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不要走,就在我家吃午饭吧”、“樱桃红了给小李摘点吃呀”、“你这个小李,每次来了茶水都不喝,今天怎么也要在我家吃顿晌午。”
一声声亲切的乡音萦绕耳旁,一幕幕动人的情景浮现眼前。时光荏苒,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也是我在市委政法委挂联帮扶的华坪县永兴乡基度村驻村扶贫的第二年。
回想起初来时,正值“村村达标、户户合格”工作的开始,时间紧,任务重,需要短短一个月内走遍基度村的14个村民小组,到425户农户家中,逐一逐户登记信息,了解情况,查找短板,发现问题。带着晕车的不适与疲倦,还来不及好好整理行囊,我便与老队员们一起翻山越岭,入户走访,迅速揭开了驻村扶贫的第一章。由于从小生长在丽江古城,读书后又一直在校园,阅历单薄,经验匮乏,从未来到过大山的我连走山路都很困难,常常摔跤跌倒,下山的路更是抖着双腿一路梭滑着艰难前行。雨天的稀泥和青苔,晴天的暴晒和蚊虫,身上不是摔倒碰撞的青紫就是蚊虫叮咬的红肿,皮肤也黑了一大圈。初来驻村的好奇与新鲜迅速被艰苦的环境条件打败,甚至无数次自己偷偷掉眼泪想要离开回家。可是看着一位位乡亲们淳朴殷切的眼神期盼,看到自己笔记本上走访记录的农家户有待解决的问题困难,看着比我年长的队员们都在努力坚持,我没有了任何离开和放弃的理由。来到这里,我不再是父母呵护下的独生子女,也不再是初入职场的新人小白,离开了父母亲朋和领导前辈们的庇护和帮助,我更需要学会自己挑起重担,肩负责任。我是基度村驻村扶贫工作队的第一书记,如果连我都打退堂鼓,轻言放弃,那么整个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工作还怎么推进,乡亲们面临的问题和难关又怎么解决?
理清思路后,我开始调整心态,转变角色,一方面克服畏难和怕生的心理,尽快适应环境,让自己多接“地气”,趁着入户走访大胆与乡亲们多沟通多交流,从开始简单的寒暄一点点聊到家里的产业发展、就业转移、家庭情况,逐步熟悉了农户家的喜忧和期盼,掌握了基度的村情和贫情。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学习,利用工作以外的时间,多看多问,向村干部和老队员们请教,大量“补课”,填补以往的知识空白,认真学习党和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相关政策,只有自己先把政策吃透弄懂,才能给乡亲们宣传和落实。心态好了,入户勤了,山路越走越顺,我的笔记本越来越厚,和乡亲们也越来越熟悉。一开始乡亲们口中“市里来的小姑娘”变成了现在“我们村委会的小李”,大家有问题有困难都会主动找我询问和反映。
然而在这段不断摸索和前行的过程中,绝不是一帆风顺的,繁杂的群众工作和高强度的目标任务还是给了我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基度村虽然整村脱贫较早,但后续资金短缺,工作队人员不足,农户家中短板问题繁杂突出,已脱贫卡户返贫风险高,且尚存在多户未脱贫户等等,都是摆在眼前需要整改清零的问题挑战。更别说吃住在村,融入群众,每天都会面临乡亲们各种各样的问题:张家的孩子尚在义务教育阶段就辍学在家需要尽快劝返、王家的老人生病住院产生医疗费用负担需要重点关注、贺家的主要劳动力天天酗酒存在收入风险、余家因为没有享受低保心存不满、杨家的农危改工作就是不愿意配合等等,有时候明明说好的政策项目,等到实施时农户又会突然变卦;一些已经享受到的政策,村民们说不出所以然就一口否定;测算家庭收入情况时,个别村民还会存在瞒报和撒谎行为,一味装傻哭穷,存在等靠要心理……期间我也有过压力和迷茫,觉得自己尽心尽力还不被理解,工作推进得不顺利,产生埋怨和反感情绪。但冷静一想,如果乡亲们能够一说就懂,一说就做,一做就好,那还需要我们驻村扶贫做什么呢?我们来这里的职责,就是要向老百姓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让他们转变以往落后的思维和生活方式。科学规划,精准扶贫,乡亲们的事没有小事,鸡毛蒜皮或是情绪不满,纠纷化解或是短板排查、政策实施或是项目落实,都需要我们去一点点解决和推进。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而要真扶贫、扶真贫,就必须动真情、用真心,这是我驻村扶贫最深的感受。乡亲们一时的不理解、不配合最终其实都可以通过多次的沟通交流,详细的解答疏导来逐步解决,只要我们用真心、真情,感染打动群众,终究必将以真心换真心。平时放弃双休节假为乡亲们的事务加班奔波,其实大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记得有次主题党日活动,我们动员村里的党员一起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种植的烤烟产业基地义务劳动摘脚叶、除杂草。当时我考虑到一些老党员的年龄和身体问题,提前一天就只通知了年轻党员一同前往,没想到当天到了地里,许多老党员听说此事后都自发前来支持,人员力量大增。当时正值酷夏,大家都干得汗流浃背快直不起腰来,我很心疼一起辛苦的父老乡亲,提出大家可以自行调节休息,然而乡亲们却回答我:“李书记你一个小姑娘都还在地里帮我们干活,我们基度村自己人怎么能休息!”大家喊起号子一起加油,没有一个人说要离开,最终仅用一天时间就团结一致就完成了100亩烤烟地所有脚叶的摘除清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回想最初到农户家时的生涩疏离,到现在和大家熟悉相处,我为扶贫而来,脚沾泥土,付出真心,工作也就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和肯定,看到村里的基础设施条件越来越好,乡亲们的收入逐年增加,成群的牛羊、丰硕的果实、整洁的院落,基度村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我的第二故乡。
刚去驻村时,曾经有很多朋友问我:“你这么大老远跑去驻村扶贫是去做些什么?”我当时回答说是去让贫困地区的人们能够“两不愁、三保障”,做到不愁吃、不愁穿,医疗、教育、住房和饮水安全有保障。现在我要回答,除了这些基本要求,最重要的是还要和这里的父老乡亲真心换真心,了解他们真正的喜乐和忧苦,扶贫扶智,改变落后的等靠要思想,树立自强诚信感恩意识。能为全村的科学发展,为乡亲们的富裕生活,在举国之力进行的这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役中出一份力,发一点光,我很荣幸。
(李梦瑶)