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州市动态 > 正文
旧貌换新颜!看佤族村寨如何华丽转身
发布时间:2020-08-21  
  旧貌换新颜!看佤族村寨如何华丽转身
——临沧市委政法委挂钩村帮扶工作纪实
  走进临沧耿马县四排山乡芒关村——水泥硬板路一直通到村委会,宽阔明亮的党员活动室上空党旗飘扬,从高处俯瞰,村中白墙红瓦的房屋整齐排列……一幅美丽和谐的乡村图景呈现在人们眼前,看到这些,你可曾想到这里是曾被冠以“脏乱差”的佤族贫困村,该村于2019年顺利实现整体脱贫,2020年高质量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而这一切变化,都源于四年前临沧市委政法委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到来。
  芒关村位于四排山乡的东南部,地处小黑江峡谷北岸,距县城46公里,是典型的建档立卡贫困村。在脱贫攻坚以前,交通很不方便,公共基础设施薄弱,缺水严重,村至乡政府没有一寸硬板路,都是土路,村组道路硬化不足200米,全村仅有2座公厕,村庄脏乱差严重,人口居住环境拥挤,历年来建盖的砖混结构房仅有77间,其它的都是小砖房、木结构房和篾笆房、茅草房。
  2016年,临沧市委政法委作为芒关村的挂钩帮扶部门,开启了定点帮扶芒关村的新征程……精准谋划,主动作为,攻克脱贫攻坚乡村建设难题,规划争取项目,着力解决路、水、电等公共设施建设,累计投入各类资金近1亿元,建成硬板路47公里,安居房352幢,饮水工程5个,移民搬迁点2个56户农户搬迁,村内入户道路全部硬化。实现人均纯收入达8000元,每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4万元,全村197户772人全部脱贫。四年多时间,芒关村旧貌换新颜,实现了华丽转身。
  抓规划建村 立下帮扶决心
  “咱们村共有多少人,有多少耕地,乡亲们近几年种植哪些作物,收成怎么样……”帮扶伊始,市委政法委主要领导就带领班子成员进村入户,组织召开座谈会,与乡村干部详细了解芒关村的方方面面情况。
  2014年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7户654人,经过历次动态管理,全村累计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97户772人,以2014年公安农业户籍人口441户1358人计,贫困发生率56.8%。
  基于此,市委政法委在帮扶过程中,主要领导同志多次深入芒关村进行实地走访调研,与村党支部书记、党员代表座谈、群众代表交流探讨,并对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进行走访,详细了解该村人口、土地、种植养殖结构、农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情况,精准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此后,便着手制定芒关脱贫攻坚规划,明确提出要用规划引领建设,用规划配套项目,用规划促进项目精准落地,以此作为芒关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同时,全面推进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建设,确保收入水平提升与美丽乡村建设同步推进,为助推全村脱贫出列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芒关村地势坡陡,昔日村民的房屋普遍破旧,阴暗潮湿,垃圾成堆,雨季污水横流、一派破败不堪的景象,极大程度影响了芒关村群众的生产生活。在市委政法委统一设计精准规划、多方协调下,如今芒关村清晰明朗地呈现在眼前:一栋栋色彩靓丽、错落有致的安居房依山而建。全村352户人家住上了安居房,家家庭院成园。若不是亲临其间,很难相信昔日“脏乱差”的佤族村寨竟然会转身成为如今清幽宁静的秀美村落。
  芒关村村民奎尼兴告诉笔者,他家以前的房屋是茅草房,非常破旧,一刮风下雨就担心漏水,住在里面心惊胆战。“以前家门口都是土路,一到下雨天道路就是一滩泥。现在方便了,出门就是水泥路,又干净又平整,出行方便多了。现在新房子也盖好了,我们非常的爱护,都舍不得弄脏,住着也非常安全,还有独立的卫生间,各方面比以前舒适得多了。”奎尼兴开心地说。
  抓文明兴村,共筑帮扶恒心
  帮扶工作开展伊始,市委政法委就从机关内先后选派严海军、王洪俊、杨军等优秀干部到村担任驻村工作队员,具体负责带领导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他们驻村后便规范党员日常管理,理顺党员组织关系,指导有利村两委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健全完善村干部坐班值班、群众需求代理代办、区乡干部巡回服务等制度,指导全村完善《村规民约》,倡导道德教化,引导群众孝老爱亲、重义守信。
  在市委政法委和驻村工作队员的强力推动下,芒关村两委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先后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300余个,群众满意度达到98%以上。王洪俊2019年也被评为市级优秀驻村工作队员。
