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大建设 > 平安建设 > 正文
党风正、民心齐、事业兴,党建红擦亮基层社会治理新底色
发布时间:2021-11-23  责任编辑:汪雨春

  近年来,宝山乡以基层社会治理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建立健全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社会和谐稳定,走出了一条基层社会治理之路。 

  

 

  宝山乡位于玉龙雪山东北部,距玉龙县城100公里,东与宁蒗县翠玉乡隔江相望,西与香格里拉市三坝乡相接,南与本县大具乡、鸣音镇接壤,北与奉科镇毗邻,下辖果乐、宝山、高寒、吾木、住古5个村委会49个村民小组,境内主要居住着纳西、普米、彝、傈僳、汉等民族,最高海拔4376米,最低海拔1500米,山高谷深沟壑纵横。近年来,玉龙县宝山乡针对外出务工较多,加上因学因工作等原因,常住家乡的人员逐年减少,“三委”监管乏力及道德约束疲软等问题,对基层社会治理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走出了 “一总揽、一规约、多联动、十联防、树新风、事依法”的基层社会治理之路。 

  一总揽,构建共治共享格局 

  针对基层社会治理出现的新问题,宝山乡党委、政府抓实了“一总揽”,构建共治共享格局。以党的建设为引领,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社会治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构建起党的全面领导、运行管理高效、多方协同治理、群众办事便捷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农村落实,促进农村稳定发展。 

  

 

  ——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导向,以体制机制建设为抓手,扎实推动基层党支部建设质量提升、力量凝聚。 

  ——坚持问题导向,找准抓基层党支部建设、促社会治理效能的发力点。 

  ——围绕基层党建与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这条主线,推进党建网格与乡村治理网格一体化,推动基层党组织在各领域全覆盖,在基层治理第一线打造坚强战斗堡垒。 

  把社会协同作为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支撑。正确处理党委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社会治理中的协同作用,达到各方既种好自留地、管好责任田,又唱好群英会、打好合力牌的目的,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治,人人共享共治共享的格局。 

  一规约,激活基层群众自治 

  “一规约”,即制订一个具有权威性,能让所有村民内心认同的村规民约。近年来,宝山乡各村高度重视村规民约的制订和落实,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 

  

 

  住古村首先通过完善村民会议制度,进行了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实践;制订村规民约,成立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人居环境提升会,实现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形成了村“三委”、一约四会、村民多元主体参与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其次加强法治教育,培养法律明白人,着力提升村组干部依法行政能力,自觉依法治村,严格依法办事;充分发挥网格长作用,拓宽社会治安信息收集覆盖面,引导群众及时上报身边各领域的治安问题或矛盾纠纷,更好掌握村情民意,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针对群众生活服务类需求,及时上报乡有关部门;依托脱贫攻坚、扫黑除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工作,深入开展“送法入户”活动,强化群众知法、守法、用法意识。 

  

 

  高寒村强力推进移风易俗,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将白事少放鞭炮、不放烟花,红事做到不大操大办、不攀比随礼、规范管理户口等纳入村规民约,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文明和谐村风。由玉龙县公安局、宝山乡党委、政府牵头,在高寒村委会组建了70人的禁毒防艾志愿者服务队,建立一个以“乡管村,村管志愿者,志愿者管家族,家族管个人”的禁毒工作新模式,有效地遏制了毒品在高寒片区蔓延。 

  

 

  果乐村将崇尚科学,拒绝邪教条款写入第一条村规民约,引导片区群众自觉与邪教作斗争;狠抓宣传教育,不断扩大反邪教宣传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坚持乡村组干部包户、党员包人,带头抵制邪教,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坚决反对邪教行为。 

  

 

  全乡坚持以村党组织为引领,根据各村实际,分别制订村规民约。吾木村将“丽江猪”随意放养变圈养进行了严格规定,美、净了古传统村落。住古村将生态脆区保护以村民监督规约约束的形式进行保护。宝山村将石头城建筑风貌规范列入村规民约。组建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不断健全,充分发挥了“四会”组织作用,引导群众自觉废除陈规陋习,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培育文明乡风。 

  多联动,提升治理四化水平 

  为进一步把服务群众的触角延伸到基层治理,宝山乡以网格化管理和上下联动工作机制为依托,做实乡、村、组三级联动机制,做细政策法规宣传员、治安隐患排查员、矛盾纠纷调处员、基础信息收集员、社情民意传递员、特殊人群监管员、环境卫生整治员、移风易俗引导员、应急处置组织员九员服务岗,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自治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一是做好“一张网”。不断完善属地管理、网格化管理服务、政务服务等联动机制,联合各部门基层治理力量,统筹协调、联动共治、整合资源、源头治理,着力打造乡村两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不断提高网格员、人民调解员的综合素质,做到不拖延、不推诿、不敷衍,做好知户情、知格情、知民情,清楚辖区内重点人员、社会组织和公共设施,掌握基础信息、问题隐患、矛盾纠纷、从业就业、违法犯罪和较大事件,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真正把群众的合力诉求解决好、维护好,解决宝山乡基层治理中居住分散、多头管理、分散弱小的问题。  

