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动态 > 警界传真 > 正文
【我为群众办实事】25平方公里的眷念!没水没电网络信号差……
发布时间:2021-10-14  责任编辑:汪雨春

  金秋十月,秋风送爽,轻轻抚摸着怒江大峡谷的脸庞,偶尔夹杂着丝丝寒意。 

  从怒江州上江镇出发,道路两旁的玉米杆上撑满了黄油油地大棒子,汽车不知驶过多少个类似6、70度的大陡坡,车里后背惯性紧紧贴在靠背上,转弯处车轮与地面深入接触嗤嗤作响。24公里60分钟的行程,到达海拔2000米的半山腰上,左侧就是蛮英警务室的落脚点。

  

  蛮英警务室自然风光

  

  2020年5月,云南怒江边境管理支队上江边境派出所蛮英警务室正式建成,辖区面积25平方公里,由于警务室位于蛮英村小横沟小组,故而大家又喊它小横沟警务室,一眼望出去大山上沟壑纵横。因疫情防控工作需要,第二天民警胡斌带着2名辅警就住进了“新家”。

  警务室是半山腰一栋孤零零的三层砖瓦房,与门口疫情防控点的一顶帐篷相互照应,然后呢?然后什么都没有了。一转眼就过了21个月。

  警务室硬是变成了家的样子

  “我第一批上山入驻,当时连续停了5天水,我和战友连续吃了5天泡面。”胡斌刚到警务室的时候,那里没水没电网络信号差。

  胡斌就带着辅警们到村里装电表、架电杆,为警务室拉起了电线通上了电,从此漆黑的半山上有了透亮的灯光,结束了晚上民辅警用手机当电筒的日子。

  要找到水源并不容易,要再往山上走2个多小时,海拔3、4千米的地方,民警就找来水管,在离警务室最近的水源接口处引水到警务室,并时常对水源管道进行维护,保证群众和警务室都有水喝,可是每当下雨,山上发生滑坡泥石流,水源就会受阻时有时无,这时民警就会带着辅警上山及时进行抢修。山路难行,砍刀开路,遇水搭桥,时间久了次数多了,硬是盘出一条人走的路来。

  “为了保障警务室的吃饭需求,派出所每周星期三会派车来送菜,下雨天就不一定了。”部队转制前,民警胡斌从事后勤工作,喂猪种菜样样精通。为了随时都能让战友们吃上新鲜的食材,休息之余,他带着辅警们修鸡圈、建猪圈、挖菜地,并买来小猪仔、小鸡仔进行饲养。翻出一些土地来种上了蔬菜和玉米。种瓜得瓜,如今不仅保障了警务室吃菜需求,甚至将多出来的送到其他警务室。

  警务室的菜园子丰收了

  

  

  “万一哪天道路中断了,至少大家不会挨饿。”胡斌道出了自己的担忧。如今漫山遍野肥猪在圈,鸡鸭成群,山坡上金灿灿的玉米地里硕果累累,向世人诉说了勤劳的喜悦。一背背硕大的玉米棒背进了警务室,做成美食端上了餐桌,满口留香格外香甜。

  吃住条件解决了,警务室时常响起欢声笑语,是劳作小憩时的亲切交谈,是茶余饭后的家长里短。既然选择了在警务室扎根,那就要把警务室打造成家的样子,而家是温暖的样子。

  3位民辅警和他们的6000名群众

  上江镇位于怒江、保山、大理“三州四县”交界处,是进入怒江地区的南大门。边境派出所辖区面积大、驻地群众众多,异地安置点的投入使用进一步加大了治安管控难度,使得警力配置较为分散。

  蛮英警务室配备有1名民警和3名辅警,负责辖区近6000名群众的治安治理工作,相当于人均1000多人的管理比例,其实不然,据民警讲到,要另外安排1名辅警和群众在疫情防控点开展执勤任务,相当于警务室1名警力要管着2000名群众的警务工作。

  

  民辅警出门去开展工作

  

  

  “我们每天除了吃饭和晚上休息时间,基本上在山上奔走。”辅警和付山是兰坪人,第二批被派出所分配到警务室,刚刚高中毕业,本想着体验一下生活,没想到一干就是一年。刚来警务室,不熟悉当地方言、老百姓不买账、山上道路崎岖难行,让这个不经世事的小伙子犯了难。

  于是民警胡斌手把手教业务,每天带头往山里钻、向老百姓家里跑,和付山就跟在这个好大哥身后走,身旁学,时间久了,走的路多了,条条道道熟悉了,干起工作变得十分干练。

  

