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怕除夕晚上的祝福太多,你会看不到我的问候;我怕初一的鞭炮太吵,你会听不到我的祝福;我怕初二的菜肴太香,
你会看不到我的年夜饭故事。所以我们贴心地选择在今天,给大家送上一桌认真、严肃、硬核的年夜饭故事。
新春与家人团聚永远是中国人最温暖的期待,除夕夜能共吃一桌年夜饭是味蕾最满足的时刻,因为那桌饭里有妈妈的味道、家的滋味,哪种味道让你念念不忘?让我们的政法干警娓娓道来,寻找那些记忆中的年夜饭故事。
年夜饭的故事一
新春佳节,多少人在归途中迈着匆匆的脚步,日夜兼程,舟车劳顿,只为那紧扣的亲情,只为那象征亲人大团圆的大年三十除夕之夜的那顿年夜饭。
总是会在特别的日子里打开记忆的闸门,萌生莫名的情愫,品味经历过的岁月,就像果实,不论酸甜苦辣,总是回味无穷......
1987年除夕,那年我6岁,桌子上摆着平时少见的鸡肉和猪头肉,还有在城里上班的姑妈买回来的米花糖和芙蓉糕,可就是没有人去动,我直咽口水,伸手想去拿,被妈妈一个眼神给硬生生逼了回去。那年因为爷爷的早早离世,全家人都沉浸在失去至亲的痛苦中,奶奶跪在遗像前泣不成声,爸爸和姑妈也是泪流满面,谁都不敢去安慰她,全家人就这样等到菜冷了又热。这是我记忆当中最沉重的一个除夕,让我在幼儿之时便懵懂明白生离死别的痛苦和无奈。
1998年除夕,那年我17岁,丽江县林业局的家属院内,这是爸爸从乡镇调上来后申请到的公房,一个院子4家人,房间小而简陋,可欢乐的笑声始终回荡在小院里。妈妈做好了她最拿手的吹肝石花菜凉拌,九河王叔家的厨房里飘出了猪肝渣的香味,楼上的大具大大家已经在准备晚上的夜宵了,所有的邻居你来我往,一起贴对联,一起放鞭炮,你尝尝我家的菜,我喝点你家的自产酒,大人小孩挤在一起看春晚,王菲和那英共唱的那首《相约九八》至今还能完整的记得歌词。那份简单的快乐,每每回忆起来都暖暖的。
2006年的除夕,我26岁,是的,我结婚了。我们回了老家过年,公婆提前把小院打扫得很干净,准备了丰盛的饭菜,当整个村子响起此起彼伏的鞭炮声,爸爸掐在饭点问我有没有准备好晚饭,嘱咐我要学会融入时,我哽咽着但又大声笑着回答说我知道了,那一年感觉我瞬间长大了。
2020年的除夕,我39岁了,双方父母健在,儿子和侄女茁壮成长,个头都超了我,散步时儿子随意搂着我的肩膀,鞋子已经穿到40码。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单位要求24小时待命值守,我们俩家便相约着在一起过了个年,嫂子主厨,我打下手,四个亲家老人火热地打着家庭麻将,时而大笑,时而又老顽童般埋怨对方总是扣牌。俩个中年男人领着俩小孩忙着贴对联和准备餐具桌椅,已89岁高龄的奶奶和那只老猫在摇椅上闭目养神。那一刻,我在想,人间幸福,也不过如此。
是啊,人生得意须尽欢,每顿年夜饭的滋味,犹如人生百味。祝福此刻看到我这篇文章的每个朋友的年夜饭都充斥着温情和爱意。可如果你的年夜饭里还是夹杂着那么一丝感伤,没关系,因为人的一生,总是有太多的离别、愁绪、遗憾和心结,但同时也会充满了生机、希望、美好和惊喜。我们要做的是在历经了伤痛后,仍然相信未来可期,在浮躁中静下来,倾听自己内心最需要的是什么,努力工作,继续学习,停止抱怨,好好爱自己和家人朋友,相信吧,尘世间的幸福终究不是比出来的,而是过出来的。( 和万娟)
年夜饭的故事二
在童年的记忆中,年夜饭是一年里最丰盛的一顿饭。年前,勤劳的父母总会在家中养上十几只肉鸡,临近年根儿,就会进城售卖,换成有限的钱给一家人置办简单的年货,其实也无非就是给我和妹妹买上一身新衣服,买几斤糖果,再买上几条鱼、几样上坟用的祭祀用品、几种时鲜的蔬菜。年夜饭吃的腊肉--猪头、猪肝、排骨、猪尾巴等等都来自家里杀的年猪,父母总会珍藏好,待到年三十的晚上成为年夜饭的“主角”登场。记忆中,母亲永远是最操心最忙碌的,一到腊月,母亲就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她总是在熬夜,不是在磨豆腐做凉粉,就是在石臼里打饵块,给一家人缝缝补补洗洗晒晒,凌乱的头发在那个25度的灯泡下剪成了美丽的影子,那双冻得通红通红的双手不时放在嘴边呵气……这些烙印在心底的记忆让我至今不能忘怀……
