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刘春林,当地人是再熟悉不过。作为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退休法官,他的事迹被广泛报道。人们亲切的喊他“刘叔”,把他当作身边的“江三木洛”。
刘叔是个地地道道的佤族,从事审判工作34年,靠着对审判事业的热爱,赢得了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赞誉。1991年5月,刘叔被思茅地委、行署评为“严打”斗争先进工作者;2005年8月,获最高人民法院表彰;2014年至2016年,被评为县级优秀公务员。2016年10月,59岁的刘叔,作为西盟法院年龄最大的法官通过了全国法官入额考试。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他的成绩作为全国法院司法改革成果做了集中展示,成为首位“走入”中国法院博物馆的佤族法官。同年3月5日,刘叔正式退休,却以特邀人民调解员的新身份,继续为守护佤山的和谐稳定发挥余热。
“江三木洛”是佤族历史早期民族精神领袖、思想教育启蒙奠基人,代表着“智勇双全、公平、公正、正义”的精神。西盟法院结合当地“直过民族”特色,将传统民族文化与法治理念相融合,在审判工作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审判工作,奋勇争当佤山江三木洛”的工作思路,成为多元解纷工作的一大亮点。
2019年,“刘春林工作室”在西盟法院正式落牌成立。工作室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在各行各业,各乡镇、村组大力增补特邀人民调解员,建立特邀人民调解员名册,目前有特邀人民调解员14名,均为少数民族。通过借助退休老法官、少数民族人物代表等第三方力量人熟、地熟、事熟的“三熟”优势,融合民族特色切实开展委托委派调解工作。
“工程款当场就兑现了4.5万元,真是太感谢刘叔了!”工作室成立之初,一名诉讼当事人来到西盟法院诉服大厅,欲起诉拖欠自己工程款的20户胶农。在详细了解事情经过之后,西盟法院委托刘春林工作室开展诉前调解工作。
此时正值收割胶季节,考虑到涉案胶农众多,且均住在距县城100多公里远的村寨,本着“减少当事人诉讼成本,减轻群众诉累”的司法为民理念,刘叔作为特邀人民调解员,提前联系好当地司法所干部、橡胶队负责人和组干部,一同前往纠纷发生地开展调解工作。
亲切的佤语沟通让涉诉胶农放下心里戒备,愿意坦诚交流。最终,经过刘叔耐心地释法说理,20件工程欠款纠纷案在当天均达成调解协议,涉诉当事人当场兑现欠款4.5万元,其中1户全额兑现。
在像刘叔这样的特邀人民调解员助力下,截至目前,刘春林工作室共开展诉前调解各类纠纷409起。
中课镇的三某因债务问题与人发生打斗争执,艾某上前劝架,不料被三某打倒在地,导致左侧腕关节处骨折。艾某受伤后,村组干部曾组织双方就赔偿事宜进行协商。三某当时承诺给予赔偿,但仅支付了部分医疗费后便以“没有钱”为由故意推脱,不再支付其他费用,艾某对此提起诉讼。
在了解相关情况后,特邀人民调解员立即通知双方当事人来到法院,组织进行调解。调解员不仅从法律层面进行劝说,还从人际交往等方面对双方关系进行修补,最终三某真诚地向艾某作出道歉,并当场赔偿艾某各项损失费7000元,双方握手言和。
这样短时间、低成本、高效率地化解纠纷方式,既有效整合了审判资源,防止纠纷成诉讼,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阶段,又为当事人提供了多途径、多层次、多种类的解纷方案和诉讼服务,构建了西盟法院多元解纷工作新格局。
接下来,刘春林工作室将继续探索科学构建多元解纷新方法,践行司法为民服务再升级,以“守护国家法治,维护边境安全,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公平正义”为己任,充分发挥“化干戈为玉帛,化戾气为祥和”功能,为西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