  二是做实“乡村组”三级联动机制。梳理乡、村、组权责清单,深入推进各部门协作、属地管理工作,将上下联动机制延伸到村、组,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组。同时,定期组织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以及其他职能部门共同对历史遗留问题、难调处的矛盾纠纷进行分析研判,摸清实情、分析症结,研究提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措施,实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提高矛盾纠纷化解效率。 

  

 

  三是做细网格化“九员”服务岗。扎实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坚持“预防为主、教育疏导、依法调处、防止激化”的原则,普遍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村级每周开展1次排查,乡级每月开展2次排查,把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和重大治安问题的矛盾纠纷、可能导致集体上访、越级上访的不安定因素作为排查重点,努力做到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理得好。 

  十联防,提高矛盾处置能力 

  近年来,宝山乡整合网格化管理服务和10户联防工作资源,将全乡划分为307个网格,设立一级网格长220个、二级网格长49个、三级网格长28个、四级网格长5个、五级网格长5个,六级网格长2个。一级网格由相邻的10户农户或家族组成,网格长由该一级网格农户共同推举,网格长即是联户长,是各网格的政策法规宣传员、治安隐患排查员、矛盾纠纷调处员、基础信息收集员、社情民意传递员、特殊人群监管员、环境卫生整治员、移风易俗引导员、应急处置组织员。按照“定格、定人、定责”的工作原则逐级明确乡、村、组网格长和联户长职责。在工作实践中,各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落实、组织实施,各网格长、联户长全面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作用,使“网格化+十联防”工作模式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产生了叠加放大效应,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并推动了辖区各项事业的发展。 

  

 

  “网格化+十户联防”工作机制建立以来,各网格员发挥掌控社情民意的优势,摸排各自网格内的矛盾纠纷,及时发现和处置,切实做到不留盲点、不留死角;对可能发生的社会矛盾纠纷,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2020年1至8月,宝乡共排查化解35起矛盾纠纷,2021年同期共排查化解13起,矛盾纠纷同比下降62.8%。 

  树新风,提升群众文明素质 

  宝山乡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开展了树新风特色活动。 

  

 

  住古村积极开展了文明村组建设,组建了由老党员、法律明白人、致富带头人等为成员的志愿服务队伍,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里成立道德评议会,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见义勇为、身边好人好事、文明家庭、七整洁示范户等评议活动,全方位、多形式宣传典型先进事迹。 

  

 

  通过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引领,深入开展家风家训建设,以培育好家风、传承好家训、建设好家庭为主要内容,挖掘、整理、编写好家训,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让好家训好家风代代相传。高寒村开展了突出民族特色的文艺汇演和义务植树。果乐村以农民丰收节为契机,把民族文化弘扬和民俗风物展示相结合,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把好传统传承下来。吾木村以东巴文化传承为抓手,把好的山规、水规、礼仪风俗传承下来,让民间公约成为解决矛盾纠纷的重要基础。坚持民族文化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着力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形成了具有宝山地域特色的乡风文明建设经验。宝山村通过文明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评选为契机,推动爱国卫生“七个专项行动”落实,以文化惠民为契机把好民俗、好歌声带入石城村寨。 

  事依法,营造良好法治氛围 

  近年来,宝山乡充分发挥法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法治化需求,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防范风险、化解矛盾、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加强干部职工法治宣传教育。坚持和完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法制度、领导干部法治讲座制度, 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根据干部职工的工作需求,推行“一堂课”,解剖案例,以案说法,讲清楚政策法律重点,着力提高干部职工的法律素质和依法行政、依法执政的能力,不断增强干部职工学法用法的实效性。 

  加强合法性合理性风险分析。聘请律师提供法律服务,协助做好重大决策、重大行政行为的法律咨询和论证,参与招商引资、规范性文件审查、重大经济项目谈判、合同审核等工作,推动了政府依法行政工作进程,体现了政府法律顾问存在的价值和特殊性及不可替代性。 

  

 

  加强群众法治宣传教育。开展“送法进村入户”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在普法中调解纠纷,在调解纠纷中普法,对排查出的家庭、土地、山林、婚姻纠纷,征地拆迁等突出问题逐一进行实地调解,让群众在调解中受到教育,在教育中解决问题。同时依托“美丽宝山”公众号、“街子天”、“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4·15全面国家安全教育日”、“12·4国家宪法日”以及新冠疫苗接种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街头宣传,组织工作人员与群众面对面开展培训讲座、以案释法、解答群众提出的法律问题,教育引导群众依法维权,通过合法、正规途径反映利益诉求。 

  培养农村“法律明白人”。从村“两委”干部和综治、调解人员、志愿者、村级义务巡防队、农村“四老”中,挑选有一定法律基础知识和热心法治公益人员组建 “法律明白人”队伍,带动每家每户学法知法守法用法。 

  

 

  通过加强干部职工、群众法治宣传教育,合法性合理性风险分析,培养农村“法律明白人”,在宝山乡形成了遇事找法,遇事用法,解决问题靠法良好氛围。 

  

 

  宝山乡 “一总揽、一规约、多联动、十联防、树新风、事依法”的基层社会治理之路,出现了邻里互助、崇尚学习、荣誉为先良好风尚,吸毒人员大幅下降,刑事行政案件明显减少,信访秩序有序规范,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提升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