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的美誉,生物多样性居全国之首,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和全球物种最丰富的热点地区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今年5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在昆明召开,即日起,本报推出“法眼看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系列报道,从法治的角度,充分展示云南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举措,为COP15大会召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的亚洲象,其生存状况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作为野生亚洲象栖息地,随着种群规模的不断增加、活动范围的扩大,人象冲突频发,也给亚洲象的保护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近些年,西双版纳州相关部门通过一系列积极有效的保护管理措施,进一步缓解了人象冲突,使亚洲象野外种群数量稳步增长,栖息范围进一步扩大,保护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严打涉野违法犯罪 完善肇事补偿机制
缉枪禁猎,为亚洲象创造安全的生存条件。森林公安在全州开展了大规模的缉枪禁猎活动,组成20个工作组分赴林区村寨,动员群众主动上交枪支。
打击盗猎及亚洲象制品非法贸易等违法行为。近年来,西双版纳森林警察先后开展了拯救亚洲象行动、南方二号行动等多次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种非法猎捕、运输、销售野生动物的犯罪行为,破获一批案件。
2012年11月14日,西双版纳州森林公安局成功破获“6·21”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亚洲象案,抓获犯罪嫌疑人3名。该3名犯罪嫌疑人于2012年6月12日携带军用枪支在景洪市昆满村小组附近的森林里猎杀2头亚洲象。2013年12月13日经西双版纳州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白某、岩某龙、岩某广犯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非法买卖枪支、弹药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十年、十八年、十七年。
2015年7月1日,西双版纳州森林公安局勐养派出所联合勐养边防查缉站在物流车内查获从境外走私入境的象牙制品42.62公斤,共计316件。通过一个多月的专案侦查,分别从福建、重庆等地抓获主要犯罪嫌疑人3名。据查,该团伙自2014年6月以来,先后从境外走私象牙制品7次共计86公斤,被收缴42.62公斤。
2017年,西双版纳森林警察在南满、平河、茶厂等村打掉了7个长期活跃于保护区周边的非法狩猎团伙,共查破各类案件243起,查处案件涉案人员总计218人。收缴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30余头(只),象牙制品414件,犀牛角制品5件,动物胆13个,穿山甲甲片1158.4克,大壁虎制品798只。
扎实开展好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工作。自2011年以来,每年平均投入1400万元资金(截至2020年共参保1.4亿元),与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保险服务协议,在全国率先创立了野生动物公众责任险,取得了良好效果,受到群众的好评和称赞,群众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责任进一步增强。
加快立法保护象群 强化栖息地建设
为切实做好亚洲象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西双版纳州根据有关条例、法规,先后制定颁布实施了《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森林资源保护条例》《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自然保护区保护条例》《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
这些地方性法规的出台与实施,不断充实完善了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律体系,推动了以亚洲象为代表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工作有效开展。
在全面加强现有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02万亩(即: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同时,提出并全面完成了“4185”工程保护区建设,划定州级保护区2个103.25万亩、县(市)级保护区3个111.26万亩和保护小区3个6.35万亩,各类保护区总面积达622.8万亩,占全州国土面积的22.2%,为亚洲象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繁衍的场所。
在亚洲象集中活动的栖息地范围内,有针对性地开展栖息地修复、食源地建设,实施栽种粽叶芦、芭蕉、构树及竹子等亚洲象喜食植物等工程项目约8300亩,提升保护区内栖息地质量,丰富其食物源,为亚洲象营造良好可持续的生存空间,引导原栖息于保护区内的外溢象群逐步回到保护区内,有效缓解象群肇事伤人、危害农作物及经济作物等状况。
目前,已成功吸引23头亚洲象长期在相对固定区域取食、生活,远离村寨、社区,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针对勐海县愈演愈烈的人象冲突问题,2019年8月编制了《勐海县亚洲象应急处置临时管控区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共投资1869万元,占地365亩,项目的启动将肇事象(象群)固定在一个自然区域内,彻底人象分离。
2020年8月编制了《西双版纳州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保护与缓解人象冲突实施方案》,拟投资1100万元在西双版纳州三县市开展亚洲象监测预警购买服务、栖息地修复、食源地建设等工程项目,该方案目前正在组织实施中。
加强监测预警建设 建立收容救护机制
在不断加大无人机、视频监控、红外相机、人员跟踪监测密度、深度和广度的同时,购买了第三方服务,即依靠亚洲象监测预警平台积极开发手机App软件,通过手机App、微信平台等实时发布亚洲象预警信息,确保群众及时掌握亚洲象活动动态,及时采取应急避险措施。
组建亚洲象应急处置队伍,在亚洲象活动区域或地段,及时安放警示牌,专人值守,避免群众冒险进入,确保过往人员和劳作群众的生命安全。组织人员深入亚洲象活动区域及周边,劝离居住在地棚和不牢固房屋内的村民,并张贴通知,防止因群众在地棚或村庄不牢固房屋内过夜而遭受亚洲象袭击,造成人员伤亡。
亚洲象监测预警平台建立以来,累计拍摄321433张,识别亚洲象并预警2654次,发送监测预警信息12640条,预警平台用户量已达91420多人,公众号关注人数已达41220多人。堵卡48次,劝阻60人,救助5次,采取强制性手段劝阻村民进入亚洲象活动区域13人,成功避免典型的“人象冲突”事件约120起,拯救近200多人的生命。
通过广播、微信和报刊等媒介,组织人员进学校、进村寨、进机关,用双语向各族群众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先后成立“亚洲象保护协会”“热带雨林基金会”,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生态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等工作。
2009年建成我国首个亚洲象种源繁育基地,先后累计成功救助受伤、受困的野生亚洲象11头(其中当场放归4头),成功繁育亚洲象1头,基地现实际存栏亚洲象8头,充分发挥了收容救护作用,并成为我国对外展示亚洲象保护的重要窗口。我国在亚洲象野外救助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同时,依托相关企业及时收容或规范处置逸散、弃养、受伤、受困的野生动物,对其进行收容救护,2020年西双版纳州共收容救护野生动物562头(只),无害化处理因救治无效的野生动物死体137头(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