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大建设 > 平安建设 > 正文
嵩明:“五治”融合让“五心”尽显
发布时间:2021-04-19  责任编辑:符晓

  2020年以来,嵩明县以小街镇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试点,创新“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相结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在精治上下功夫、在共治上促合力,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社会治理“细胞”工程,实现基层有活力、管理出成效、群众得实惠。

  

 

  政治映初心

  小街镇通过实施“党建”+脱贫攻坚、人居环境提升、乡风文明、民族团结等工程,推动力量下沉、管理下沉、服务下沉,让优质资源、优质服务流向农村“洼地”。

  去年疫情期间,嵩明县小街镇有两个村实行封村管理。小街镇小街社区组织委员肖蕊加入了“线上保姆”志愿服务队,联系服务10户村民,需要买生活用品、买菜、送东西等,也都是通过微信联系她帮忙。

  小街镇在疫情防控中管好“人”、夯实“责”,建强村组队伍,突出党员引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法治显正心

  今年4月12日,嵩明县小街镇政法办、小街派出所、小街司法所联合到本纳克村委会清水塘小组举办了一场“院坝讲座”,宣传防电诈知识,40多位村民到场参加。

  平日里,小街镇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院坝讲座”等为载体,常态化开展 “法律六进”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接受普法教育。同时,全面推行“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使法律服务群众“零距离”。

  小街镇还将原来的最小网格村小组再细化,根据地理位置、人口分布划分出若干片区,再细分出若干网格,每个小网格10-20户,配一个网格员。矛盾纠纷调处、疫情常态化防控、社区的日常工作,都可以在网格内解决。

  “老百姓和社区之间的信息很畅通,管理也更精细了。”肖蕊说。

  

 

  德治聚仁心

  通过选树典型、举办文体活动、加强阵地建设,正家风、纠民风、带乡风。

  开展了以“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为主要内容的各类活动;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开展经常性的文体活动;办好接地气的乡村大讲堂,让村民改变观念、摒弃陋习、凝聚人心、树立信心,进一步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自治近本心

  小街镇推行“群众提、代表定、村组办、百姓评”,引导和鼓励群众参与基层社会事务治理,增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

  2020年,协商通过了小街社区和李官、五条沟、哈前、积德等村红白喜事管理规定。红事由3天缩减到1天,白事从四五餐缩减至两三餐。

  与此同时,畅通群众参与渠道,推进“协商在基层工作”,真正将评价的“表决器”交到群众手中,培育和提升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智治促贴心

  “小街镇古称嘉玲镇。我们最近依托微信公众号,做了一个‘云上嘉玲’小程序。”小街司法所所长、小街镇政法办主任张晓东介绍,这是个集存储、调阅、统计、比对管理对象全要素信息的PC平台和实现管理者、管理对象互通的手机微端平台。

  简单来说,平台可按权限调阅、上传信息、转办交办等。比如,某个在外地读书的大学生毕业后,工作需要村委会出具证明。关注微公号后,可在小程序上录入自己的诉求。后台根据群众诉求转办,工作人员办好证明后盖上公章,扫描并上传,远在外地的学生就可以直接下载打印,免去了来回奔波。小程序目前已完成数据采集,正在导入数据,预计5月下旬投用。

  全镇布置了10颗“鹰眼”,不间断监测集镇及周边村庄,林火监测系统每12分钟巡检1次,可及时发现情况。“这些智能化手段,为基层治理提供了许多便利。”张晓东说。

  “五治”作为嵩明县试点村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剂”的作用日益凸显,逐步实现社情民意无遗漏、为民服务无缝隙、服务管理无盲点。(嵩明县政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