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乌蒙大地春潮涌动。
一年之计在于春。穿行在迤东大地的群山中,目之所及处处春耕忙,到处都是一幅幅安居乐业的和谐画面。
曲靖市是我省第二大城市、第二大经济体,人口大市。经过5年信访治理,此前扎堆信访的现象已成为历史。
5年“解结融冰”路,曲靖市信访工作走出一条不寻常的成功路。这一组数据就是最有力的证据:到京非接待场所上访人员从2015年的317人次下降到2020年的4人次,到省集体上访从2015年的85批下降至2020年的7批,曲靖市在实现“两降两升两好转”之后,兑现了5年前承诺过的“退出全省前3”的郑重承诺。曲靖市信访工作走出了“走不出的怪圈”,摘掉了“信访大户”的帽子。
5年,曲靖市啃骨头、拔钉子、化积案,解决了一大批群众的合理诉求,在这背后不乏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个个精彩的镜头。
舞好“指挥棒” 念好“紧箍咒”
大禹治水,变堵为疏。治信访如同治水,关键在于解决上访人的合理诉求。
5年治访路,曲靖市正是遵循了变堵为疏的治理理念,从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用诚心诚意解决多年累积的大量信访案件。曲靖市通过建章立制,用好“一岗双责”“指挥棒”层层压实责任。通过用好“督查令”行使“第一交办权”促进化解高效运转。通过念好“一案双查”“紧箍咒”督导追责确保出成效。全市各级党政变压力为动力,“一盘棋”打响信访化解攻坚战,如期实现了“退3”。
5年前,曲靖市提出:“用3年时间退出全省‘前3’”的郑重承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曲靖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曲靖市信访问题“退出全省前3名”攻坚工作方案》,确定了到京非接待场所人次退出全省前3名、到省集体上访批次退出全省前3名、“信访三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上级交办重要信访事项化解稳控率达到90%四大指标,明确领导责任、部门责任、属地责任,实行挂图作战、约谈问责、一案双查。为了巩固3年“退3”战果,2020年,曲靖市委、市政府又制定了《曲靖市信访维稳八项工作措施》,进一步完善领导包案化解、领导接访约访下访、信访案件终结、信访源头治理、联合督查问责等8大项31小项工作机制。
“所有岗位的领导,抓工作必须抓信访,将责任压到各级党委政府领导身上,让他们自扫门前雪,管好‘一亩三分地’。”在谈及5年治理信访的秘诀时,曲靖市信访局局长丁东平坦言,曲靖成功的关键在于明确了“一岗双责”“一案双查”,明确了抓信访的责任主体并层层压实责任。
曲靖市明确各级单位和部门党政“一把手”是本地区本部门抓信访工作第一责任人,明确市、县、乡、村4级党委政府班子成员必须管信访,对分管部门、分管领域、分管项目的信访工作负责,及时牵头研究分管行业内的重大信访问题。
“1个月内发生2人次到京非接待场所或2批到省集体上访的,启动‘一案双查’,既查信访事项是否落实‘三到位一处理’的问题,同时查引发信访问题和劝返化解稳控工作中的失职责任及背后存在的问题。”丁东平介绍,通过通报、约谈、挂牌等方法,压实“一把手”责任,倒逼他们主动想方设法化解信访件。
在“3年退3”攻坚战中,由曲靖市纪委监委牵头,对到省集体上访、进京非接待场所上访突出的单位和部门,报请市委、市政府约谈,仅2017年,就对4个县(市、区)谈话21人,其中处级干部6人;责令作出书面检查27人,其中处级干部6人;通报问责处理15人,调查处理违纪问题1起。
5年“信访融冰路”,曲靖市成功跳出信访怪圈,走出了一条治访成功路。
由“信访大县”变身信访“三无县”
在陆良县新苑小区,业主老马开在小区里的小店生意红火。多年心病得除,老马心情愉悦,一股暖流在他心中流淌。“拿到红本本,我也可以安度晚年了。”原来,经过2年多的奔波,半年前,老马拿到了苦盼了五六年的不动产权证。
周末,老马约了几名业主来到陆良县信访局,想请信访局陈局长吃顿饭以表谢意。
