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昭通市昭阳区人民法院北闸法庭设身处地切实化解了一起矛盾纠纷,用司法温情化解了当事人心中的坚冰,及时修复破损的亲情。
案情回顾
原告王某与被告孙某系母子关系。因王某丈夫在世时,口头划拨了一块约1亩的土地给孙某及孙某的哥哥用作宅基地,此事现在已经过去20余年。被告孙某于2000年左右在该土地上修建了土房一间生活居住,2010年左右又在该土地上修建了二层半平房一套,2018年将原有土房拆除,修建了四层砖混结构住房一套。该块土地现空余约200平方米空地,原告王某要求孙某将该土地退还给原告,并声称该土地是由原告及其丈夫分给孙某及其哥哥一人一半。
现王某的老伴已经去世,生育有两个儿子及其他女儿,王某跟随其大儿子共同生活,王某与其小儿子关于该宅基地使用权纠纷已有多年。期间,虽经村委会调解,但双方始终未能达成一致意见,调解不欢而散,严重影响了一家人的母子感情及兄弟感情。
后王某诉至昭阳区人民法院,法官审理期间多次前往涉事现场查看、了解并沟通协调,但始终未能促成双方和解。该案已于6月7日在昭阳区人民法院北闸法庭开庭审理,但因双方长达二十年的矛盾日益激化,争议较大。承办法官本着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案结事了的初衷,考虑到以判决结案,被告对抗情绪激动,不能妥善解决纠纷的实际情况。于是在庭审结束后,承办法官多次前往当地村委会了解核实相关情况,并邀请村委会及原告的大儿子(被告的哥哥)共同参与案件纠纷的调解。
调解过程
调解中,80余岁的王某由于视力听力不好,远距离讲话听不清楚,调解人员弯下腰、半蹲在老人的身边,边听老人诉苦,边从亲情等多方面劝导老人。经过六个多小时的共同努力,老人最终谅解了其小儿子孙某,母子关系得到缓和,并就涉案土地的使用及赡养达成调解协议。该起长达20余年的宅基地纠纷得以妥善化解。
“剪不断,理还乱”北闸法庭法官在审理该类案件的时候,总是宁愿多跑腿、多走动,甚至不惜弯下腰、蹲下身,努力做到案结事了,息事宁人,用真情和行动诠释法律的公正和司法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