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边境检查,请出示您的有效证件!”同样的话,他们重复了一遍又一遍;十多米宽的执勤大棚下,他们守了一夜又一夜;防弹衣、口罩、防护面罩是他们的“铠甲”。他们就是怒江边境管理支队蛮云、花桥坝、丙中洛边境检查站的民辅警们,边境检查站是进出边境管理区的第一道防线,担负着对所有进出边境管理区人员,车辆进行边境检查的任务。
截至5月23日,怒江边境管理支队三个边境检查站共查获管制刀具726把,赌博工具27套,射钉枪1只,毒品海洛因可疑物1起40克,非法走私香烟230条,5名伪造核酸检测报告人员等,坚定不移地守护着怒江边境地区。
智能化 作风硬的“南门卫士”
“请降下车窗,注视镜头。”伴随着嘈杂的车流声,在蛮云边境检查站查验车道内,“智能查验系统”发出语音提示,不断提醒着过往的旅客已进入检查区域。
“智能查验系统”是运用于边境检查站开展二线查缉的智能系统,实现车底自动抓拍,车辆轨迹、人脸比对实时核查等功能。4个不同方位智能探头,可对驾驶人快速比对,仅需数秒,就完成查验。实现“快捷、便民”的智慧查缉新模式。
作为进入怒江第一道大门,蛮云边境检查站平均每天人流量高达9000余人,设有“南大门”执勤现场和石头寨执勤点两个固定查缉点,24小时双向查缉,严防死守,严查细验。2021年6月,蛮云边境检查站被选定为云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布建“智能查验系统”先行试点单位,系统自建成运行以来,民辅警们积极把智慧检查站系统应用到实战工作中,大大提升过关效率,充分发挥在二线查缉“入州过滤网、出州安全阀”作用。
蛮云边境检查站是一个作风过硬、成绩辈出的光荣集体,民辅警们始终将筑牢怒江“南大门”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在怒江边境地区的查缉战场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怒江“南大门”,蛮云边境检查站民辅警们24小时“不打烊”厚植保卫边境的精神土壤,凝聚戍边卫国的崇高精神,在怒江峡谷深处汇聚一道道暖心“警”色。
顶酷暑 战高温的“钢铁卫士”
五月,泸水地区进入炎热的夏天,在怒江花桥坝边境检查站的执勤现场,滚滚热浪侵袭而来,让人感到燥热难耐。
“您好,请您下车!请将打开后备箱,配合检查。”民警董德成正在对过往的车辆进行检查。
“谢谢您的配合,路上注意安全,请戴好口罩,注意防护!”检查完毕后,民警还不忘提醒司机时刻注意自身安全。
温馨的话语,规范的执勤手势,是民辅警们每天上勤前的“必修课”,时时刻刻展现着移民管理警察的良好形象。在被晒得烫手的执勤大棚下面,忙碌的藏青蓝身影格外动人。
“驾驶室、后备箱、车底盘等,这些都是重点部位,违禁品常常就藏匿在这些地方。”正在对货车进行全面检查的民警董德成说道。从警十年来,他从一个查缉岗位上的“门外汉”成长为“小能手”,离不开他长期以来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
重重的防弹衣内,体能服早已被汗水完全浸湿,还有那被呼满热气,早已看不清的防护面罩,头上不断滚落的豆大的汗珠,根本没时间擦掉,董德成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检查的过程中。
数十年如一日,花桥坝边境检查站全体民辅警始终枕戈待旦、严防死守,24小时双向查缉勤务模式,对车辆、人员、货物实行100%检查。
守边疆 铸忠诚的“滇藏卫士”
在滇藏交界处,驻守着一群可爱的人,他们是怒江边境管理支队丙中洛边境检查站民辅警,这里北临西藏察瓦龙乡,是西藏通往怒江的重要通道。由于该站地处怒江最北端,有着怒江“北大门”之称。
改革转隶后,丙中洛边境检查站,在支队党委关心关怀下,新站部、新执勤点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从老营区和执勤点搬到了“新家”。
该站教导员张启雷说:“单位自建成以来,上级始终要求在人员过关上下功夫、在安保维稳上出实招、在队伍管理上抓实效。”
“向右看齐,向前看,第一名出列,检查装备。”夜幕降临,负责夜班的执勤中队已穿戴好装备,执勤队长袁小兵正在队伍前交代着夜晚上勤的各种注意事项,提醒上勤的民警时刻保持高度警惕。
凌晨两点,寂静滇藏线上,富有民族特色的执勤大棚里灯火通明,教导员张启雷还在和民辅警们上着夜班,灯光下的他们更是时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丝毫不敢放过任何的蛛丝马迹,成了两边山坳中间最靓丽的闪光点。
群山之间,绿茵环抱,219国道上车来车往,丙中洛边境检查站民辅警们,每天都复制着同样工作,全力克服工作带来枯燥和乏味,牢牢坚守在怒江“北大门”。
因为坚守,平凡也可以表现得如此伟大
因为坚守,守护也可以呈现得如此特别
因为坚守,人生也可以绽放得如此精彩
征途漫漫,初心如磐
怒江边境管理支队蛮云、花桥坝、丙中洛边境检查站的民辅警们,不具严寒,不怕“烤”验,扎根边疆,建功边疆,用血肉之躯筑起平安怒江的铜墙铁壁,接续奋斗,再创佳绩,用坚如磐石的决心意志在怒江大峡谷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