“陈局长,你们帮我们解了烦心事,我们想表表心意。”
“老马,饭就不吃了,你的心意我心领了。以后有什么事情你直接打电话给我。”陈局长婉言谢绝了老马。
原来,六七年前,老马一家人用全家所有积蓄购买了新苑小区一套3室2厅的房屋,他们当年就搬进了新家。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不久后,开发商就陷入高利贷泥潭,连业主们上交的电费、水费也被开发商截流还贷,最后导致小区被断水断电。最让老马他们揪心的是,不动产权证一直没办下来。老马和新苑小区的20多户业主自此走上了漫漫上访路。老马他们找过县建设局、房管局、信访局等多个部门,但总是遭遇“踢皮球”。
老马近5年的信访经历,仅是陆良县信访现象中一个非常普通的案例。
5年前,陆良县曾是全省有名的信访大县。究其原因,陆良县存在大量历史遗留问题,但更多的是在深化改革、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各类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因征地拆迁、企业改制、旧城改造等引发的矛盾,使陆良县信访总量不断攀升,越级上访事件频发,到省进京上访总量居高不下,信访工作形势较为严峻。
另外,由于县里抓信访工作的责任不明等原因,信访部门在工作中只能当“二传手”,信访件常常遭遇“踢皮球”“打太极”,造成信访积案越来越多。
让陆良县信访局局长陈冲明印象最深的是,曾经陆良县的“信访大军”处于“脱管失控”的状态,每月的信访接待日,县委大院到处都是来访群众,“最多时候达到10多批次,上百人。”陈冲明说,几年前部门责任不清,各职能部门往往遵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甚至有的部门相互推诿,造成来访人员情绪越来越过激,社会矛盾越积越多。
陆良县的信访群体访、越级访等多项指标一度排在曲靖市前3名,成了远近闻名的信访大县。百姓信访上访已成一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当地党委政府的形象。
2016年,陆良县与曲靖市同步,展开信访治理攻坚战,全县梳理50余件重大信访案件,分包在县委和县政府领导名下,其余上百件分摊到各级各部门“一把手”。县委书记、县长党政主动包案,县委常委以及政府领导全部领到化解任务,并纳入当年考核,压实了信访化解责任。
陆良县在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机制、压实工作责任等方面不断探索和改革,逐步扭转了信访工作的被动局面,摘除了“信访大县”的帽子。2019年,陆良县进京非接待场所访和到省集体访实现“双零”,被国家信访局授予“2019年信访工作‘三无’县”称号并通报表扬。2020年以来,陆良县非访和越级访仍保持“双零”,信访工作逐步实现“由乱到治”的良性转变。
会泽新城实现2年“零上访”
3月,草长莺飞,会泽新城春意盎然。
从火红乡高山顶上搬到县城,住进新楼房的王奶奶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一家人得以享受天伦之乐。
在会泽新城欣城小区里,成排的樱花争相怒放,微风吹过,一阵阵花香扑面而来。王奶奶和老伙伴们晒着太阳,手中针线飞舞,一幅幸福家园绣图已快收工。“能过上这么好的生活,全靠党和政府,我还要绣一幅图送给社区,以表达我的感谢之情。”王奶奶说。
去年底,钟屏街道3个安置点共入住4.8万户搬迁户。从山顶搬入新城的居民越过越舒心。“我们的‘新市民’吃得好、住得好、过得好。2年来,没有发生一起信访案件。”钟屏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政法委员韩馥戎介绍。
说到2年多“零上访”的秘密,韩馥戎表示这得益于钟屏街道构建的精细精准的6级网格,除每个网格配备3名网格员以外,还充实了70多名党员组成“欣城大叔”队伍,目前“欣城大叔”团队人数已发展到570余名。大叔大婶们活跃在网格中,每天上门入户,专门负责搜集社情民意,调解矛盾纠纷,宣传政策法规,小区居民便将他们亲切地称作“欣城大叔”。
