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电视剧《士兵突击》里班长李梦对士兵许三多所说的一句话:“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刚听到这句话时我只是觉得很有意思便记了下来,到后来参军入伍到了边防部队,再到后来集体转隶到国家移民管理局,短短4年间认识了许多来自天南海北到祖国西南边陲站岗放哨的同事,突然就感受到这句话的深意。
我所在的单位叫怒江边境管理支队称杆边境派出所,前身是称杆边防派出所,2018年底根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转改为现在的称杆边境派出所,改革的新征程中我也陆续迎来了许多来自来自全国各地的新战友,他们当中有的是服役15、16年的老兵,有的则是20出头的90后,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杨华平和李未清便是他们当中的一份子,因为年纪的缘故大家都称他们为“老杨”和“小李”。2020年3月,为进一步强化边境地区社会治理工作,根据工作安排,他们携带好装备赶赴辖区抵边村寨排把村开展驻勤工作。
“习惯了搬家”
对于前往抵边村寨驻勤这件事他们并未感到不习惯,从警14年的“老杨”曾经先后在6个岗位工作过,年纪不大的“小李”也曾调换过4个岗位,无论是在执勤查缉还是突击检查,“老杨”和“小李”也算得上是身经百战的老手了,对于这样的“搬家”他们表示早就已经习惯了,作为一名曾经的边防战士,如今的移民管理警察,忠诚和服从是刻在他们骨子里的东西,只要工作需要,他们的行囊随时都是备好的。
“哪里都是家”
对“搬家”这样的事情没有感到不习惯,但并不代表没有困难,而且这次所面对的困难和挑战是从前未经历过的,首先是食宿的问题,初到排把村时警务室还在建设当中,“老杨”和“小李”只能借宿在村委会的闲置用房中,支上一口锅,摆上一张饭桌简易的厨房就算是搭建好了,摆上几条凳子,铺上床板便是一张床。下一个困难自然就是语言了,他们一个来自贵州、一个来自湖南,而辖区的傈僳族群众大多讲的却都是傈僳语,有时遇到不会讲汉语的群众,该如何沟通?据“老杨”回忆刚到村里进行走访的时候虽然有当地的辅警兄弟在进行翻译但是多少还是有些“大眼瞪小眼”的感觉,老百姓讲的他们听不懂,他们讲的老百姓听不懂,一天下来也走不了几户,没办法只能在工作中不断和身边的同事学习。另外就是交通了,虽然乡村公路早多年前就已经畅通,但是到执勤点和部分村组通行条件并不是很好,加之警务室并未配备装备车辆,所以多数时候“老杨”和“小李”走访工作都需要依靠摩托车代步,遇到路难走的地方还得依靠双脚走上一段,不过当遇到雨季的时候摩托车也变得不再管用了,所以出行的安全一直也是他们最注重的一件事,只要是出门,大家都会叮嘱上一句“注意安全”。
去年6月份警务室建设完毕,“老杨”和“小李”终于如愿搬入“新居”,“新居”内厨房、热水器等设施也一应俱全,渐渐地当地的群众也习惯了这户“搬迁户”的存在,过往时总要时不时和他们搭上两句话,他俩也会自然的应上两句学来的傈僳语。
“守好大家,才能更好的守护小家”
不觉间,“老杨”和“小李”已经在排把警务室驻勤近一年了。因为排把属于抵边村寨,过年期间依旧要正常的开展执勤任务,因此今年的春节期间“小李”主动提出把回家过年的机会让给“老杨”,让他多陪伴一下自己的家人,他和其他同事则继续坚守在警务室过年,他说:“能回家团圆固然很好,但是在这里坚守一样意义重大,我们只有把大家守住了,才能更好的守护我们的小家。”
一年以来,他们结合“百万警进千万家”“法治固边防”、疫情防控等专项工作,共走访群众1000余户3000人,调解各类矛盾纠纷7起,组织群众签订不参与跨境违法犯罪承诺书1500余份,组织开展法律宣传35余场次,组织护边员培训8次,完善建立网格组织90个,完成界桩巡查2次,小道、岔道巡查320余公里,尤其是自警务室正式入驻以来,该村全年受理行政案件仅为9起,刑事案件仅为1起。
“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此刻,我对这句话有了新的认识,平日里我们并不敢将“奉献”二字随意说出口,相比近日为护祖国安宁献出鲜血和宝贵生命的英雄的边防军人们,我们现在所吃的苦不算什么。当下,我们也很平凡,做的事也很平凡,但是我们集体是足够光荣的,我想正也是有了像“老杨”“小李”他们这些把他乡当故乡,十几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努力着的人,我们这个集体才能将荣光延续。(乔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