  从生产到生活,离开了绿色,乡村就失去了本色,农村生态振兴工作是农村振兴工作的重要基础。市委政法委明确认识到这这一点,便在脱贫攻坚推进的同时抓芒关村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合理利用原有自然资源进行生产。
  市委政法委多方努力协调,加强芒关村3550亩的集体林地和2400荒地管护,全村森林覆盖率达55%。发放太阳能补助40户,节能灶350个。动员农户利用庭院栽树、栽花、种菜,绿化美化庭院。安装太阳能路灯150盏,实现全村亮化。投资500多万元新建了村委会办公楼,修建垃圾池5个,公厕7个,排污沟8条,活动场所6个,安装太阳能路灯140盏。
  抓产业富村 坚定帮扶信心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芒关村耕地较多,但都为干旱的山地,历年种植甘蔗,广大群众“靠天吃饭”。王洪俊抓住了这一关键短板,会同相关负责同志谋划了“产业发展计划”,强力推进芒关村产业发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贫困户送米送钱只是‘输血’,让他们实现自身‘造血’才是根本。”王洪俊说,芒关村的支柱产业是甘蔗,但是村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甘蔗产量不高。为了增加群众收入,市委政法委因地制宜,想方设法继续壮大芒关村的产业,由王洪俊具体负责,为芒关村量身定制了产业发展计划:巩固甘蔗产业,加大甘蔗全膜覆盖推广;实施退耕还林,种植坚果;探索本地小米辣,实验示范后扩大种植规模,形成产业。按照这样的规划思路,市委政法委以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在芒关村开展产业发展技术“造血式”培训,对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进行免费产业发展技能培训,帮助其掌握相关种植、养护技术。通过技能培训,扩大种植面积,为芒关村脱贫增收加速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筑牢了芒关村脱贫攻坚和逐步振兴的产业基础。
  2017—2018榨季,甘蔗产量 54148吨,比2014年增长80%。产值 2707 万元,比2014年增长115%,人均增收8342元。产量从2014榨季4.2万吨增加到2018榨季5.6万吨,产值2700万元,实现人均纯收入8000元。同步还成立合作社,发展本地小米辣等新产业,实施退耕还林2500亩,种植澳洲坚果、芒果,带领村民人均增收600元以上。
  放眼芒关村腹地,一片绿油油的景象,粗壮笔直的甘蔗像卫士一样整整齐齐,长势喜人,运输甘蔗的货车每天定时经过延伸到村村寨寨的水泥硬板路,从不间断。芒关村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今的幸福如同村中正拔地起的甘蔗一样节节攀升。
  抓困扰难题 播下帮扶爱心
  “自来水通了啦!”芒关村的全体村民妇孺老少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全村群众的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芒关村坐落在半坡上,属于喀斯特地貌,自然地理条件受限等多方面原因,历来水资源缺乏,缺水一直是困扰芒关村村民祖祖辈辈生产、生活的难题,更是制约这个佤族村寨脱贫致富的最大障碍。
  一直来,村民因为缺水,多是借助雨水的储备来解决生活饮水问题,芒关村村民家中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大大的储水罐,在房檐下放一个水槽,一遇雨天,家家户户的屋檐下、天井里都排放着盆桶收藏雨水。但是在雨水毕竟有限,储备还得靠天开恩,冬天则因为干燥,只能买瓶装水水当生活饮用水,价格高、数量少,本来就贫困的村民光买水的支出就是家庭中开支中一笔不小的数目。
  “几十年来,我们一直都在努力修通自来水,最终都失败了,最关键还是因为资金跟不上。”芒关村支书奎国亮说,在市委政法委的帮扶下,现在这种现象成为历史,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既方便又干净。
  为了解决芒关村村民的饮用水问题,市委政法委排除万难,多方筹措资金,投入2000余万元,实施水源连通工程,帮助佤族群众从百里之外接来了自来水,彻底解决饮水问题。投入40万元,修复饮水工程1件,新建4件,修建蓄水池2个,全村饮水安全有了保障。
  自来水通的当天,芒关村村民71岁老人尹叶门在闻听自来水通了之后,也赶到了现场。她激动地拉着王洪俊的手说:“真是感谢党、感谢你们啊,我们太高兴了,这就是为子孙后代造福啊。”村民们也纷纷表示,几代人都没有解决的问题,今天终于解决了。许多村民高兴得唱起佤族歌曲《加林赛》,跳起甩发舞,以这种传统的方式,庆祝他们彻底告别了没有自来水喝的历史。奎国亮从小就在唱着《加林赛》中长大,每当他唱这首歌,心中涌起莫名的激动与兴奋,顿时流下了激动的热泪。如今,芒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饮水工程项目更是发挥了最大功效,村民下雨就要接屋檐水喝,在日常生活非常拮据的开销中拿钱来买瓶装水、饮料和啤酒解决饮水问题的艰难日子从此成为过去。
  脱贫摘帽不是奋斗的终点,脱贫不脱钩,今后,市委政法委将继续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部署,以更务实的举措,更广泛的帮扶措施,进一步筑好有利佤族群众通往幸福美好日子的康庄路。(段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