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帐篷
一个雨棚、一个电风扇
一个小冰箱
......
这些几乎就是河口出入境边防检查
166执勤点的全部家当
疫情暴发后
这里的民警辅警一直在这里坚守
与世隔绝的生活
166边境执勤点是河口边检站老卡分站负责的点位,坐落在河口县桥头乡的一座无名山半山腰卡口处,国境近在咫尺。
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在这里的执勤生活的话,几乎所有的民警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与世隔绝。166执勤点虽然地处要道,但是位置相对偏僻,通行人员较少,加上信号不好,水电也时有不便,这一切都让在执勤点上的生活回到最“原始”的状态。
“第一次到166执勤点时,说实话心里是有些难以接受的。”谈起对这里的第一印象,民警老刘这样说道:“从单位乘车出发,一路连续绕了27个发卡弯,才到执勤点。下车后就看见一个救灾帐篷,孤零零地矗立在山间小道边,底部用几根木头垫起来,不至于直接落在泥土上。这就是我们的‘宿舍’。”
一个帐篷是“宿舍”、一个帐篷是“厨房”:“宿舍”设置在泥泞不堪的羊肠小路旁,大半边帐篷悬空,杵着一组木架子搭靠在一旁的土坡上。为防止下雨天雨水倒灌,还特意找了些木头垫高了20公分;作为“厨房”的帐篷则是搭建在前方50余米一段盘山路的侧面山坡上,视野极佳,这样保证了执勤民警在就餐时也能随时观察道路上的人员通行情况。点上通不了煤气,吃饭点火得在天晴时拾柴回来劈,才三个月,用黏土和砖块搭砌的简易灶台就被柴火的浓烟熏的漆黑,无法清理干净。
执勤点生活用的水电是从20余公里外的村民家中引来,因管线过长,这里的水电保持着“时有时无”的状态:线路长距离长时间无遮挡地暴露在户外,锈蚀变形、管线脱落或是被野生动物破坏时有发生。每当停水停电的时候,执勤民警都要顺着管线一路摸回去,找到损坏的部位及时修补,有时候光在深山里寻找破损的地方都要好几天,更别提还需要扛着6米长十余公斤重的钢水管长途跋涉十几公里了。
民辅警们每当去166执勤点上勤时总会开玩笑地说:“要去过几天修仙生活咯!”他们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一笔带过了那种“与世隔绝”执勤生活的孤寂和艰辛。
云上的神仙湾
滇南边境线上的“神仙湾”是民警们对老卡地区的称呼——这里几乎一年365天都有雾。浓浓的雾包裹着166执勤点,总是会让执勤民警有种住在“云上”的感觉。
这里的雾很特别,雾不像雾,雨不像雨的,站在雾中执勤,肉眼可见的小水珠在空气中不断飞舞,不一会衣服就湿了起来。
“在雾气浓的时候啊,看不清楚路面不说,在外面站几分钟执勤背心就湿透了。”在完成对过往行人的检查工作后,老刘这样对记者表示道:“再多站一会,口罩、帽子、外套、腰带上都会挂满水珠,就像是从装备里慢慢长出来的一样。”
因气候原因,这里不仅雾气氤氲,雨水也十分充沛,为当地的农副业生产提供了不少便利,同时也为民警们的执勤工作带来不小的麻烦。
166执勤点所在的整一条盘山路均为“未加修饰”过的泥土路,在阳光明媚的时候都是一副坑坑洼洼的模样,更别提在暴雨过后的景象。
“这里的泥土本就松软,被雨水浸泡过后就变成了泥浆一样的质感。”谈到大雨对执勤点工作的影响,老刘顿时来了精神:“一脚踩进去啊,走起来都费劲,费力把鞋子从泥里拔出来,还会带起一坨坨厚厚的泥浆,干了以后扣都扣不下来。”
深夜来临时,老刘会带队不定时对执勤点周边进行巡逻,一队人全副武装,手持电筒,深一脚浅一脚地穿梭在靠着山坡的丛林之中,警惕地观察着周边的情况。“这里的土质不是很好,遇到雨水天气容易小规模的滑坡。”老刘用手电指了指侧前方一棵大树的方向,心有余悸地说道:“上次下大暴雨时,那边就发生了滑坡,还好我们没人受伤。”
泥泞不堪的路面,不仅会绊住执勤民警的腿,也会绊住巡逻警车的“腿”。路面遇水泥泞后,车轮吃不上力,就会发生“搁浅”。运气好的时候兴许在路边捡一两块石头就能把车胎垫出来,运气不好时,那就得全部人下车,把车从泥潭里抬出来。
我在为家乡站岗
夜幕低垂,一片片浓雾从山脚缓缓爬上,渐渐淹没了位于山腰处的166执勤点。红蓝闪烁的警灯把执勤牌照的亮堂堂,在雾气中朦胧起来,远远一看就像是城市里的霓虹灯一般。
正坐在板房前,看着身前的山谷略微有些失神。放眼望去,除了执勤点,其他地方都漆黑一片。“咱们这个执勤点啊,就像大海里的灯塔一样,为归家的游子指明方向。”想到这里,老刘笑了起来。
如今,老卡分站全体民辅警已在抗疫一线奋战了700余天,夙兴夜寐、枕戈待旦,视死如归、勇立潮头。在坚守岗位、直面恶劣环境和孤独寂寞时,民警们还遇到了很多特殊情况:有的民警在巡逻途中感到头晕目眩,拉开裤管才看见有三只蚂蟥紧紧吸附在小腿上不知道已经有多久;有的民警,在守点时与一条长达一米多的眼镜蛇对峙3小时,待到毒蛇离去后才满身冷汗地瘫坐在原地;有的民警,在深夜来临的暴风雨中牢牢抓住纷飞的帐篷,等到天边破晓风雨停歇,才发现自己的手臂已经动弹不得......
“滴滴!”喇叭声打断了老刘的思绪,一束车灯光划破浓雾照向执勤点,定睛一看,一辆摩托车正缓缓驶来。他赶忙站起来,对通行的人员进行检查。
“诶哟,那么晚了你们还在执勤啊,辛苦了啊。”
“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叔您慢走啊,雾大,得注意安全。”
目送摩托车的尾灯消失在山路转角,老刘的心里有些怅然若失。毕竟,这是他今天遇到的第23名通行人员,一天到晚,就只见到这么些人。
他想给自己的家人打一通电话,奈何山中没有信号,手头就只有一个号称覆盖范围150公里的警用对讲机,但这也呼不到远在1800公里外的家乡。老刘坐在土墩上看着前方山谷里零星散落的灯火,渐渐的失神了起来,一遍遍地想象着自己家乡灯火通明的模样。他越发觉得自己的坚守,是值得的。
“守不好边疆,我的家乡迟早也会遭殃。”他整了整警用腰带,站起来说道:“我在为家乡站岗!”
老刘只是在边境驻守的河口站民警中普通的一位,像这样的执勤点,还有很多。全体民警以“镇守边关、视死如归”的信念全力投入到边境一线疫情封控中,严厉打击“偷引带”等违法犯罪行为。疫情暴发以来,河口站党员民辅警纷纷提交请战书,申请去到最艰苦、最需要他们的岗位,他们坚守在这里,与蚊虫蛇鼠为邻、同烈日酷暑作伴、与狂风暴雨为伍,踏着山间泥泞的泥土,穿过烟云浩渺的浓雾,去迎接每一个日出日落,守护万家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