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边境,西双版纳州磨憨口岸旅检出入境大厅内穿梭着身穿白色防护服的边检民警。大厅外,准备进出的厢式卡车排成长队,等待边检民警检查。
当货车停经此处时,磨憨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一队副队长敬元勋会带民警辅警迅速登车,对车厢、驾驶舱、油箱等细细查验、消毒。疫情阻隔了自由通行,但两国贸易正常开展,边境群众有着稳定的收入来源。这一切离不开国门之下、边境线上、边境疫情防控卡点上的这群戍边人。
一套防护服穿着10余小时
每一名回国人员需要在境外做3次核酸检测,并在老挝磨丁经济特区停留7天,经过一套严密的隔离防护程序后才能从口岸入境,再次闭环隔离。
“即便经过层层防护,还是有感染的风险,马虎不得!”敬元勋说,为了确保边检站内的工作人员不被感染,他们将营区划分为红、黄、绿3个区域,严格管理,高风险前置组住在离口岸最近的地方,而另一支备勤组则在口岸周边巡逻、备勤。一旦红区有阳性患者入境,整支队伍隔离,另一支队伍及时补上,确保工作正常开展。
穿着防护服工作,能隔离病毒,但也十分难熬。每年,勐腊的夏季长达9个月,最高温度能达40摄氏度。边检工作人员需要身穿防护服10余小时,为了减少感染的风险,以及上厕所的麻烦,他们会选择少喝水。但长期闷在防护服内,会出现脱水、中暑等情况。即使如此,600余个日日也夜,他们始终坚守在这里。
结束一天的工作,敬元勋会回到营区,躺在床上慢慢恢复体力,在彻底放松后再喝2到3瓶水。病毒和防护服让大家保持距离,却没有将心隔开,得空时,敬元勋喜欢用手机与远在四川的妻儿视频聊天,那瞬间笑容也会在他脸上绽放。
4人1犬管控1个点位
勐腊县边境线长达740.8公里,执勤一队需要巡逻、值守磨憨口岸周边4公里范围的边境线。他们把整支队伍分到10个点位值守。每个点上,一面国旗、一面党旗、4名警力、一条本地犬,2个简易帐篷、几个生锈的小马扎、1张简易桌椅,是他们守边的主要设备。
2020年疫情发生时,辅警高弦就跟着队伍在磨憨口岸附近的边境线上巡逻。那时,边境线上有很多小道,防控难度非常大。
白天,高弦与同事背着简单的防疫物资、装备、矿泉水便钻入丛林。哪里有人走过,哪里灌木倒伏,哪里苔藓少了一块,他们就重点关注哪里。晚上,高弦和同事们就在丛林里扯把芭蕉叶垫在地上睡觉。运气不好,遇上雨天,全身会被浇透。
平日,高弦和队友巡逻时喜欢带上“阿黄”,它不仅机灵,还屡屡立功。“晚上,森林里漆黑一片,有人来到边境线上,一点轻微的动静都能引起它的注意。不仅如此,它还能保护民辅警。有一次,我们带阿黄巡逻时,正前方出现一条眼镜王蛇,幸好它发现得及时,不停地吠叫,这才帮助大家化解了危险。”高弦说。
如今,住宿条件和防护措施越来越好,边境防控压力有所减轻,但高弦所在的执勤一队仍不敢放松,泥泞山路上、大雾中,仍有他们穿梭的背影。
边境丛林“捕猎人”
23岁的小伙岩香也是磨憨镇的村民,他从职高毕业后回到家乡,碰上磨憨边检站招辅警,他便报名加入队伍。岩香会讲老挝语、泰语。巡逻时,常有老挝边境群众想要非法越境前往磨憨做小生意,岩香会用熟练的老挝语和他们沟通,及时将他们劝返。
一天,岩香所在的卡点接到有嫌疑人经过的线索,他们选择在必经点蹲守。丛林里酷暑难耐,就在大家灰心丧气时,躲在丛林中的岩香发现了远处若隐若现的手电筒光。
“站住,中国警察。”一名嫌疑人闻声就跑,但还是被控制住了,另外两名嫌疑人也被抓获。
有一次,一名偷渡者在嫌疑人带领下来到中国境内,嫌疑人给他指了条路就匆匆离开。没多久,这名偷渡者在山里迷了路,还摔断了腿。绝望之时,他不得不选择求助磨憨站民警。接到线索后,队长立即带队进山搜索,很快就找到这名偷渡者。
随着国外疫情加重,许多人都迫切想要回到国内。如今,很多人在边境线上遇到民警时,不再选择逃跑、反抗,而是蹲在地上等待被带回国。而这种情况是最危险的,因为他们没做过核酸检测或者隔离,有的偷渡者可能已经感染病毒。磨憨站的民警们在巡逻时,会尽可能多地背上防疫物资,遇到非法入境人员,先将防护服送给对方穿上,再做其它处置。这样,也可以降低被感染的概率。
寒风中,云岭雄关的旗帜在抗疫一线猎猎作响,对于每一名坚守在一线的战士而言,他们守护的不只是一条路、一座山,是路后面的家,家背后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