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的精神有很多种,有坚守边疆捍卫国土13年,疫情大考前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也有俯身沉心做群众知心人,披荆斩棘勇拓边境管控之路的挑战精神……在祖国边陲金平县金水河镇隔界村,就有这么一对传承共产党员精神的好搭档,一起在隔界村谱写着他们的故事。
隔界村位于云南省红河州金平县金水河镇南部,地处中越边境线,因与越南隔河相望,由此得名“隔界”。隔界村有着长约13公里的边境线,且均以河为界,边境管控任务繁重,十分需要有人能够站出来,担起守边重任。
普玉忠:在这里就孕育了这么一位守边卫士,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普玉忠。作为隔界村的支部书记,他从2007年便开始担任60号界碑至63号界碑段的外事界务员,一直默默守护着这段13公里长的边境线。
普玉忠说过,“只要我还能走得动,我就要去巡边,去擦界碑、涂红漆。”来回3小时 26公里,从南列河畔(中越界河)穿行到荆棘丛生的原始山林是他每个月风雨无阻的丈量边境线之旅,13年积累4000多公里巡边足迹是他“逆行”而上,默默坚守,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的最好证明。
庚子年初,疫情暴发,普玉忠又一次挺身而出,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带领隔界村民共同抗击疫情。屋漏偏逢连夜雨,普玉忠的岳母和儿子在此关头接连骤然离世,全家上下悲恸万分。但普玉忠深知此时是抗击疫情的紧要关头,于是强忍丧亲之痛,毅然坚守抗疫第一线,继续带领群众组员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普玉忠不仅仅是边境线上的“丈量者”,脱贫攻坚路上的“领头雁”,更是疫情防控中的“守护人”,守疆初心不移的“好民兵”。
2020年5月,隔界村辖区正式移交红河边境管理支队金水河边境派出所,为进一步加强隔界村的边境管控工作,所支部向上级部门汇报请示,在隔界村修建了“隔界抵边警务室”。党员民警蔺发宝主动请缨,带领8名辅警入驻了隔界抵边警务室,扛起了隔界村边境管控工作的重担。
蔺发宝:一开始群众并不能很好的适应警察的到来,民警蔺发宝更因是甘肃人,一口蹩脚的方言常引得群众笑话,导致工作难以推进。正在他一筹莫展之际,普玉忠申请加入金水河边境派出所护边员队伍,为警民关系搭建了桥梁,通过大力开展警地联建联创工作促进蔺发宝和村民们之间相互了解,蔺发宝也常向普玉忠取经,寻找融入隔界村的方法。
现在的蔺发宝每次到群众家中唠家常,都会随身携带一本《联心日志》用来记录群众的点滴需求。大到办理户口、招工上学,小到婆媳不和、邻里纠纷,甚至路灯不亮等一些小事,他都记在本上。时间长了,就连当地的哈尼民族语言都能听懂了。“俯身沉心,平易近人”的蔺发宝逐渐得到了群众的喜爱。
蔺发宝说:“我觉得现在的我,从普书记身上学习到了许多精神,就像普书记和我说的一样,党员精神可以是很多种,我要践行的就是‘我的心里始终装着群众’。”
几次巡逻下来,蔺发宝认为隔界的管边控边不应该只停留在人防上。为全面堵塞边境管控漏洞,2020年11月份,金水河边境派出所支部主动向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汇报,建议大力推进技防物防建设。
党委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先后在隔界投资了344.8万元,安装了4个双语(中文、越南语)预警提示小喇叭,41个具有越界绊线、区域入侵等安全预测功能的电子监控摄像头,长达4.6千米的物理阻拦铁丝网,还先后在隔界重点地段安装了10个人脸抓拍、卡口功能摄像头。有了这些物防技防设施的加入,隔界的边境管控工作成功完成了从“一目一步”到“一目万步”的转变。
一代代守边人初心不移,历久弥坚。普玉忠和蔺发宝作为共产党员,作为隔界村的当代守边人,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传承了共产党员的红色精神。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回首过往的奋斗路,泥泞路上的那些留下不同大小的脚印的共产党员们,他们都有着同样沉重的脚步。数十年,数百年后,也会有下一批、下下批共产党员,从他们手中接过鲜红的旗帜,继续坚守在边境一线。他们彰显了很多种共产党员精神,但都凝聚着同一种内涵,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红河州边境管理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