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风采 > 那些人 那些事 > 正文
他像钢钉一样,铆在祖国西南边陲
发布时间:2021-11-18  责任编辑:汪雨春

张建国,男,1985年10月7日生,汉族,甘肃天水人,中共党员,2002年12月入伍,历任战士、排长、检查员、干事、副所长等职务,现任云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临沧边境管理支队勐捧边境派出所政治教导员,一级警司警衔。从西北甘肃到云南边疆,戍守边关19年,张建国像钢钉一样,铆在祖国西南边陲,缉毒、维稳、扶贫、战疫……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秉承“忠诚、奉献、善战、争先”的云南边检人精神,全力参与缉枪缉毒、反恐防爆以及边境维稳等重大任务,因工作成绩突出,张建国先后6次受到上级表彰奖励,3次荣立个人三等功,荣获云南省第五届“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提名奖,2020年因疫情防控成绩突出,被公安部授予个人一等功,2021年因助力脱贫攻坚成绩突出,被中共中央、国务院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今年11月11日又荣获云南省“最美政法干警”称号。

战毒维稳 边境安宁的“守卫者”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维护边境安宁是一名戍边移民管理警察的根本职责。”每当新警分配到所里,张建国总是语重心长的对他们说。

勐捧边境派出所辖区是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勐捧镇,毗邻世界主要毒品毒源地“金三角”,地处“两国两市三县”(即:中、缅两国,保山、临沧两市,龙陵、永德、镇康三县以及缅甸红岩四地)的交接地段,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了阻挡毒品入境内流的一道重要关卡。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狡猾的毒贩伺机而动,企图蒙混过关,然而有着19年毒品查缉经验的张建国和民警们早已做好准备。2020年1月26日,张建国对一辆可疑的外地车进行检查时,发现车内人员体温都超过了37.5℃,疑似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症状。尽管如此,张建国依然没放松警惕,严密防护措施后,对车内人员及物品进行仔细检查,当场从嫌疑车辆的后备箱内查获冰毒32块,净重13.3公斤,一举将5名犯罪嫌疑人成功抓获。

在边境,与贩毒分子斗智斗勇的故事不胜枚举,2020年11月26日夜,根据线索,张建国率堵卡组民警前往设伏。冬夜的高山密林中,寒意逼人,空旷寂静,堵卡民警静静趴在公路旁树丛中静待可疑车辆出现,不敢露出一丝亮光。经过连续蹲守,27日凌晨1时,一辆摩托车向设伏区域驶来,堵卡民警一跃而起上前盘查,车上两人见状,立即跳车向路边陡坡逃去,张建国冲锋在前,一跃而下冲下边坡追击两名犯罪嫌疑人,一不小心被树桩割破小腿,鲜血直流。张建国强忍住疼痛立即组织警力封控现场,对嫌疑车辆进行排查检查,固定证据。经排查,当场从嫌疑人的一个双肩背包内查获冰毒8坨,净重7.968公斤。

“镇守一方,就要让一方和谐稳定发展。”在全力打击毒品违法犯罪的同时,张建国也瞄准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把禁毒、打击跨境违法犯罪和社区工作相结合,通过让涉毒贫困人员脱毒脱贫,让警民携手维护边境安宁,让辖区社会治理更加精细,实现边疆安宁稳定。为此,勐捧边境派出所始终坚持严打毒品违法犯罪,结合“一村一社区民警”和抵边警务室建设,建立“网格化层级管控”模式狠抓吸毒人员脱毒工作;协调地方党委政府和友邻单位,封堵18条非法小路,拉设边境铁丝网2800余米进行有效物理拦截,实施群众举报奖励机制,形成警民联控、治安联防、平安共创的强大联防体系。

“吸毒人员是违法者,同时也是受害者。面对各类被毒品毒害的家庭,有些家庭拉一把比打一把,要好。”为此,张建国依托法治宣传固边防、禁毒禁吸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将法治、打击与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对一些因家人强制戒毒缺乏劳动力和孩子缺少关爱的家庭,张建国就带领民警帮助他们干农活、辅导作业、捐助一些生活物资……在法治宣传、走访摸排、倾情帮扶中挽救了一个个误入歧途的“瘾君子”和受伤害的家庭,把法治之树厚植在边疆热土,把为民情怀倾注在边疆村寨。

“边境多缴一克毒、内地少受十分害。身着警服,就要竭尽全力为群众谋幸福、保辖区平安。”戍守边关19年来,张建国共参与破获毒品案件52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4人,缴获各类毒品240余公斤,查处吸毒人员150余人,成功帮助40余名社区戒毒人员戒掉毒瘾,有力维护了边境村寨的安全稳定,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边境地区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抗击疫情 冲锋在前的“逆行者”

防范境外疫情输入,边境管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21年以来,境外疫情持续蔓延,勐捧边境紧靠缅甸,且无天然屏障,山水相连,边境封控难度较大,勐捧边境自然成为防范疫情境外输入的第一道防线。为此,张建国带领全所民辅警紧盯疫情防控不放松,强化一线封堵、走访排查,群防群治,全力筑牢边境防线。

