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什么?
是奉献,是奋斗,
是心之所向,是逆行而上,
是对生命的执着坚守...
在昆磨高速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善言语,却数十年如一日发放“福字帖”提示;他们寻常普通,却在危急险难关头挽救了一条又一条鲜活生命;他们热血青春,却义无反顾守住“死亡之坡”,把大风垭口铺就成一条平安大道。
这是一支来自云南玉溪、殊荣不断的英模团队,是首创救命“大网兜”、自助消防水箱,打造“五位一体”山岭高速防控模式,被誉为“哀牢山守护神”的最敬业交警。
为梦想奋斗,为青春喝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风垭口,听“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朱进伟和他的战友们真情讲述……
玩命的较真
5月1日,五一长假第一天,昆磨高速公路玉溪段车流量创下了历史新高。玉溪交警也一如既往地按照提前制定好的保通方案,取消休息,全员上路,负责保障昆磨高速玉溪段畅通。
这一轮长假,王梓聿和两名辅警驾驶警车值守在甘庄立交,负责甘庄至红龙厂路段的巡逻和交通事故处置。早上的短短两个小时里,他们已经处置了6起交通事故,涉及14辆车,事故现场他一边跟几位肇事车辆驾驶员进行着调解,一边还要保持专注随时应答对讲机,忙个不停。他笑着说“这样的场面早就习以为常了”。
正午时分,烈日当头,车外气温已升至35度,他和两名辅警在警车上随便吃了点盒饭,没怎么休息,就接着巡逻了。来到昆磨高速公路从甘庄至青龙厂一个弯道外不远处,一辆大货车因为故障抛锚在路边。王梓聿和两名同事刚从红龙厂巡逻至此,高高的隔离带,阻挡了他们的视线。
警车上的同事通过扩音器喊话,询问对面正在修车的司机安置了三角警示牌没有。虽然得到了肯定答复,但凭着一种职业本能,王梓聿感到,司机没有说实话。
把警车停在路边,王梓聿拉开门下车,确认后方无车驶来,便穿过公路,爬上隔离挡墙,目光扫向车辆后方,果然没有看到三角警示牌。他跳下隔离带,几步冲到高速公路另一侧,压抑住心中埋怨,立即让司机到150米外安置好警示牌,然后苦口婆心地告诫了一通高速公路安全的注意事项,然后翻越隔离带返回。
在记者眼中,车辆川流不息,横穿高速公路、翻越隔离带,这样的行为简直是在玩命。
对此,同事杨兴亮解释说,驾驶警车到前方收费站调头,需要至少一刻钟的时间,而高速公路上惨剧的发生,往往只是一眨眼的功夫,职责所在,不得不冒风险紧急处置。
5月1日,王梓聿先后在该路段来回巡逻七次,巡逻里程252公里,经他之手处理的交通事故和故障车共有十起,七起碰撞,三起车辆危险停放。
他告诉记者,这一天并不算忙碌。他拿出一本工作日志,随手翻开上一周其中的一页:
早上6点,晨巡;上午9点,青龙厂,轻型货车非法改装专项整治;下午3点,南溪,货车不按规定车道行驶专项整治;晚上8点,夜查;晚上9点15分,出警,处理交通事故;晚上10点,夜巡;凌晨3点12分,出警,处理交通事故。这段日志记录的是4月28日王梓聿及其同事的主要工作。仔细一算,这一天,他们在岗时间超过了21个小时。
“遇上伤人或者是死亡交通事故,现场要抢救驾乘人员,维护交通秩序,勘察完现场返回驻地,还要接着做笔录……忙起来一两天难以合眼是常有的事。”元江目前有三个交警中队,分别是甘庄中队、红龙厂中队和大风垭口中队,平日里王梓聿他们一组4个人就分散在三个点轮流值守,三个点总管辖里程达到了105公里,他们平均每十天轮休一次,至于长假,从事高速交警这个职业六年来,就从未正常休过一次。
从失落中奋起
就连同事都没有多少人知道,王梓聿大学学的是英语专业,而且有八级英语水平证书。
2015年10月,因为放不下儿时的梦想,已在昆明一家银行就职的他回到玉溪,半年后顺利通过公务员考试,成为了昆磨高速公路上距离玉溪最远的一个交警中队的一名成员。
当时,有朋友曾打趣王梓聿,说他从城里人变成了贴近自然的荒郊野人。他也品尝到自己人生这次转型所带来的苦涩。告别都市生活,驻扎到大风垭口,无论工作、生活,一开始都让他无所适从。夏季时40多度高温的热和闷,给他来了个下马威;大学专业是英语,完全和交管不搭调,在新的岗位上,法律法规不熟,业务技能生疏,置身事故现场时的恐惧,让他感到了失落、不甘和焦虑。
