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开展扫黑除恶 建设善美云南 > 正文
荡涤黑恶扬正气 守护平安聚民心
发布时间:2021-01-21  

临沧市扫黑除恶治乱专项斗争工作综述

打掉涉黑组织9个、涉恶犯罪集团和团伙33个;

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资产1.191亿元;

起诉涉黑涉恶案件74件429人,一审判决70件395人,二审判决36件295人;

立涉黑涉恶腐败问题和“保护伞”案件182件,查处161件455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59人,移送司法机关35人。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以来,临沧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扫黑除恶的决策部署,围绕3年为期总目标和阶段性工作要求,统筹兼顾疫情防控,立足临沧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期盼,坚决把专项斗争作为“边疆人民心向党”的重大政治任务来抓,扫黑除恶治乱专项斗争取得明显成效。

       提高站位齐部署,压实责任显担当

黑恶不除,社会不稳,人心不安。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批示指示和省委相关会议精神的指引下,临沧市成立由市县乡三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各级党委政法委书记担任扫黑办主任和实体化运作办事机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32次对相关工作推进情况作出批示和要求,切实履行扫黑除恶重大政治责任,引领全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正确方向,坚持“稳、准、狠、快”不动摇,紧盯“一十百千万”,扎实开展“六清”行动,在深挖根治、行业整治、长效常治上持续发力,环环紧扣、步步深入,工作有序推进。

全市政法各部门抽调专门力量,组建工作专班,全力做好人财物保障工作,累计投入资金9791.74万元,其中,市县统筹4542.85万元,财政专项安排5251.89万元;抽调5400余名骨干力量充实到斗争一线,确保专项斗争稳步推进,依法打击,铁腕办案。

抓实中央扫黑除恶第20督导组督导云南及“回头看”、全国扫黑办第25特派督导组督导临沧反馈问题整改,逐一专题研究部署,列出问题清单,制定整改方案,细化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采取逐级签订责任书(承诺书)的方式,层层压实各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把整改工作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扎扎实实推动督导反馈问题逐个整改到位。

       聚焦重点抓整改 深挖彻查底数清

黑恶势力是社会的毒瘤,毒瘤不除,社会难安。临沧市始终将线索核查作为专项斗争的重要基础,聚焦深挖线索、侦查办案、打财断血、综合治理,线索全面清仓见底等重点,制定出台《临沧市扫黑除恶治乱专项斗争线索管理实施细则》《临沧市扫黑除恶工作协调会商机制》,市扫黑办10余次召开纪检监察、法院、检察院、公安等部门联席会议,进一步明确政策法律界限,统一执法思想,确保了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纪检监察机关与政法机关建立协作联络机制及“备忘录”制度,累计50余次开展案情分析会商、线索移送、通报反馈等横向协作,切实提高扫黑除恶和惩治腐败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市县两级组建9个“破网打伞”专班,全面摸排重点行业领域问题线索,实现“行业全面覆盖”,综合运用提级直办、挂牌督办、指定管辖、异地办案措施,加大线索处置和案件查办力度。有针对性的发出纪检监察建议53份,督促指导相关单位整改落实,推动源头治理。截至目前,全市共立案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182件,查处162件455人,移送司法机关35人。

组建市县两级线索核查中心,整合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力量,通过开展大排查大起底、“线索核查大会战”等专项行动,全面深入摸排、核查线索,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结论精准。累计受理群众举报线索1655条,核查完结1630条,核查完结率98.49%。其中,全国扫黑办智能化举报平台交办线索条重点线索全部按期26条,核查完结26条;省扫黑办交办线索32条,核查完结32条;市扫黑办跟踪督办的6个重大涉黑涉恶案件和14条重点线索全部清零。

一批黑恶势力土崩瓦解,专项斗争捷报频传。市委主要领导担任 “程某某案”专案组组长,多次专题听取情况汇报,作出重要批示,指导推进案件攻坚,带动各地区各部门“一把手”领办督办重大涉黑涉恶案件,依法打处了石某某、程某某、蒋某某等9个涉黑组织,依法打掉涉恶犯罪集团5个、涉恶犯罪团伙28个,破获案件391起,刑事拘留429人,查获枪支2支;全市7名涉黑、12名涉恶逃犯已追捕到案,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清零,协助外省、市抓获涉黑涉恶逃犯61名。

      齐抓共管强基础,行业整治同推进

紧紧围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的治本之策、关键之举”的要求,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基层治理工作联系机制,不断挤压黑恶势力的生存空间,为扫黑除恶长效常治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整顿提升村(社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217个,农村规范化党支部创建达标率100%;清理不宜任职的村(社区)干部118名、村(居)民小组干部300名,其中,存在涉黑涉恶问题的村(居)民小组干部5名,涉赌党员157名、涉毒党员92名、信教党员4名;按照“凡进必审、凡动必备”的原则,对全市945个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进行了联审和备案;把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情况作为年度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查摆剖析问题之一,组织12万名党员围绕“四必学、四必谈、四必报、四必改”(“四个四必”)以高质量组织生活会深刻查摆剖析的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

