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今天的讲述人
余润强
从“孔雀之乡”再到独龙江畔
让我们一起聆听
民警高艳平和
辅警唐小聪
这段师徒情缘是怎么延续的
独龙江乡位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北部,这里是一个鲜为人知的角落。这里雪山连绵,峡谷陡峭,在独龙江隧道没通之前,每年的5月到10月,大雪封山,这里便成为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60年代的独龙江乡马库村不通电、不通路,没有学校。1963年,人民子弟兵进驻马库村,与独龙族群众在山包上搭建了简易房,官兵们充当教员,手工制作课桌、黑板、粉笔,独龙江乡“马库警民小学”就这样成立了。
1997年,唐小聪7岁,正是上小学的年纪。他回忆道:“看着身边的小伙伴都去上学了,我很羡慕他们。”唐小聪每天割完猪草就会悄悄地来教室外面听教员讲课。
有一次,唐小聪又踮起脚靠在墙边听课,刚好被经过的教员发现。“小朋友,你怎么不进去听课呢?”唐小聪当时心里既紧张又兴奋,连忙跑开了。
一天,官兵们正在辖区走访,刚好看到唐小聪从家里出来,于是走到他家里,劝说其父母让小聪来学校读书,第二天,唐小聪开心地走进了教室。
由于家庭贫困,多数孩子都是光着脚上学,划伤、冻伤是常有的事。于是教员们白天上课,晚上就坐在油灯下给孩子们做草鞋,还定期给孩子理发。
“那个时候家里没吃的,肚子又饿,来到学校,教员们给我们做饭吃,大家围坐在火炉旁,吃着热气腾腾的饭菜,开心极了。”唐小聪回忆,小学的三年是自己最难忘的时光。四年级以后,唐小聪离开马库到外地读书,叔叔们教育自己要好好读书的场景时常浮现在脑海里。
那时唐小聪心里就想着,长大后自己也要去当兵,像叔叔们一样。
初中毕业后,唐小聪报名参军,他通过了层层筛选,成为了一名边防武警战士,他被分配到木康边境检查站,也是在这里他遇到了高艳平。
当时,作为一名新兵,唐小聪啥也不会。带他的是比自己早两年入伍的高艳平班长,唐小聪心里十分佩服这位工作上,肯吃苦、爱学习,业务能力强的查缉能手。
“工作上班长对我要求十分严格,教育我在查缉过程中不能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最开始唐小聪干事比较马虎大意,没少挨高艳平批评教育。
为了让唐小聪尽快胜任工作岗位,高艳平没少下功夫,不仅在查缉过程中手把手教,带着唐小聪爬车顶钻车底,有时间还认真讲解毒品的种类和危害。唐小聪很快掌握了查缉方法,因工作突出,还被评为优秀士兵。
“高班长工作上要求很严格,生活中却是位十足的好大哥。”唐小聪回忆,有次感冒生病,高艳平主动为自己打饭。冬天天气冷,高班长还将手套让给自己戴,他自己手上却长满了冻疮。
“小聪,回家了要好好干,不要给我丢人。”“班长,有时间到独龙江来看我。” 5年军旅生涯结束,唐小聪光荣退伍,结束了自己的军旅生涯,两人也就此分离。
退伍回到家乡后,唐小聪娶妻生子,生活其乐融融,高艳平依然每天在执勤点干着自己喜欢的工作。
退伍后的唐小聪,也有过迷茫,找不到方向,但高班长的话一直激励着他,恰巧这时候听说独龙江边境派出所招录辅警,“服务辖区老百姓,这不正是自己小时候的愿望吗?”唐小聪和弟弟果断报了名,如愿当上了辅警,他勤劳做事,诚实待人,每天下乡给民警当翻译,很快成了所里的工作骨干。
2019年,公安边防部队全部转改为人民警察编制,橄榄绿变为了藏青蓝,高艳平被分配到怒江边境管理支队独龙江边境派出所工作,刚好遇到当辅警的唐小聪。
“因为以前在检查站主要是开展查缉工作,到派出所工作环境的转变让高艳平很不适应,群众工作开展起来也不顺利。”刚分到所里的心里的他有道不尽的苦水。
见老班长整天发愁,唐小聪看在眼里急在心底。一有时间,唐小聪就带着高艳平到老百姓家里走走转转,熟悉辖区情况。有了唐小聪当翻译、做向导,高艳平很快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工作起来得心应手。
虽然脱下军装、换上警服,面对改变他也有不舍、有怀念。但是他初心不改,面对困难挑战他一如既往、勇往无前。
“班长,快到家里来,我妹妹唐晓燕生病了。”2019年9月的一天夜里,正在登记白天走访台账的高艳平接到了唐小聪的救助电话。高艳平连忙叫上驾驶员就往唐小聪家里赶。当时只见唐小聪的妹妹躺在沙发上,脸色苍白,呼吸困难。“小聪,赶紧送医院。”高艳平连忙将唐晓燕背上警车就往乡里赶。
两个小时车程赶到乡卫生院,唐晓燕被诊断为肺炎,要立即转院到贡山县医院医治。高艳平连忙联系车辆送唐晓燕到贡山。因抢救及时,唐晓燕转危为安。
“不仅对我妹妹是这样,高班长早就把辖区群众当家人,哪家需要帮助,他都会挺身而出。”唐小聪一直心存感激和敬佩。
他们都一直在自己的岗位上吃苦耐劳、兢兢业业、忠诚担当始终在这极边之地发扬着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三牛”精神。(独龙江边境派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