包包寨作为勐捧镇最为复杂的边境村寨之一,2019年以来,张建国充分发挥兼任包包寨村委会联合党支部的副书记的优势,探索建立民兵守点,重要通道执勤点巡逻、抵边警务室控面的防控模式,不断织密边境防控网。2021年2月,一执勤点民警查获一起偷渡案件,查获偷渡人员5人,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人员3人。

“打击偷渡违法犯罪必须全链条打击,只有把链条打完,把团伙打尽,才能清除毒瘤”张建国说。凭借严谨细致不服输的精神,张建国带领民警通过认真分析比对嫌疑人供述,筛选各类信息数据上万条,排查出可疑人员15人,最终经过一系列分析排查,锁定了该团伙的幕后负责人,张建国立即带领民警在邻县将该嫌疑人成功抓获。

“所领导带头坚守阵地,我们更应该守好阵地,确保边境辖区绝对安全稳定。”作为所领导的张建国,带头指挥,带头奉献,民警辅警们看在眼里,也默默坚定了信心。其实,早在疫情暴发之初,已3年未回家过春节、准备休假结婚的张建国当即决定暂缓休假,毅然奔赴防疫执勤点,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就这样,张建国带领民辅警们在执勤点既开展边境巡逻防控、查缉管控,配合卫生健康部门检查来往车辆、人员体温等,又负责深入走访边境村寨,开展疫情防护宣传,协助地方政府对返乡人员排查登记。

“请您一定注意自我防疫”、“遇到身体有不适请及时到医院检查”、“祝您一路平安”……字字句句包含了执勤人员对在外奔波的旅客们的衷心祝福,有时部分旅客因特殊原因滞留在执勤点,张建国会安排执勤点便民服务处为其提供开水、方便食品等。张建国带领战友对执勤点过往旅客实行100%查证件、100%测体温,共筛查疫区人员860余人,检查人员5万余人次,车辆2万余辆次,劝返管控车辆2100余辆、人员5000余人,实现辖区群众“零感染”。

今年以来,境外疫情形势反复无常,疫情防控压力进一步增大,张建国带领所民辅警按照疫情防控策略,带领队员组建党员突击队,严密监控交通干道及安置酒店等风险大的监测点动态,并加强辖区企业周边治安环境整治,强化治安巡逻防控,提高见警率、管事率,截至目前,共抓获偷渡人员51人,组织、运送者26人,查获“三非”人员14起205次,发放各类宣传单5千余份,走访群众1000余人次,通过群众举报查获“三非”人员43人,为维护边境地区安全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

助力发展 辖区群众的“贴心人”

今年8月20日,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回信后,张建国深感责任重大,“作为服务群众的基层边境派出所教导员,一名移民管理警察,责任重大,总书记勉励的‘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就是我们的行动指南和方向。当前,我们最关键要做的就是在维护好边境辖区安全稳定的基础上,全力维护好民族团结和助力群众生活幸福。”

关爱辖区群众,对张建国来说,早已经不是第一次。2008年,张建国将辖区贫困学子李光仙确定为重点结对帮扶对象,定期上门辅导功课、心理疏导、筹集学费生活费……帮扶从未中断。2020年6月,李光仙被扬州大学录取,贫困的家庭无力负担,张建国得知后立即发动爱心人士,募集4万元学费助她顺利入学。

“通过教育帮扶助力山区里的孩子走向更远更大的地方,让勐捧镇发展的越来越好。”张建国一直把助力辖区教育作为对接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

真情帮扶,久久为功。2021年8月,张建国联合镇党委政府开展“爱心帮扶、助梦起航”的助学活动,通过利用政府临时救助保障和市政府专门下拨给自己的脱贫攻坚为民办实事专项经费20万元,通过建立分批分阶段常态化对辖区的学生进行帮扶。此外,张建国还充分发动社会各界企业和爱心人士共同参与到资助活动中,扩大捐助范围,形成长效机制,帮助更多的孩子实现梦想。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张建国还聚焦助力脱贫和发展,张建国带领民警深入辖区7个贫困村开展走访调研,倾听群众心声,掌握村情,因地制宜研究出了符合当地实际的高山峡谷立体农业。

为防止村民盲目投入,张建国注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农村持续发展的项目,积极联系农业专家入村考察,邀请有丰富种养殖经验的养殖户传授经验入村指导,为广大种养殖户打开新思路、介绍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形成了“牛羊-经济林-甘蔗地-烤烟”的高山峡谷立体农业,让农民兄弟切身感受高效农业的发展成果。2017年以来,张建国共发动468户农户种烟,增收514万元;扩大甘蔗种植面积453亩,增收603万元;扶持10余户村民饲养并出售生猪3790头,提高了收入。2020年底,勐捧镇7个贫困村成功实现脱贫目标。

今年勐捧镇全面脱贫以来,张建国又将目光聚焦与如何推动群众实现稳定收入和长久的发展建设。为此,张建国带领民警深入辖区村寨开展走访调研,进一步了解掌握群众脱贫以来的发展建设情况。同时,结合此前调研推广的“牛羊-经济林-甘蔗地-烤烟”的高山峡谷立体农业进行细致考察,切实找准长期发展的路子,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如今的勐捧镇早已经从原来的闭塞贫困、深受“毒”害,发展到如今的和谐稳定,百姓一门心思谋发展,精气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着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我作为一名移民管理警察感到特别欣慰,我会继续站好每一班岗,守好每一份责。”张建国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