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风采 > 那些人 那些事 > 正文
疫情跨不过的“铁娘子关”
发布时间:2022-03-09  责任编辑:尹润云

“谁说女子不如男!”面对疫情,有这么一群人义无反顾、冲锋在前。生活中,她们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但是在来势汹汹的疫情面前,她们只有一个身份——人民警察。

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河口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女民警充分发挥疫情防控“半边天”作用,连续700多个日夜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不惧风险、迎难而上,在抗疫战场上绽放美丽警色,以挺拔的身姿在祖国西南边陲筑起一道疫情跨不过的“铁娘子关”。

过敏挡不住她冲锋的脚步

“贺姐!你的脸……”2月18日,在连续7小时的勤务过后,王贺脱下了防护服,细心的战友发现她的脸颊红肿,右眼早已无法睁开。

“没事儿!”王贺挥了挥手,轻描淡写地说。

勤务过后,王贺的右脸颊出现过敏反应

疫情期间,防护服、护目镜、N95,成为了每一名口岸执勤民警的标配,王贺属于易过敏体质,口罩、防护服、消毒水……只要接触时间长了,都会引起过敏反应。“每次过敏都会长小红疙瘩,开始是双手,后来慢慢就蔓延到双臂、脸上。”为了不耽误工作,王贺的口袋里总会装上几片抗过敏的药物。

服药时间长了,药效也慢慢变差了。“以前一片药能管8个小时,现在4个小时左右就得服药了。”700多天的战疫生涯,王贺先后更换了五六种抗过敏药物。

王贺在口岸执勤

“现在通关的人员很少,但是我们同样不能放松警惕,一定要为祖国守好第一道关!”受疫情影响,原本热闹拥挤的口岸变得冷清了许多。作为执勤队业务骨干的王贺,每天除了需要克服过敏带来的痒痛,还要接触往来口岸的各类人群,时刻面临着不可预知的风险,但生性豪爽的王贺表示“作为党员,作为警察,这一刻,肩上的使命不允许我们退缩,我们的坚守,能守卫万家平安!”。

老茧成了她收获的第一枚奖章

“各单位,请将民辅警所需生活用品清单发给我。”“各位家里菜不够的请与我联系!”“新一批防疫物资已发放至各单位,请及时查收。”工作群中,每天都能看到王奕丹发布的“后勤提示”。

分发菜品、配送物资、营区消毒……疫情当前,作为财务岗位民警的王奕丹也分饰多角,化身为“全能战士”。

王奕丹正在清点物资

“以前从来没想过我能把大米扛上十三楼。”作为家里的独生女,入警以前,王奕丹几乎没有干过重体力活。白天,王奕丹需要根据库存菜品、配料,仔细分配并挨家挨户送到每一位家属手中。到了晚上,又需要把口罩、防护服、酒精等防疫物资进行整理装车,保证第二天一大早能够配发到一线的执勤人员手中。

办公室、家属楼、食堂,处处都有她的身影,由于长时间的工作,王奕丹原本纤细的手指也覆盖上了一层薄薄的老茧。“后勤保障都是做的幕后工作,只要能保障一线民警 全副武装,吃上热乎饭,苦点累点没关系。”王奕丹打趣地将手上的老茧比作工作以来收获的第一枚奖章。

王奕丹正在厨房帮厨

131号界碑见证着她铿锵的誓言

“您好!请出示身份证、健康码、行程码。”中越边境131执勤点上,一名小个子女警来回奔走,洪亮的声音、温馨的提示、干练的动作让她格外亮眼。

姜晓月是2021年国考新招录民警,也是这支队伍里最年轻的“小花”,柔弱的肩膀,娇小的背影,工作起来可一点都不含糊。

每天坚守在执勤点,爬车顶、查座椅、钻底盘,早已成了民警们的家常便饭,一天的勤务下来,防护服里的衣服总是湿漉漉的粘在身上,很不舒服。“第一天执勤结束,袜子都能拧出水。”炎热的天气、艰苦的执勤条件,一度让这位初出茅庐的女警打起了退堂鼓。

“看着点上其他同志,其实年龄都和我差不了几岁,他们有的已经在这里坚守了三四年,甚至更久。男同志能干的活,我也一定能干好!”敬礼、接递证件,姜晓月重新打起十二分精神,转身继续投入到工作当中。

姜晓月在新店通道执勤

姜晓月所在的执勤点,除了担负定点查缉任务,还承担着界碑两翼区域的巡逻防控任务。“山里的夜晚很静,静得听得清雨水打在树叶上、衣服上的声音,一路上大家深一脚浅一脚踩进巡逻道泥坑的声音,便成了我们战疫路上的主旋律。”不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姜晓月和战友们每天都会沿着边境线走上几趟,每天能看看界碑,对于姜晓月来说,这便是一天中最浪漫的时光。

“疫情不退去,我也绝不后退!”春寒料峭里,姜晓月看着身旁挺拔的界碑,坚定地说。

漫云女子不英雄,万里乘风独向东。当抗疫集结号吹响,她们便把自己牢牢地楔进大美边疆,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无怨无悔地成为绽放在八千里边关之上的铿锵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