韩馥戎告诉记者,在刚搬进小区时,部分世代居住在山顶的贫困户一时之间还适应不了城里的新生活,加之对扶贫政策吃不透,个别人认为街道、社区“偏心”,他们便到县里“诉苦”。“欣城大叔”给他们详细讲解政策法规,拨开了他们心头的乌云,消除了他们心中的疑虑。
近5万村民入住新城,难免会发生矛盾。“欣城大叔”活跃在网格内,并及时调处现场矛盾纠纷,实现了矛盾纠纷不出社区、诉求不出街道。
跋山涉水解民困
过去坑坑洼洼的便道变得平坦了,自来水流进了各家各户。这是会泽县待补镇安祥村委会10个自然村在脱贫攻坚中最大的变化。
车辆从待补镇出发,沿着蜿蜒盘旋的水泥路向上前行。10余公里的山路只行驶了20余分钟,记者一行就到达了山顶的陷塘村。
“过去,我们上一趟陷塘村,只能靠步行,差不多要走2个小时。”随行的工作人员感叹道,村里流传着一句顺口溜:“陷塘村,水远红土近。想碗米汤喝,要等害场病。”这是陷塘村恶劣环境的真实写照。
此时,山顶上,春风里暖阳下,陷塘村村民们正在种土豆,到处是农忙景象。
走进村民申文高家中,老人热心地讲述了这几年的巨大变化。“以前喝的水,一搁就是半年多,时间搁长了,味道都臭了,最后成了泥浆水。”
“你尝尝,这个箐沟水多甜!”申文高老人直接用手捧起水龙头流出的水就喝了起来。
2年前,海拔2800多米的陷塘村的25户人家祖祖辈辈、世世代代都是靠天吃饭,靠雨吃水。说起现在能喝上干净的水,老人满是感激之情。然而,自来水流进各家各户之前,他们还走过了一段信访之路。
3年前,当脱贫攻坚战在迤东大地如火如荼开展时,脱贫的春风吹到了地处山顶的安祥村,铺路、引水两大难题摆在会泽县委、县政府面前。“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落下。”会泽县信访局局长王金国说,会泽县委、县政府下大力气,多方协调资金,硬化了通往山顶的便道。但最大的难题是,山顶上的几个村子根本找不到水源,只能从山脚下找到优质水源,用水泵抽到安祥村。
会泽县委、县政府多方协调,由县、乡两级合力建设,在水源地建起了一个大水池和水泵房,利用大功率水泵将山脚水池的水抽到安祥村,除山顶上的陷塘村,其他9个村家家都实现了自来水入户。受资金和条件限制,山顶上的陷塘村饮水问题被暂时搁置。
看着其他村的村民们都喝上了山泉水,陷塘村的25户村民坐不住了,他们在申文高的带领下,先后到乡、县、市3级党委政府上访。
“手心手背都是肉,我们县委、县政府想尽办法也得解决村民们的合理诉求。”王金国说,经过曲靖市信访局,会泽县委、县政府的多方努力协调,建设陷塘村水池抽水泵的资金得到落实,眼看资金有了着落,建设工程紧张有序进行着,陷塘村的村民们停下了上访的脚步。
2年前的一天,陷塘村的村民们迎来了大喜的日子。祖祖辈辈期盼的自来水终于流入各家各户,他们庆祝这一难忘的时刻。当干净清澈的自来水流入了陷塘村村后的大水池时,山顶上的陷塘村响起一阵阵鞭炮声,全村村民欢呼雀跃。
直面群众诉求 用好“第一交办权”
“请浦局长为我们做主,帮我们要回辛辛苦苦一年多挣来的100多万元血汗钱。”记者刚走进宣威市信访局,就听到一名女子的声音从局长浦同爱的办公室里传出:“如果你们不帮我们解决问题的话,我们明天就去北京上访。”
浦同爱详细听取了她的诉求后,立刻拨通羊场镇镇领导的电话:“请你们尽快将涉事企业方和当事人组织到一起,尽快解决合理诉求。”
几分钟后,羊场镇分管领导打电话联系上宁女士,宁女士接了电话后,满意地起身说:“谢谢浦局长,我们的问题有望得到解决,我这就回羊场去。”
宣威市有150万人口,曾是煤炭大县,煤炭开采引发的纠纷和信访量较大。5年前,宣威市的信访工作也同样存在思想不重视、认识不到位、目标不清晰、责任不明确、方法不对路等问题。尽管职能部门百般努力,但由于没有明确各地责任,责任压不实,信访工作做不到位,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导致群众不满,越级上访不断重复。存量还没有解决,新量又增加,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中。
“我们敢于直面问题,百姓提出的诉求,我们千方百计也要解决,让矛盾纠纷不过夜。”作为宣威市信访局局长,浦同爱大胆行使市委赋予的“第一交办权”。
