作继续发挥余热,就这样他有了另外一个身份:特邀调解员。这个资深的老法官,脱去法袍,干起了新工作。
早在退休前,和正曾经成功调解过丽江七河乡村民承包鱼塘纠纷案、园丁小区物业管理纠纷案、丽江青刺果公司下岗员工劳动合同纠纷案。这些案件都是民事审判工作和人民调解工作有机结合的成功范例,深厚的法学理论功底、丰富的审判经验和渊博的学识使他的特邀调解工作干得有声有色,风生水起。即使面对“云解纷”这样智慧法院的高科技现代化诉讼平台,爱学习、爱钻研的他依然从容不迫,拿捏得当。经过短暂的学习培训,他熟练掌握了“云解纷”平台的操作程序。开始全身心投入诉讼服务工作,不厌其烦地开展诉讼调解工作,耐心细致向老百姓说理释法。
2020年10月,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提高纠纷解决和服务群众的能力,更好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和新期待,推进两个“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建设,丽江古城区法院正式成立“和正特色调解工作室”,专门开展线上线下诉前调解工作。和正特色调解工作室成立以来,线下调解婚姻家庭、合同纠纷、劳务纠纷等各类案件844件,在线调解707件,调解工作成绩突出,大力助推了古城区法院两个“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和民事案件繁简分流改革工作。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很多当事人都喜欢亲切地称呼和正为“和老师”,这样的称呼拉近了他与当事人之间的距离,加上他为人随和,平易近人,更赢得了老百姓的信赖。在和正主持调解下,调解成功的当事人多数都能握手言和,即使少部分的案件调解不能达成协议,经过他的说理释法,正面引导,当事人都像上了一堂生动的普法课,本来剑拔弩张的当事人带着怨气来,都能心平气和离开。
在一起建筑合同纠纷案件中,双方当事人对涉案的100万元保证金和差旅费意见分歧较大,在多次交涉无果的情况下诉至法院。考虑到原被告双方当事人均在异地,和正运用“云解纷”平台进行在线调解、在线司法确认,经过精心调解下,成功化解了这起跨域建筑合同纠纷案件,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在和正的调解工作中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
2021年和正成功主持调解了丽江某小区110户业主与该小区物业之间的物业合同纠纷案。此外,在他的多次调解下某房地产开发商与40余户购房户达成和解协议。这些系列案件的成功调解,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有效避免了涉法信访案件的增长,为古城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