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来,普洱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把教育矫治贯穿戒毒执法全过程全方位,以科学戒毒为核心,根据戒毒人员少数民族占比偏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的实际情况,把独具普洱特色的普洱茶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地方红色文化作为教育矫治补充内容,创新、融合、淬炼载体,推动塑人、育人、立人,充分发挥教育矫治在戒毒工作中的“治本”“铸魂”作用,不断丰富和拓展教育矫治载体,打造教育矫治“普洱品牌”。
创新教学载体普洱茶文化“塑人”
在完成教育矫治课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寓教于乐、寓教于“茶”的教学方式,研究普洱茶文化在教育矫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创新载体“矫治夜校”“读书角”,达到普洱茶文化“塑人”的教学目的。
通过“矫治夜校”向戒毒人员讲述普洱茶历史,重点学习了《茶经》《孔明兴茶:普洱茶最早的传说》《普洱茶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等书籍,从普洱茶历史中,了解普洱茶的起源与发展,向回归指导期的戒毒人员讲解普洱茶树栽培、茶叶采制、茶叶审评、制茶工艺等方面的知识,鼓励具有茶艺师资格的干警以“小班制”形式开讲,逐步提升戒毒人员的种茶、采茶、制茶的技能,为回归社会做好充分准备,养成自食其力、自力更生的新面貌,“矫治夜校”共举办4期,参与戒毒人员124人次。
通过设置“读书角”,鼓励管教干警先学先讲,并引导戒毒人员讲述与普洱茶有关的逸事趣事,谈心得谈体会,管教干警向戒毒人员分享普洱茶故事、茶艺、美文,等文章,在寓教于“茶”中,掌握戒毒人员思想动态,消除教学距离,提升教育矫治质量,“读书角”共举办12期,学习分享书目4册,参与戒毒人员220人次。
融合民族元素载体少数民族文化“育人”
在教育矫治中融合少数民族文化特点,布置少数民族文化体验区域,结合少数民族节庆节点,在节庆期间开展少数民族文化宣讲、实践与体验活动。
在4月8日至10日葫芦节期间,组织拉祜族戒毒人员吹奏葫芦笙共跳“嘎克”舞,颂唱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说典噜典》,让拉祜族戒毒人员追忆祖先的恩情,弘扬爱老、敬老的中华传统美德。
在4月中旬泼水节期间,组织傣族戒毒人员开展泼水庆祝,节日第二天组织傣族戒毒人员洗头、理发、更换衣物,寓意祛除疾病、灾难,从而鼓励戒毒人员戒断毒瘾,增强重新步入社会的勇气和决心。
在4月10日至12日佤族木鼓节期间,管教干警以“小班制”为佤族戒毒人员讲解木鼓节的由来、木鼓的种类、制作工艺等,通过播放拉木鼓、跳木鼓、祭木鼓的仪式,让佤族戒毒人员重燃步入社会的希望。
在“十月年”期间,组织哈尼族戒毒人员合唱哈尼族民歌《哈巴卡》和《根古调》,通过播放“祭龙”仪式、品尝“糯米粑”等形式,强化哈尼族戒毒人员的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2021年共组织少数民族节庆体验活动4场次,参与戒毒人员542人次。
淬炼精品课程 地方红色文化“立人”
充分发挥“精品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辅助、引领作用,筛选了一批独具普洱特色的地方红色文化,精炼提纯后逐步形成了《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详解》《思普革命史》两门课程。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详解》课程讲述了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历史和意义,通过宣读和背诵誓词,进一步增强了戒毒人员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自觉性,充分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边疆各族人民消除民族隔阂、化解民族矛盾、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的奋斗历程,对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思普革命史》回顾了1926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进入思普区开展革命活动开始,到1950年思普区全境解放、建立人民政权的重大历史节点,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增添了新的载体,以上两门课程共举办7班次,参与戒毒人员34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