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河边,风微凉,两个人,一道光,路很长,夜未央……夜深了,整个小山村都沉浸在睡梦中。在大片寂静和黑暗弥漫开来的时候,有一束光,不与黑夜相融,不与长夜共勉,他们就是在红河848公里边境线上的“伉俪之光”——张光亮、张潇夫妇。
光之初:火热
张光亮是红河边境管理支队坝洒边境派出所的一名民警,妻子张潇是该所的一名边境专职辅警。因为张光亮工作的原因,夫妻二人长年分居两地,为了团聚,几年前,张潇选择带上孩子从山东省莱芜市跨越两千公里,来到坝洒边境派出所当了一名边境专职辅警。
一张双人床,一个简易的小柜子,一间不足15平米的屋子,这就是张光亮一家三口幸福的“家”。由于社区民警的工作性质,张光亮不是在社区走访,就是在巡逻的路上,陪伴家人的时间少之又少,所以每一次的亲子时间都犹如“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让他格外珍惜。
“家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我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一家人能够好好的,我和孩子会在背后默默支持他。”做出远离家乡的选择是艰难的,在张潇饱含泪水的笑容里,是深深的无奈,也是满满的理解。成为了和丈夫一样的守边人,她才真正理解丈夫的选择。从大城市到小县城,从城市柏油大道到边境乡间小路,面对稍显“孤独”的异乡生活,张潇逼着自己克服炎热的天气和饮食差异,硬是把自己熬成了“本地人”。
光之迹:炙人
近期,国内外疫情形势日渐艰巨,张光亮儿子所在的托管中心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全面停课,无人照料的小家伙只能暂时跟着妈妈在所里工作。乖巧、懂事的孩子似乎也明白了什么,总是默默地陪着妈妈,不吵不闹,而越是这样,张潇的心里越是觉得内疚。
“以前我们基本上都是通过微信视频见面,包括孩子出生的时候,我也没有在家,是孩子出生以后我才回去的,一直到现在,心里都感觉愧对她。”下乡路上的张光亮看着手机相册里两人的照片神伤地说道。
4月19日傍晚18时10分,正值饭点,本应围座一起吃饭的两夫妻,却只能在大门口互相对视一笑,一个往左、一个往右。张光亮在食堂打包着准备送往各边境执勤卡点的盒饭,妻子张潇却急匆匆向幼儿园赶去,因工作的特殊性,每天她都只能麻烦老师多帮助看管孩子一段时间。
张潇常说,来到这个陌生的边境小镇,虽不能像别的家庭一样花前月下,但每天能看着他忙前忙后的身影也感觉特别温暖。
来到幼儿园,看着空空的教室和独自留等候的浩浩,张潇觉得亏欠孩子,而孩子的懂事更让人心疼,“妈妈,你看”,浩浩指了指自己额头上老师奖励的小星星,此时的张潇好像觉得一天的辛苦都是值得的!从幼儿园到派出所,来回近一个小时的车程。回到派出所,浩浩看见妈妈的车没有往宿舍的方向开去,“妈妈,我们不是回家吗?”“宝贝,刚刚妈妈忙着来接你放学,还有一些今天必须完成的工作没做完,得让宝贝陪妈妈一起加班啦!”
办公桌前,张潇正忙着整理归档民警们一天采集回来的各类信息数据。窗外,一个可爱的小男孩正趴在窗台上等待着妈妈下班,透过窗户,从孩子的角度根本看不见妈妈的脸,但他知道,只要电脑的光亮黑下来,妈妈就可以带我回家了。22时15分,张潇带着浩浩回到宿舍,可此时张光亮正拿着手电筒在漫长的中越边境线上巡逻。
他的手电筒光、她的电脑屏光、小孩子等待的目光,这三道光不仅是家人的心灵交汇,更是照亮国门口、界河边的一座座灯塔。
光之芒:耀眼
穿上警服,他们是战友,换上便装,他们亦是携手共度余生的挚爱,这身代表荣誉和使命的“藏青蓝”把他们紧紧的连在一起,“疫”路相伴,一路同行,在这张美丽的国门蓝图上,留下了他们携手绘制的一笔。
“想跟她说对不起,这么多年也没有尽到丈夫的职责,以后会继续努力,希望家庭越来越好。”张光亮说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只是大疫当前,他们选择了舍小家为大家,在边境线上默默奉献着,用自己的负重前行保一方平安,用自己的坚持笃定守护我们的岁月静好,而作为普通人,我们能做的唯有支持、理解和配合。
今年6月,曼美社区群众反映有人疑似窝居在社区吸毒,接警后,派出所按照群众描述与线索搜集,通过“两图一网一表”社区警务工作机制,现场准确抓获数名吸毒人员。有了成功的检验后,张光亮又和同事在边境突出的跨境违法犯罪治理创新方面频频发力,机制运行以来,他共参与查获吸毒人员4名,查获涉私案件5起,查获涉私货物2.36吨。
“这是我的名片,我是坝洒边境派出所的社区民警张光亮,如果说平时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可以打电话给我。”不厌其烦,不知疲倦,张光亮像个“陀螺”奔波在边境线上,而在他坚定脚步的后面,是一直默默支持着他的妻子。
在移民管理警察队伍里,还有许许多多像张光亮张瀟夫妇一样的双警家庭,他们用爱支撑“小家”,用责任捍卫“大家”,把最美好的爱情化为忠诚履职的动力,用实际行动共同担当使命,守护国门的安全顺畅,他们是边境线上最耀眼的“伉俪之光”。(红河边境管理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