坚持扫黑除恶与行业整治同步推进,印发《临沧市重点行业领域涉黑涉恶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和实施方案》,部署对社会治安、乡村治理等13大重点行业领域涉黑涉恶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排查行业领域突出乱点乱象509个,已全部完成整改并巩固提升;涉黑涉恶案件全覆盖发送“三书一函”242份,整改完成242份,按期回复及整改完成率100%,行业领域突出问题有效解决。率先在边境管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三个领域”建成示范性长效机制,带动全市围绕巩固成果、依法严惩、铲除土壤、从严治警、强边固防、群众满意等六大方面建成长效机制100余项,初步形成层级分类准确、涵盖内容完整的机制体系,有效遏制黑恶势力滋生土壤。

管边控边威慑强,织密边境防护网

认真落实总书记考察云南关于“加大对涉毒、涉恐、走私、诈骗、偷越边境、越境赌博等跨境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重要指示精神,召开市委专题会研究,印发了《临沧市打击整治跨境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方案》,以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合力强边固防机制为抓手,全力推进打击跨境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共打处各类跨境违法犯罪案件22922起36207人。涉缅北电诈线索从2019年以前日均95起降至今年日均3起,降幅达96.847%。按照“五个管住”的要求,构建境外纵深防线、国境防线、境内防线“三道防线”,设置635个卡点,坚决堵住境外疫情输入漏洞,在构筑起国内疫情不出境,境外疫情不入国防线的同时,织密了严厉打击偷渡、电诈和跨境赌博等违法犯罪的“天罗地网”。

深入推进沿边小康村建设,建强打击整治跨境违法犯罪的“战斗堡垒”。道路、村庄、组织“三套系统”搭建成型,累计到位项目资金32.23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5.18亿元,实施项目132个,建成沿边公路573公里、村组公路251公里,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深入实施边境村党建示范引领工程,为打击整治跨境违法犯罪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在沿边村寨探索建立司法仲裁协调机制,以化解涉边纠纷为重点的仲裁服务站,负责公平公正地服务、协商、调解、仲裁绝大部分涉边事务,让涉边事务尽量解决在边境、在基层。在边境县挂牌成立了仲裁服务站,通过运用“云解纷”平台已将仲裁服务覆盖至10个边境乡(镇)。探索功能型党组织建设机制,通过在三个口岸建立国门联合党工委,在抵边乡镇、抵边村建立联合党组织,让守护在290.791公里边境线上的3个县级国门党工委、10个边境乡(镇)国门联合党工委、44个边境村联合党支部,充分发挥“聚核”作用。

       接续奋斗聚民心 鼓舞斗志正气扬

扫黑除恶,是“国家行动”,也是“民心工程”。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凝聚起专项斗争的磅礴力量,汇聚成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临沧市始终坚持正面宣传、主动发声,积极构建“立体化”宣传格局,通过摆放宣传牌、悬挂横幅、粘贴公告、LED屏滚动播放扫黑除恶相关知识、微信公众号专题报道等方式强化社会面宣传,营造浓厚氛围。据统计,共召开新闻发布会7场次,开设专栏栏目23个,刊播新闻稿件6000余篇(条)、公告700余期次、公益广告10万余条次;拍摄短片、短视频26部,网络总点击量达800余万次。在全省率先运用通信运营商开展扫黑除恶有奖竞答,推送宣传片、专题微电影和开机画面,有效受众覆盖用户23万余户100万人次。在农村电影放映前后播出专项斗争宣传短片,累计放映4000多场次,观众40万人次。精心编制了一批佤、傣、拉祜、德昂等少数民族双语宣传视听资料,并将扫黑除恶相关知识以“阿数瑟”打歌调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唱至田间地头。严格落实依法处置、舆论引导、社会面管控“三同步”,全市没有发生涉黑涉恶案件重大舆情炒作事件。通过广泛宣传发动,人民群众参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热情高涨,积极检举揭发黑恶犯罪。同时,坚持示范引领、典型引路,2019年全市有3个先进集体、2名先进个人受省级表彰,23个先进集体和94名先进个人被市委、市政府通报表扬,进一步鼓舞斗志、弘扬正气。

回首来路,轻舟已过万重山;展望未来,快马加鞭未下鞍。专项斗争以来,全市命案发案同比下降24.1%,非法拘禁绑架等突出跨境刑事案件与开展专项斗争之初同期相比下降73.71%。2020上半年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调查综合满意率为95.78%,全省排名第6位。

同黑恶势力的斗争是一项长期工作,临沧市将认真总结三年专项斗争的好经验好做法,谋划建立健全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不断巩固和深化专项斗争成果,持续提高扫黑除恶法治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