  民警帮助群众卸下装满玉米的背篓  

  “只有认真帮助老百姓干事,辖区群众对你工作认可了才会买你账。”渐渐了警务室民辅警和驻地群众熟悉起来,大中午看到这群小年轻饿着肚子入户走访,就会主动喊到家中坐一坐,歇歇凉。

  “这一批群众的身份证下来了。”10月11日中午,警务室民警段显富接到一通电话,原来是胡斌打来的,交代他要尽快送到群众手上。“叔叔的身体还好吧。” 段显富关切道,前几日胡斌父亲生病住院,胡斌不得不请假反下山去看望家中父亲,而他心中却仍然惦记着辖区的群众。

 

  警务室民辅警为群众送证上门

  “一张张身份证送到行动不便群众手上的时候,他们感激的笑容就是我们工作的动力。”正是这一信念,勉励了警务室民辅警,就算千山万水相隔,也会一直向前。

  巡逻走访、法律宣传、行业场所检查、护校安园守护。警务室没有警车,大路上依靠辅警的摩托车,小路上就只能步行,民辅警们用双脚丈量辖区几十公里的角角落落。

  深秋月下隐警身,寒风一夜到清晨。风餐露宿,披星戴月,3名民辅警和他们的6000名群众的故事仍在续写......

  想家的时候和亲人开视频还得有求于信号

  对于外界大多数人来说,怒江州不算繁华,甚至远离闹市十分偏远,可谓西南边陲,可是在知情人眼中,边境警务室才算得上是真正的与世隔绝。

  靠近边境,地处大山,远离世俗,孤零零的矗立在那里没有生气,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就算面前万千烟火,锣鼓喧天,仍然感觉会被孤独感裹挟全身。

  “作为戍边人,陪着家人过节、和爱人花前月下,无疑是一种奢望。”谁说不是呢,蛮英警务室民警加辅警平均年龄二十四五岁,正是风华正茂、青春正扬的年龄,然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柿柿红,21个月600多天待在一个地方,唯一变化的是稚气的脸上满是风霜痕迹,柔和的眼神变得更加坚毅。

 

  警务室民辅警辖区走访路上

  民警段显富刚到警务室不久,远处风光无限好,美丽的大山环抱山水,晨曦的空气让人神清气爽,他告诉身边战友,这里的环境多舒服呀,他怀疑孤独的存在。一天两天三天,时间一久,窗外的景色也已不再怡人,晚上位于风口子上的警务室外边狂风呼呼作响,关上窗户也让人难以入眠,不关窗户寒风袭来,冻得又受不了。于是他开始变得焦虑起来,整晚整晚的失眠。为啥胡斌能在这里呆这么久?时间久了慢慢有了答案,信念坚定了一切也就习惯了。

  “风吹草动能引起我们的警觉,早上气温低能提前没了睡意早点起来干工作。”渐渐的段显富学会了换位思考,其实也没那么糟。

  “上山常年多风雨天气,有时候好几天云雾散不开,特别是冬天的时候,大晚上外出处警,寒冷的气候让人受不了。”辅警胡林红是和胡斌一起上来警务室执勤的,尽管现如今调配到了其他执勤点,可他对这里的自然气候环境还是记忆犹新。冬天的时候衣服好几天干不了,经常待在这样的环境中全身关节酸软发疼。

  想家的时候甚至想和家里人开开视频也成为了一种期望。去年中秋和国庆节是同一天,大晚上,山下灯火通明,辅警姜吴从衣服兜里掏出处警归来辖区群众送的一块月饼,看着天上的满月,思绪飞到了老家,幻想着去年和父母亲一起过节看电视吃月饼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景,不自觉的拿出手机,好几通视频硬是拨不出去,狠狠咬下满嘴月饼,随着眼角的泪水一起咽下去。

  “小横沟待久了,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承受着孤独,然而就是这种等待孤独的时候对于我们也是一种成长,辖区稳定了,群众满意了,我们也值得了。”刚买来没多久的笔记本已经被胡斌在下乡途中记录得满满当当,他在纸张最后一页的空白处这样写到。

  

  民辅警骑着摩托去开展辖区警务工作

  小横沟的路不在汽车奔跑的大马路上,不在人行道中央,而是在石砌的悬崖牙子上延伸。在这25平方公里的风景里,胡斌和辅警们有他们自己的道路要走,这条路直通老百姓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