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边疆基层检察院,在‘数字检察’建设道路上可谓山高水长、任重道远。昌宁县检察院只是迈出了万里长征的一小步,但是我们坚信在最高检和省市两级检察院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滚石上山的韧劲,逐渐推深推实,大数据赋能法律监督定会势不可挡、未来可期……”9月22日,昌宁县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在第十四期西部巡讲支教主题研讨交流发言时说到。
昌宁县位于云南西部,地处大理、临沧、保山三州市结合部,国土面积3888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7%,有汉、回、苗、彝、傣等8个世居民族,总人口35.5万人,农业人口占70.3%,少数民族人口占11.9%,是一个集山区、民族、边远为一体的传统农业县。作为边疆基层检察院,昌宁县检察院基于县情、院情实际,扎根边疆,在推进“数字检察”的道路上,以思想“破冰”为突破口,始终以“水磨工夫”,一步步推进检察大数据赋能法律监督工作。
近年来,在最高检的科学谋划和部署推动下,“检察大数据战略”思维在全国检察机关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今年6月29日,在浙江杭州召开的全国检察机关数字检察工作会议上,先进院的经验分享、成果展示让我们看到了大数据赋能检察监督的强大功能和无限应用前景。为跟紧跟上“数字检察”时代发展步伐,昌宁县检察院着力推进检察大数据应用的实践探索,面对思想保守、理念滞后、技术落后等不利因素,提出了从思想破冰入手,建立监督模型着手,用好办案业务数据练手,逐步打通数据壁垒上手的四步走战略,坚定不移的以“水磨功夫”推进用大数据赋能法律监督的实践探索。
一步步走近检察大数据,推动干警思想破冰
思想解放、理念更新是做好检察大数据运用的基础。昌宁县检察院以“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引领干警走近检察大数据战略。坚持理念“灌输”推动理念更新,党组班子成员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头学习讲授检察大数据知识,在全院干警集中学习、业务数据分析、检委会专题学习、部门学习等形式的学习中不间断植入“检察大数据”知识,院宣传部门持续向干警推送检察大数据理论文章,通过常学、常思、常讲,把检察大数据思维植入干警内心,推动干警自觉转变司法办案理念。坚持专题培训提升知识储备,通过知识讲座,观看视频等形式,加强对大数据以及检察大数据应用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让干警掌握检察大数据应用的基本理念、基本方法,熟悉监督规则筛选、监督模型搭建、数据碰撞等一整套监督流程。今年以来,组织全院开展大数据专题讲座4场,观看大数据赋能法律监督视频培训2次,干警对大数据赋能法律监督的基本理念、基础知识、基本流程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坚持互动交流深化认识,通过青年干警论坛、学习小组研讨、分管片区交流等形式组织干警开展检察大数据思维、大数据赋能法律监督等交流研讨,干警互相分享学习心得,谈理解认识,在相互学习中深化对大数据赋能法律监督的认识。今年以来,在昌检青年论坛中开展检察大数据专题研讨2次,学习小组分享交流4次,全院干警尤其是青年干警对检察大数据战略和大数据赋能法律监督理念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为大数据在昌宁县检察院的应用夯实了人才基础。
通过务实有效的举措,干警对检察大数据应用完成了从最初感觉“深不可测”,到如今觉得大数据思维“妙不可言”,再到认为其未来“势不可挡”的思想转变,全院上下形成了必须以“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来推动大数据应用的共识。
一层层剥开检察大数据,逐步认识结构和原理
有了理念认同的基础,昌宁县检察院探索检察大数据应用的步伐更加稳健。成立了检察大数据分析研判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综合业务部,通过凝聚各部门干警、各业务条线资深检察官的力量和智慧,由浅及深,一步步认识检察大数据应用的原理和模式。领导小组成员在定期学习研讨中不断认识机关内部大数据的构成、与外部数据如何实现碰撞、碰撞结果如何运用等方面的原理,逐步加深对“模型创建”“数据碰撞”“数据衔接”等理念的理解,逐步弄通如何让丰富的办案思维、类案办案经验变成计算机语言,形成可复制的监督模板,逐渐做到了对检察大数据的“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为使大数据应用实践探索更加有序、有效开展,昌宁县检察院制定《昌宁县人民检察院推进数字检察建设实施方案》,《方案》规定运用检察大数据实现类案监督的一整套流程,将监督规则制定、监督模型创建、数据衔接、碰撞工具选取和利用、宣传氛围营造等任务都具体细分到了各科室和人员,让各部门、各办案组既责任清晰,又能相互配合。通过有力的组织领导,有效的制度机制,昌宁县检察院在检察大数据的获取、综合分析、数据碰撞、综合运用等问题的探索研究上已取得良好开端,监督模型也应运而生。
一件件利用检察大数据,渐次推行类案经验
基层院存在数据壁垒难以打通、技术力量薄弱、算力工具缺乏等客观问题,目前无法获取海量数据。要想通过大数据应用实现“个案办理”到“类案治理”的突破,当前只能立足于用好内部的办案数据。具体实践中,昌宁县检察院通过加强案管部门的数据科学管理能力,精准筛选出各业务领域的同类型个案数据,协同检察官办案组筛选监督点、归纳监督要素、建立数据碰撞规则,成功搭建了4个刑事检察、民事检察、行政检察领域的法律监督模型,分别是:刑事挂案类案监督模型,利用该模型发出检察建议1份,纠正违法通知书1份,监督撤案2件;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医疗保险报销类案监督模型,利用该模型发现涉嫌违法报销医保的案件7件,并对该7件案件开展了前期的调查工作,目前该项工作正在有序推动中;社会抚养费征收行政非诉执行类案监督模型,利用该模型成功办理19件社会抚养费征收行政非诉执行监督案件,发出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1份,开展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19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涉信用卡诈骗民事裁判结果类案监督模型,利用该模型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信用卡诈骗案件线索8件,目前已经立案1件。实践证明,在通往“大数据赋能法律监督”的道路上办法总比困难多,基层院只要不“躺平”,也能有所作为。
一点点打通数据获取堵点,充实检察大数据池
要实现检察大数据赋能法律监督关键在不断扩大数据池。监督数据不会从天而降,需要我们做大量的沟通协调工作,争取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扩大大数据“朋友圈”,这无疑是一个“道阻且长”的过程。
在实践中,昌宁县检察院通过班子成员带队走访行政机关,争取数据支持。目前,借助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办公室平台,已经授权取得公安机关办案平台账号,部分行政机关也同意以拷贝方式提供一些执法办案数据,在打通物理数据接口上取得一定进展;通过加强互联网数据搜索,拓宽数据获取渠道,充分利用互联网公开数据,如在正义智库、中国裁判文书网、企查查、天眼查等网站中搜索找到可利用的数据;通过加强案件数据科学管理能力,盘活用好内部数据,一方面通过总结几年来某类常发案件发生时间、地点、年龄层次、发案原因等关键数据找出案发规律,向相关部门发送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比如:针对昌宁县醉驾案件高发态势,深度分析办案数据找出监督管理漏洞,精准制发检察建议,推动醉驾社会治理;另一方面,通过逐项筛选分析几年来的办案指标变化和监督流程异常数据,找出短板弱项和优势项目,提出改进措施,助推检察办案质量提升,比如:在案卡填录及文书制作方面,利用流程监控系统、案卡定期核查通报等工具和机制,统计出办案流程大数据,在其中找出办案人员易错项,作出工作提醒,规范办案流程;通过与科技公司建立协作机制,形成专业知识融合互补,根据监督模型当中碰撞规则所需的算力工具进行定向开发,努力突破“技术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