大风垭口位于墨江与元江两县交界附近,从这里到红光,是一段27公里的长坡,从坡顶到坡底海拔落差达1100米,由于高速公路修建时间早,道路设计等级低,弯急、弯多,坡长、坡陡,且一年中能见度在50米内的大雾天气超过百天。自开通以来,这一路段重载货车起火和失控导致的车毁人亡事故频发,曾造成超过1000多辆货车失控,123人死亡,300余辆车被烧毁,这段长坡曾是全国闻名的十大危险路段。
2007年,玉溪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在大风垭口设立交通安全检查服务站,2016年成立了大风垭口中队。经过几年探索,集“提示、清患、应急、自救、保通”“五位一体”的山岭高速长下坡路段的生命防护工程已日趋完善,曾经的“死亡之坡”变成了平安坦途。
2015年,王梓聿到这里刚工作不久,便赶上了大风垭口中队成立。翻阅过往资料,一起起惨烈的交通事故图文资料,让他感到触目惊心。
超长下坡、大雾天气、长假期间应急管控模式的探索;铺设防滑沥青,改造、增设自救匝道,加高中心隔离墙和右侧挡墙,安装过渡性护栏,种种针对性极强的保护性措施的提出和落地,自主研发预警系统、自救水箱和匝道外救命大网兜的发明……让王梓聿明白了平凡的交管岗位上,也能创造非凡的奇迹。
进驻元江一段时间后,中队前辈们改写“死亡之坡”历史的故事,点亮了王梓聿的内心。
朱进伟、胡锦文两位楷模驻守元江17年,奉献了他们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只有踏踏实实的工作,没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只为更好地守护生命。
因为痛风,每当病发的时候,朱进伟站起来都困难,却步履蹒跚地走向驾驶员,送上那份提示与祝福的身影,深深地拨动了他的心弦。
把“死亡之坡”变成平安坦途,让王梓聿切身感受到了交管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让他逐渐接纳了这里的风与雨,看淡了这里的冷与热,业务能力突飞猛进,迅速成为一名活跃在27公里长坡这条青山和悬崖间黑色飘带上的合格“追雾人”。
传承大爱的真谛
时过六年,王梓聿当初有过的那份浮躁早已烟消云散。如今,他是一名两岁孩子的父亲,在孩子最需要陪伴的时候,交警这份职业却让他略显惭愧。
王梓聿常说,在这条公路上的司机其实和交警是同一类人,奔忙在外,让家人牵挂;节假日一个人孤守在驾驶位上,不能同亲人团聚。但让他们的行程多一份平安,自己责无旁贷。
一次,一位中年男子醉酒,闹着说要到玉溪买车,便跑到了高速公路边堵车,他的妻子知道这种行为的危险性,也跟了上去,却怎么也无法把丈夫劝回家。王梓聿冲了上去,二话不说,把他拎入巡逻警车送回了家。
还有一次,一位老人挑了两筐菜准备到红光卖,因为错过了公交车,老人准备顺高速公路一路步行过去。巡逻至此的王梓聿问明情况,把老人及其货物送到了红光。
几年来,在值守的这条交通大动脉上,他当过放牧人,多次驱赶过牛羊下高速公路,搬过山上的落石,锯过倒伏到路上的树木,用锯末埋过散落到路面上的机油,和驾驶员一起扑灭过轮胎起火的车辆……较真和细致的工作作风,让当地群众和往来的众多司机记住了这个外表瘦弱的热心交警。
王梓聿说,自己也有发飙的时候,最让他冒火的是那些抛锚后只记得检修车辆、却忘记放置警示牌的司机。对这类人,温文尔雅的他也会露出冷硬的一面,毫不留情加以训斥。
“作为一名元江段上的一名交通警察,让我们守护的路段多一份通畅,少一起事故,是自己职责和使命所在。”他告诉记者,自己所在的队伍是一支光荣的团队:先后被评为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被省委、省政府荣记集体一等功,被省公安厅记二等功……
在这支队伍里工作的六年,时时感受着那种催人上进的力量,明白了“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份量,领悟到了用大爱守护生命平安的真谛。
“把坚持打包在岁月中,你会感到,生活是甜的;把努力书写到行为中,你会感到,人生是美的”。采访的最后,王梓聿微笑的说到…(玉溪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