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东北多大山,磅礴乌蒙山绵延千里、山壑纵横,长岩村就掩藏在这峰岭耸峙的群山深处,山青林茂,坡陡谷深,植被覆盖率达93%,森林覆盖率达69%。重峦叠嶂的群山犹如一道道屏障,护佑了长岩的绿水青山,但也犹如一道道关卡,“卡”住了长岩人的发展路,闭塞的交通让这里的群众祖祖辈辈守着绿水青山,却过着穷日子。全村总人口1167户4753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多达522户2558人,综合贫困发生率为53.82%;截至2019年底,通过近4年的精准扶贫,贫困发生率仍然高达18.79%,是全省292个国家挂牌督战深度贫困村之一。
春暖还树绿,风柔惹花红。4月的长岩村,郁郁葱葱、繁花似锦,到处洋溢着生机和活力。自2020年3月初转战镇雄县碗厂镇长岩村担任脱贫攻坚挂牌作战小分队队长以来,我和队员老黄每天的工作重点是入户遍访群众了解情况,对照“一收入、四保障、两提升”要求,查找长岩村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问题短板并督促推进整改清零。不到两个月时间,我俩便跑遍全村15个村民小组,对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家庭进行了走访,迅速熟悉了解了长岩的村情贫情。走村串户过程中,几乎都能直接开车入户,长岩村便捷的交通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的遍访工作效率,四通八达的农村路网建设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路,不仅关系着是贫穷还是富裕,还关系着群众生产生活的便利,更承载着干部群众对美好生活憧憬与向往。
作战小分队沿“组组通”公路入户走访贫困群众
往昔
2018年以前,长岩村15个村民小组没有一条路硬化,群众出行总是晴天灰里来,雨天泥里去,落后的道路交通条件不但给正常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不便,更严重制约了农产品的销售。“长岩是离碗厂镇最远的一个行政村,以前到镇上只有一条的凹凸不平的土路,一到雨季就又烂又滑,汽车不愿跑,摩托常摔倒,又闷又沉的长筒水鞋是人脚一双的标配装备,到镇上集镇一趟,打空手都要走4、5个钟头,群众每天都盼着这条路修好。”说起村里以前的交通状况,长岩村党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文松深有感触。
当下
正在施工的长岩村“组组通”硬化公路
忽如一夜春风来。随着打赢脱贫攻坚战号角的吹响,曾经偏居深山一隅的长岩,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村里的路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以来,长岩村紧紧围绕高质量脱贫目标,坚持以路为先的发展思路,紧盯产业发展和便捷出行,以碗厂镇打造省级四好农村公路建设示范点为契机,整合建设资金约四千五百万元用于打通断头路、突破瓶颈路、修建产业路、连接出行路,共建成4.5米宽“村村通”“组组通”公路63公里、基耕路(采笋道)23公里、连户路5.12万平方米,全村路网实现硬化并完成由“树叉型”向“网络型”转型升级,提前铺好乡村振兴“快车道”,为群众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道路交通基础。
孩子的求学再不用经历祖辈脚下的泥泞与坎坷
如今的长岩村,青翠山间,路网纵横,车辆驰骋。新修的道路如同一条条镶着银边的黑丝带,在长岩村的青山绿水间蜿蜒缠绕,方便了群众出行,带动了发展致富,拉近了乡村与城市的距离。“现在不只是公路安逸了,连山上都修了采笋道,出门就能骑摩托上山种地、打竹笋,到镇里赶场也只要半个小时,落雨天路面也和平常一样干净,除了下地都不用穿水鞋。”村民马竞满心欢欣地讲述着身边道路的巨大变化。
与村组公路融为一体的连户路
将来
道路通,百业兴。良好的交通条件将大山这一“沉睡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结合退耕还林政策,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长岩村走上了“交通+生态特色产业”的发展路子,组织群众大力发展竹产业和土鸡、生猪、蜜蜂养殖。先后投入400万元对原有6000亩天然竹林进行提质增效并新发展7000亩邛竹;投入500万元建设年出栏量2400头生猪养殖场……几年下来,长岩出产的干鲜竹笋、林下鸡、生态猪、土蜂蜜等特色农产品通过便捷的交通远销各地,供不应求以,群众的钱袋子越来越鼓,过去的拦路大山如今成了致富金山。“我用方箱活框养了100箱蜜蜂,去年取了4000多斤蜂蜜,卖了6万多元;今年又发展了10多亩竹子,3、4年以后每亩打600斤竹笋,按每斤4元算,又可以卖3万多元。”养蜂大户陈文祥脸上洋溢着开心的微笑。
“今年底长岩村就要实现脱贫出列,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走上了摆脱贫困的幸福大路。但脱贫只是结果,致富才是目的。下一步,我们将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紧紧围绕已有路网建设成果,在充分发挥交通设施的综合效益上下功夫,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主动伸手向绿水青山要银子,做大做强竹产业,合理规划养殖业,适时发展旅游业,不断增强自身“造血”功能,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成效,努力实现长岩的全面振兴。”碗厂镇党委副书记、长岩村脱贫攻坚挂村领导颜家荣对未来满怀信心。
乡村,因路而变化;发展,因路而提速;思想,因路而解放;贫困,因路而消亡。好时代铺就了一条逐梦小康的阳光大路,长岩人大步向着更美好的明天奔跑……
(作者吴绍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