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大理州政法工作如何开好局?平安大理、法治大理创建有哪些创新举措?近日,大理州委常委、州委政法委书记杨经德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大理州委政法委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维护国家政治安全为重点,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建设为抓手,以防范化解各类风险为牵引,以推进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为动能,以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为契机,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法治大理。
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记者:在推进新时代政法工作中,在平安大理、法治大理创建中有哪些创新举措?
杨经德:大理州各级政法部门抓实基层基础工作,更加注重系统观念、法治思维、强基导向,以法治宣传教育、平安建设、法治建设等工作为切入点,抓实基层基础工作,切实推动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
抓牢基层治理能力提升,整合基层社会治理资源力量,统筹协调,做实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提升基层能力和水平。
抓住四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坚持将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作为整合全州社会治理资源、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重要工作平台,以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工作为契机,以建制度、抓规范、促提升,强力推动各级综治中心实体化实战化运行。
抓细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提升工作,从制度机制建设、强化宣传教育、严格落实责任、强化督促检查4个方面,详细部署、精心组织,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
抓深命案防控工作机制建设,切实增强做好命案防控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预防和减少命案发生,确保命案防控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努力打造“平安乡村”
记者:在助推乡村振兴,夯实乡村综治维稳阵地,提升农村地区司法服务保障水平方面,大理州将怎么做?
杨经德:夯实基础,助推乡村振兴。紧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找准政法工作服务和保障乡村振兴切入点、着力点,在持续完善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夯实基层基础等方面出实招、做实功、用实劲,努力打造“平安乡村”,进一步巩固基层政权,增强基层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为乡村振兴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保障。
诉源治理出新招,创建“无讼乡村”,大理市、宾川县、巍山县、弥渡县、漾濞县等多地均在基层派出法庭设立诉讼服务站和诉前委派调解服务中心,成为实现司法服务“零距离”、助推基层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的有力抓手,从源头上减少乡村地区诉讼增量,大力促成非诉纠纷化解机制落实到位,真正实现诉源治理。
法治护航新作为,建设“法治乡村”。强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州县乡村四级1275个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均已建设完成。律师、公证、鉴定行业队伍服务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村居法律顾问率达100%,为乡村振兴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
强基固本求突破,争创“示范乡村”。加快推进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在村庄进出口道路等重要位置安装高清探头,运用互联网、5G等新技术,点线面实现治安防控全覆盖、无死角,提升技防设施建设水平。开展多种形式的“平安守护”行动,深化社区警务战略,实现“一村一警一辅警”全覆盖;深入开展平安乡镇、平安村(社区)、平安家庭示范户等平安创建活动。
“五治”融合共同发力
记者:在全面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上,大理州将采取哪些措施?
杨经德:试点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大理州统筹谋划高位推动。
大理州将试点工作列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督察项目,纳入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与平安大理建设一体部署、一起推进、一并考核;整体联动合力推进,全州州级统筹、县市推进、乡镇发力的工作态势基本形成;突出重点靶向施策,着力推进大理州综治服务中心建设。
典型示范带动,“五治”融合共同发力。因地制宜推动“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五治融合在基层落地落实。坚持党建引领,夯实基层自治基础,积极探索“基层党建+社会治理”工作模式,推动实现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有机衔接良性互动。弥渡县成功打造大荒地村、湾子村、栗子园村等一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村,苴力镇被确定为省级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乡镇,社会治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大理市喜洲镇法庭设立“金花调解室”,金花调解员发挥特有的民族、习俗亲缘性,使得矛盾迎刃而解;白族人口占比90%以上的剑川县,邀请白族语言学家整理出白、汉双语常用法律条文互译本,开展双语普法和庭审工作,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地方品牌”。(周惠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