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动态 > 警界传真 > 正文
边检故事:“警二代”的疑惑
发布时间:2021-02-09  

  “妈妈,妈妈,我怎么会有两个爸爸,手机里有一个,大黑山还有一个?”罗子栩天真的提问,逗得正在与妻儿视频的罗坚哈哈大笑。

   

  罗子栩是勐康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大黑山分站政治委员罗坚的小儿子,在不满4岁的他的心里,有着一个接着一个的疑惑:爸爸什么时候回来?爸爸怎么从来不下班?奥特曼还记得爸爸长啥样吗?上了幼儿园后,他的疑惑和烦恼依旧:今天爸爸会不会突然来接我放学?今天回到家,爸爸会不会突然出现?什么时候爸爸可以陪我一起去游乐园?而罗子栩的妈妈每次面对儿子的疑问,都不知从何说起。下面,让我们来一一为“警二代”罗子栩解开心中的疑惑。

  疫情当前,警察不退 

  “我是党员,我请战!”2020年,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作为23年党龄的老党员罗坚第一时间递上请战书,白纸黑字的铮铮誓言上,分站44名党员纷纷印上了棱角分明的红手印。

  在罗坚的带领下,党员先锋队在中缅边境第一寨挨家挨户的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和政策,发放宣传手册3千余份,组织防疫常识和政策宣讲30余次,与解放军边防连等部门在中缅边境一线联合开展巡逻15次,并积极向地方党委政府争取疫情防控技防、物防、人防支持,实现了边境线24小时全天候、无死角、常态化的巡逻管控。他们用逆行彰显了警察本色,全身心投入到疫情防控阻击战。

  罗子栩经常问妈妈,为什么警察爸爸不回家,那是因为只要祖国需要、人民需要、形势需要,移民警察就不下班、不打烊。和平年代,疫情面前,正是有了千千万万个像罗坚一样的人民警察,他们用警服做铠甲,用行动诠释“守一道国门、护一座城市、保一方平安”的庄严承诺。

   

  初心不改,未来可期 

  改革大潮下的移民管理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移民警察的努力和奉献。改革大潮给罗坚带来的,不仅仅是服装从橄榄绿到藏蓝青的改变,工作地点也从傣族古镇孟连到人类童年西盟,面对新环境、新岗位、新挑战,他把自己“归零”,从最简单的“一对一”交心谈心做起,一丝不苟,把队伍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做到了极致。

  从沿海城市浙江转改来到大黑山的小任,因为家人的不理解、环境的不适应以及岗位的转变,让他一度怀疑自己的选择。罗坚了解到情况后,以自己从军27年的经历和感想开解他,并带着小任一起奔波在疫情封控卡点与国门之间,小任的脸上慢慢露出了笑容,也走出了低谷,主动承担起了单位正规化管理工作和执勤组小组长的工作,最终被评为“优秀公务员”,大黑山分站也在罗坚的带领下被表彰为“先进基层单位”。

  他也总是这样去安抚身边的年轻民警:我们曾经是人民的子弟兵,现在是群众心中的定心丸,从军人到警察的初心,都是服务人民,苦我们几个人,换来祖国安宁,人民安居乐业,我们应该心里比谁都甜!

  罗坚选择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大家一起抗击疫情,但面对家庭却是深深的愧疚。“你是警察的儿子,一定要坚强勇敢,听妈妈的话,等爸爸休假就回去陪你。”

   

  舍家忘我,守护群众 

  老百姓常说: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人民警察的身影。在大黑山分站,又当爹又当妈的罗坚秉持着“一家不圆万家圆”的信念,以站为家,把根扎到了黑山的土里。全年下来,因为妻子要上班,自己又无法顾及家庭,小儿子成了真正的“留守儿童”,不认识爸爸的情景,上演了一遍又一遍。

  去年1月18日,远在昆明上高中的大儿子罗灿上体育课时不慎受伤昏迷住院,虽然担心得两天两夜没合眼,但是面对反弹的疫情,罗坚唯有深藏对儿子的愧疚,让远在他乡的儿子独自面对了冰冷的病床,自己全身心的扑在抗击疫情的前线上。

  抗疫期间,细心的罗坚在日常工作中发现,驻地241户人家中,因为年轻人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小孩的占了149户,他就利用休息时间为孤寡老人剪头发、打扫卫生、按摩,给留守的小学生教作业,并耐心的给他们讲解防疫知识,这一幕幕温馨的场景,背后却浓缩了广大移民警察无限的辛酸和泪水。

  家中的缺席,换来的是在群众身边的“不掉线”。舍不得,放不下。罗坚与全天下所有父母一样,最割舍不下孩子,但又不得不放下,因为他们更割舍不下自己职责和使命。

   

  战“疫”背后,是无数个像罗坚一样用满腔热血和无私奉献,坚守在普通的岗位上,却诠释着人民警察的担当和使命,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入警时的铮铮誓言,以坚韧之心、坚定之毅、坚持之姿、坚守之勇,展现着新时代移民警察的“硬核力量”,折射着中国警察家庭的无限荣光。

  让我们静待春暖花开之时,疫情过去,山河无恙,万家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