年三十,我们一家人总会早早起来,忙碌着准备年夜饭,爸爸杀鸡宰鱼、劈柴挑水,妈妈在灶房里准备饭菜,爷爷写对联和面糊贴对联,妹妹和我则在大人跟前“转圈圈”却也有着无尽的乐趣……待到一次准备就绪,就在门口放上一串鞭炮,一家人围坐在一张桌子上说说笑笑一起吃着年夜饭,美好不言而喻。夹到爷爷碗里的菜总是最多,父母总会把鸡肝、鸡肠子、鸡胃等夹给爷爷吃,爷爷也总会按份分给我和妹妹。待到吃完鸡头,爷爷会拿着骨头看上良久,振振有词讲起来年的运势。直到今天,我才明白了当年爷爷和父母给予我们的无尽恩惠,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他们勤劳向善,父母的孝顺、爷爷的睿智,一家人和和美美,才是过年年赋予我们的福祉。岁月中自以为会久久陪伴的爷爷多年前去了天堂,那些曾以为地久天长的一家人在一起的快乐也在光阴的侵蚀里散去了它该有的颜色,可是直至今日,我还依然怀念着旧时的美好时光,思念着逝去的亲人。
如今,我已为人妻为人母,日子平淡而充实。可是却再也找不到童年时的那份满足和快乐,越来越想念那个没有电视、没有互联网,可有着鞭炮声声、欢声笑语的年;越来越想念没有多少压岁钱,可有着几颗糖果吃的年;越来越想念那盏25度灯泡有父母繁忙身影的年;越来越想念那个寒冷冬日里蕴含着激情、充满着希望与美好的小村庄里的年……(和丽云)
年夜饭故事三
当春节返乡的人潮涌动,街上的车辆几近于无,爆竹声声入耳,年的况味便开始逐年浓烈。对我而言最烈的年味藏在热热闹闹的年夜饭里。
记忆中的年夜饭都是回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吃,回到家乡,回到爷爷奶奶身边,那些闪光温暖的日子就被重新焕活。
彝族的村落里,节日的气氛并不浓烈,大年三十依然有人日出而作,爷爷奶奶却在那天早早准备好站在村口迎我们。年夜饭大同小异,却有两道菜是年年必上桌的,奶奶炖的鸡和爷爷煮的土豆。奶奶炖的鸡汤是我打小喝过最好喝的,用瓦罐熬制的土鸡汤,热气腾腾又鲜美,一碗下肚,伴着浓郁的鸡汤味整个人都暖了起来。长大后便没再吃到过这味道。
一直以来,我们只当爷爷爱吃土豆,不爱吃肉,过年吃土豆我们也就不稀奇了,直到一年除夕夜,弟弟开口问爷爷:“爷爷您怎么那么爱吃土豆呢,都吃不腻呢?”爷爷才开始徐徐道来。
爷爷是兄弟姊妹里唯一个上过大学的人,也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小时候家里穷,读书常常食不果腹,他就去地里翻找别家遗漏的土豆,攒着上学的时候吃,就靠着捡土豆,爷爷度过饥寒交迫的读书生涯。
后来参加工作,爷爷就把自己的粮票寄回家,他依旧吃着土豆,喝着米汤,供爸爸和叔伯们读书。爷爷受过苦,挨过饿,对糟蹋粮食的事儿零容忍。爷爷教育我们最多的就是要懂得勤俭节约,不能忘本。
爷爷说,每次吃土豆,就好像把藏在记忆中的酸甜苦辣再尝一遍,提醒自己时刻铭记艰苦岁月。年夜饭上的土豆就是爷爷抚今忆昔的方式,告诫自己不能骄奢忘本。
如今,时代的巨轮碾压了过去的穷苦与落后,家家户户都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美好生活,挨饿受冻似乎已成历史,每一个人都深切感受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的历史性变革和成就。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矮小土屋到乡村洋房,乡村生活日益美好,往日的彝族村落已成美丽乡村,背篓里装的不再是猪草和松叶,也能随着节日的气氛上街采购满满的年货 。
爷爷是时代变革的见证者和受益者,他怀揣着对祖国满腔的感恩之心,用自己的方式教育我们,追思致远,珍惜眼前,不忘初心,感恩时代。(杨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