浦同爱介绍,5年前,曲靖市提出“信访退3”,宣威市将治理信访放在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样重要的位置来抓,提出“退5”的战略部署。宣威市委、市政府以滚石上山的勇气,拿出诚意和有效方案,市、乡、村3级党委政府同发力,5年来,化解了上千件信访案件。
宣威市依照曲靖市“信访退3”的部署安排,结合全市信访总量大、体量大等特点,出台了一系列硬核举措,明确了责任主体,梳理排列出全市50余件信访案件,将信访案件的复杂程度分解到市委、市政府领导及属地“一把手”身上,形成了市级领导、部门领导、责任部门捆绑化解矛盾的组团战队。
曲靖“退3”,宣威是主战场。“宣威为曲靖‘退3’立下了大功劳!”曲靖市信访局副局长杨柱文对宣威市信访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
正要下班时,浦同爱的手机响起,原来是宣威市的王女士打来的电话。
“浦局长,我做了一面锦旗,明天送去,你们在不在?”
“大妈,你好好养身体,等你出院再说!”
原来,多年前,王大妈家在城郊的饲料厂在修建榕峰大道时被占用,王大妈一家认为补偿不合理,在征地过程中,与拆迁方发生了冲突,矛盾不断升级。王大妈家多年一直奔走在上访的路上。后来纠纷得以化解,王大妈一家对宣威市信访局满是感激。
“村民说事”架起干群“连心桥”
沐着春风,“说事”升温。火腿之乡宣威市的“村民说事”又在全市29个乡镇(街道)展开了。社区说事室里、村庄晒场上、小区球场上,“村民说事”成为当下热潮。
走进双龙街道双龙社区,一面面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的“村规民约”“中华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墙映入眼帘。在双龙社区“村民说事”小院里,有道德讲堂、法治小院、图书阅览室。
这天,双龙街道“村民说事”新年第一期如期开“说”。
“村民说事”开说一年多以来,通过敞开天窗说亮话,听“村民说事”,让大家民主评判,解决了村民们的很多问题。“村民说事”解千结、除万难的“强大功能”王大妈早有耳闻,她一直在寻找机会,要将自家多年前房屋被征用一事拿出来说说,以求能尽快解决她的心头之患。
“我们家房屋迁走了这么多年,补偿款一直没有拿到……”王大妈刚一开口,大伙立即你一言我一语说开了:“你们家开出天价,有点不太合适,这不是为难政府吗?”“政府给你家的照顾已经很多了。政府搞公益事业,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大力支持。”
和与往不同,这次“村民说事”充满了十足“辣味”。
见时机成熟,社区工作人员趁热打铁说道,“大妈,相比起来,给你家的补偿已经很多了,县里、街道还给你家解决了很多困难。你再这样上访下去,不但会影响自家生活,大伙对你都有意见了。”
第2天,社区干部接到王大妈的电话,她愿意按之前的方案达成补偿协议,不再上访。
据悉,“村民说事”制度已在宣威全市乡镇(街道)推开。“村民说事”通过“敞开说”和“共同议”的方式,把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管理权交给群众,将权力晒在“阳光下”。镇、村干部面对面听群众“倒苦水”、吐怨言、说实话,确保群众有苦能诉、有理能讲,有问题能得到解决,“零距离”服务群众,既减少群众跑腿的次数,也减少了行政成本,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得到增强。
据了解,宣威市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行“村民说事”制度,并建立健全了市、乡、村“3级联动机制”和管理考评机制。以“村民说事”制度的全覆盖运行、高效率运转,有效推动干部作风转变、基层稳定和谐,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有效实现。
云南法制报记者 甘仕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